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期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分期和证型与舌苔脱落细胞凋亡、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之间的关系。方法 11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年龄分组:青年组51例,中年组50例,老年组11例;溃疡分期:活动期55例和非活动期57例。对各年龄组及两溃疡分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流式荧光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Ⅰ、Ⅱ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舌苔脱落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分布在不同年龄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其中青年组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中年组主要证型为肝胃不和,老年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同时瘀血阻络证型在老年组中比例明显提高;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以脾胃湿热为主,其次为肝胃不和;非活动期溃疡以脾胃虚弱(寒)为主,其次为肝胃不和。各中医证型同期溃疡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Ⅰ/PGⅡ同一证型活动期和非活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Ⅱ同一证型溃疡活动期较非活动期溃疡明显升高(P0.05)。各中医证型同期溃疡舌苔细胞各期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苔细胞早期凋亡指数同一证型活动期和非活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苔脱落细胞晚期凋亡和总凋亡指数同一证型溃疡活动期较非活动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发病年龄和分期与中医证型分布有关;舌苔脱落细胞晚期和总凋亡指数可作为中医舌诊客观理化指标;PGⅡ水平可作为预测溃疡复发的重要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提高中医对克罗恩病的认识,为今后中医诊治及预防本病提供帮助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及中山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填写统一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广东地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中医病例60例,其中广东省中医院39例,中山中医院21例;活动期35例(58.33%),缓解期25例(41.67%)。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寒证居首,共22例(36.7%);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0例(33.3%);湿热蕴结证9例(15%),寒湿困脾证3例(5%)、肝郁脾虚证3例(5%),其他类型3例。各证型间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实辨证以虚实相兼证(65%)为主,寒热辨证以寒证(56.7%)为主。活动期证型以气滞血瘀(37.14%)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虚寒(44%)为主,活动期与缓解期主要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地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证、气滞血瘀证为主,活动期以气滞血瘀主,缓解期以脾胃虚寒为主,可为中医对该病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重点介绍王新昌主任运用清热祛风通络法治疗风湿热痹型类风关的经验。王新昌主任认为临床上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以风湿热痹型为主。在对病因病机认识方面,王主任认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普遍以湿、热、瘀为主,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各证候均以关节红、肿、热、痛为显著特征,故而总的治则是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4.
总结梁清华从湿热毒瘀论治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经验。梁清华认为RA活动期以湿、热、毒、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强调湿热、毒瘀是活动期RA的重要病机,治以清热祛湿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临证运用痹肿消汤治疗湿热内蕴、毒瘀阻络证之活动期R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吴刚  荆晶 《亚太传统医药》2009,5(10):149-150
目的:分析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分类情况及与病情、病期的关系,分析其病机特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就诊于七仙银屑病研究院专科门诊的银屑患者200例,认真填写病历调查表和知情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舌脉体征、并发症及皮损分布范围、皮损形态特征。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分类比例依次是血瘀型(58.5%)、肾阳虚型(20.0%)、肝肾亏虚型(10.5%)、血燥型(6.0%)和寒湿型(5.0%)。早期进展期与中晚期均以血瘀型为主(分别占68%、52%),但中晚期、消退期患者虚证(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较突出(占42.4%),与早期患者(2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主要为血瘀型)突出,缓解期以肾虚证型(肾阳虚、肾阴虚、肝肾亏虚)为主,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瘀型和肾阳虚型是银屑最常见证型,活动期或早期患者以标实为主,而缓解期或中晚期患者肾虚证逐渐渐明显。提示瘀血阻碍经络气血是银屑病病情活动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的缓解或病变的进展,肾虚表现逐渐突出,而肾阳虚伴随着病变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病情、病期的关系,总结其病机特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专科门诊和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99例,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体征、腰椎及骶髂关节X线照片等。结果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湿热型(58.3%)、肾阴虚型(20.1%)、肝肾亏虚型(10.6%)、肾阳虚型(6.0%)和寒湿型(5.0%),早期与中晚期AS患者均以湿热型为主(分别占68%、52.4%),但中晚期患者本虚证(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较突出(占42.7%),与早期患者比较(26.7%)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主要为湿热型)突出,缓解期以肾虚证型(肾阴虚、肾阳虚、肝肾亏虚)为主,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湿热型和肾阴虚型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证型,活动期或早期患者以标实证为主,而缓解期或中晚期患者肾虚证渐明显。提示湿热壅滞督脉是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的缓解或病变的进展,肾虚表现逐渐突出,以肾阴虚和肝肾亏虚为主。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69-2571
目的:分析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明确该疾病证候的规律及特异性,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记录并归纳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中医证根据患者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其中处于缓解期患者以脾气虚弱证最多,处于活动期患者则以大肠湿热证分布最多,其中活动期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和大肠湿热证出现频率要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缓解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和脾气虚弱证的出现频率则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胃肝郁脾虚证,而中度和重度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为大肠湿热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活动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见虚实夹杂者。本病证候要素以脾虚、气虚、湿热内蕴多见,病位涉及大肠、肝、脾、肺、肾等多脏腑,并且与疾病的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总体体现为多病性、多病位的要素组合。  相似文献   

8.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慢性、进行性炎症和脊柱强直的主要特点,将其归属为中医学"骨痹""大偻""脊强"范畴论治。在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应用及临床实践,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病机以湿热瘀阻为标、肾督亏虚为本,其中肾虚是发病基础,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主要病理产物,而瘀血贯穿于疾病始终。基于此,提出湿热瘀阻证是病情处于转折阶段的重要证型,而清热利湿法应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基本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记录237例RA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RA活动期患者证候分为4类:邪郁壅络、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气虚血瘀,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RA活动期中医证候可分为4型,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可确定其各证型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动期和稳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热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方法采集RA寒热证候患者及正常人空腹静脉血,纯化得到CD4 T淋巴细胞,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和分析技术,探索活动期和稳定期RA寒热证候患者CD4 T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点。结果RA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有63条基因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涉及免疫应答;稳定期RA寒热证候患者之间有48条基因异常表达,只有1条与上述63条基因重复,主要涉及功能代谢;活动期RA寒热证候患者之间有59条基因异常表达,没有与上述稳定期与活动期比较的63条和稳定期寒热证候之间的48条基因重复,主要涉及功能代谢。结论RA患者稳定期和活动期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与寒热证候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有所不同,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1982年9月~1983年5月,我们采用针刺复合麻醉对1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5例巨大胃溃疡施行胃次全切除术,效果满意。一般资料全组共25例,男23例、女2例。平均年龄45岁(32~58岁)。十二指肠溃疡穿孔7例,胃溃疡穿孔3例。穿孔至手术时间平均13小时(5~48小时)。入院时休克1例,体质消瘦6例。麻醉后,经腹正中切口入腹,关闭穿孔,腹腔吸引。腹腔液量平均800毫升(500~300毫升)。施腹腔冲洗者2例,腹腔引流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在我院治疗的78例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6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穿孔修补术32例,胃大部分切除36例,非手术疗法10例;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是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无并发症,疗效好,应该掌握手术适应证,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黄左金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应激性溃疡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血管意外相应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再给予奥美拉唑,西咪替丁;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大黄左金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胃液pH值,潜血试验。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在治愈率,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黄左金丸治疗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应激性溃疡有比较肯定的治疗效果,能促进溃疡愈合,降低了脑血管意外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施海法 《中医药学刊》2010,(5):1116-1117
目的:观察祛瘀泄浊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采用加味乌芨散和常规西药治疗)和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应激性溃疡出现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应激性溃疡出现率下降(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两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祛瘀泄浊法可有效防治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38例腹腔镜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腹腔镜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技术对38例急性上消化道溃疡穿孔行穿孔修补术,出院后继续服用奥美拉唑6—12周,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6~9个月复诊行胃镜检查。结果:38例均获成功。术后3~8天出院,平均住院5天。无溃疡复发,全组病例无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穿孔,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创伤小、康复快、疗效满意,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寒期热辨证与外周血NK细胞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期寒热辨证与外周血NK细胞的关系,为中医微观辨证寻找依据,方法:选择80例急性期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寒热辨证,研究其寒热分型情况,并对其中45例患者进行了寒热分型与外周血NK(自然杀伤)细胞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同时选择12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热证51例,寒证29例,热证的阳性发病率范围为53.27-74.33%,45例NK细胞在热证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期热证多见,其寒热证梦与外周血NK细胞变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山西中医》2009,25(1):19-20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脑出血患者123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一般治疗,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用20%甘露醇、速尿交替应用,管理血压防治再出血,预防应激性溃疡和肺部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6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30mL加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27例。好转9例,无效2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纽治愈11例,显效20例,好转13例,无效8例,死亡11例,总有效率69.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肯定,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76例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黔东南地区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与病因、性别、年龄、城乡地域差别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间收治的623例UGB中76例无痛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慢性胃炎等为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居首位,在活动性出血病因中也占绝大多数。2.男性上消化道出血及无痛者较女性多见,男性中无痛者占12.58%,女性中无痛者占11.29%,P〉0.05。3.青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中无痛者占8.33%,中年组占10.11%,老年组占20.12%,P〈0.05。4.乡村病员上消化道出血中无痛者占15.62%,城镇病员中占6.19%,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是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病因。病因、性别、年龄、城乡差别等为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窦黏膜活检病理变化是否具有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347例患者胃窦黏膜活检病理改变与H.pylori的关系。H.pylori感染以快速尿素酶和Giemsa染色确定。并比较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组疾病在急性炎症、中~重度浅表炎症、淋巴滤泡增生及肠化4项指标对H.pylori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347例患者有206例H.pylori阳性,阳性率为59.4%。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及慢性胃炎患者H.pylori感染者急性炎症、中~重度浅表性炎症、淋巴滤泡发生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者(P<0.01),肠化与萎缩无显著性差异;胃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者中~重度浅表性炎症、淋巴滤泡及肠化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中~重度浅表性炎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3组疾病的4项指标阳性预测值(51.6%~100.0%)均优于阴性预测值(23.0%~58.6%);除慢性胃炎组肠化阳性预测值(51.6%)较低外,其余病理改变对H.pylori感染阳性预测值均>80.0%,其中胃溃疡组阳性预测值最高。结论胃窦黏膜活检病理配合其他检测手段对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臻  李嘉俊 《中草药》2018,49(12):2942-2945
目的对龙须藤多甲氧基总黄酮(PMFBC)的小鼠急性毒性及抗胃溃疡作用进行评价。方法以Bliss法测定PMFBC的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其急性毒性;采用吲哚美辛、乙醇、水浸应激3种胃溃疡模型评价PMFBC对小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结果 PMFBC ig给药对小鼠的LD50值为1 256.319 mg/kg,表现出一定的急性毒性;PMFBC对3种胃溃疡模型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使小鼠胃溃疡面积明显减小,具有较高的溃疡抑制率。结论 PMFBC对小鼠胃溃疡的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