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伤寒论》太阳篇中蓄血证的部位问题,历代医家对其见地不一,兹不揣浅陋,谈谈个人认识。“热结膀胱”,柯韵伯释云:“冲任之血会于少腹,热极则血不下而反结,故急。”冲任之血与邪热相结,必月事不行。钱天来认为:“太阳邪热随经入府,结于膀胱,热在下  相似文献   

2.
太阳蓄血不在膀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论述太阳病蓄血证治共有四条原文(见109、128、129、130),历代注家对太阳蓄血部位,颇多争议,多认为血蓄膀胱。笔者认为,“太阳蓄血不在膀胱”。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明。一、《伤寒论》原文。太阳蓄血的四条原文,主要讨论太阳蓄血的证治。其主证是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其病机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109)、“太阳随经,瘀热在里”(129)所致蓄血。并以小便自利与否作为太阳蓄血的辨证要点,故129条说:“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  相似文献   

3.
太阳蓄血乃淤热在里,热与血结而成。主要表现为如狂,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伤寒论》109条论本病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对“热结膀胱”注家尝有随文衍义者,云:“经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既然是邪热入里,热结在膀胱,当阻碍膀胱气化,必然引起小便不利,而蓄血证小便自利,可知病不在膀胱。正如钱天来说:“注家有血蓄膀胱之说,恐尤为不经。……且膀胱为下焦清道,其蒸腾之气,由气化而入,由气化而出,未必能藏蓄血也。……若果膀胱之血蓄而不行,则膀胱淤塞。下文所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又何自出  相似文献   

4.
参照《伤寒论》不同版本及诸家解读,根据不同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第106条中桃核承气汤方证其证名有所不同。根据六经辨证其包括太阳蓄血证和太阳阳明并病,根据脏腑辨证其包括膀胱腑证和大肠腑证,根据三焦辨证其包括血蓄中焦、下焦,根据卫气营血辨证其为血热互结于营血分,根据八纲辨证其属阳热实证。因此“热结膀胱”可以指膀胱、小肠、大肠、回肠、下焦、结肠、少腹等,但临床应用不局限于此,泛指体内所有部位瘀热互结之蓄血。故方证辨证认为,桃核承气汤证应抓住其瘀热互结的核心病机,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是其主要症状,“先解其外”是蓄血证兼表证的治疗原则之一,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皆可应用。经过比较研究,明晰了106条条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答]109条说的是太阳腑证中的蓄血证。其证候为其人如狂。因心主血,热与血结,扰及心神,故见烦躁不安,类似发狂的证候。此时,如果血结较轻,血被热邪所迫,能自行从下而去,则邪热也可随血而泄,其病可愈。故曰:“血自下,下者愈。”原文中的“热结膀胱”,已明确提示,其血热是从小便而下。  相似文献   

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与“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分别见于《伤寒论》106、124二条。仲景原意用以揭示太阳篇蓄血之病因病机。由于历代注家均把是蓄血列入太阳腑证范畴,故对其成因的解释,也多将上述  相似文献   

7.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伤寒论》论蓄血证《伤寒论》中论及蓄血证时分为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两种。其中论及太阳蓄血证的有核桃承气汤证、抵当汤证和抵当丸证,论及阳明蓄血证的主要有237条、257条和258条条文。《伤寒论》对蓄血证的整体认识主…  相似文献   

8.
病机是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若治病不明病机,鲜有不致误者。故研究仲景之学,应用仲景之方,切不可不明病机。纵观全书可见仲景论述病机的方法可分为三种,即直言法、间言法、共言法,今作一探讨。一、直言法所谓直言法,即直接论述该证该病的病机。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直接论述病机者甚多,现以血证为例证明之。如太阳蓄血如狂或发狂,仲景言其为“热结膀胱”,即直接论述了太阳蓄血证的如狂或发狂,为邪热与淤血互结于下焦、上扰心神而致如狂或发狂,“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说明了嗜酒之人饮酒无度而致湿热内蕴灼伤脉络而致呕血;“论酒客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此亦属淤血与邪热相合,扰及神明,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109条写道:“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血与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成氏提出了“入府”之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则直称:“少腹指膀胱也。急结者,有形之血蓄积。”尤在泾、程应旄等也极倡此说,于是“热结膀胱”改为“血结膀胱”,成  相似文献   

10.
下焦蓄血证是太阳病变证之一,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主证是小腹急结或硬满,神志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涩或沉结。但从临床实践来看,是否将小便自利作为蓄血证的主证有待商榷C《伤寒论)中明确提出“太阳病…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抵挡汤主之。”后世许多医家认为此证乃热与瘀血结于膀脱(下焦)是热在阴分血分,未伤及阳分气分,所以膀眈气化功能未受影响,故d、便自利。如程郊倩日:“热结膀就而小便不利者,是气分受邪。小便自利者,是血分受邪也。”同时(伤寒论)亦将小便利与不利作为下焦蓄血证与蓄水证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1.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2.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柴胡汤证病位在胁下膜原,病及肝胆脾胃,为少阳太阴所主,主要病邪为湿热及寒邪伤阳,相火内郁。无论寒邪伤阳,还是温邪内郁,均存在少阳三焦相火内郁,导致少阳三焦失司;太阴脾土失职,三焦不畅,气机不利,气化不行,脾气不运,湿聚饮停,水液代谢障碍。治宜调节阴阳之枢纽,既要领邪外出于阳分,又要防邪内入阴分。  相似文献   

14.
①“热入血室”与“热入因作结胸”的“热入”似同实不同,“热入因作结胸”是病因病机,热是外来表热;而“热入血室”是证候,热是病人正邪相争时产生的热,不是外来的邪热,也不是风寒所化热,这种热进入血室,与经血相搏,形成“热入血室”证。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热入血室证病位在下焦胞宫,与胃气及上、中焦无关,胃气包括下焦的大小肠,所以在上二焦的基础上提出胃气加以强调,一则表明重视胃气的一贯思想,二则提示病虽在下焦,但与胃气系统的脏腑无关。(3)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指部分表证和阳郁的里证,并非病位;用小柴胡汤是调理枢机,疏通阳郁,而不是和解少阳;本证“可与小柴胡汤”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少阳的半表半里之说与本条无关。④大结胸证的形戍分别由太阳表热证、少阳热证、太阳少阳并病三者误下,致邪热入里和伤寒日久不解化热入里,与素体停痰留饮搏结而成。⑤女子胞作为奇恒之腑之一,与其他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特点不同,不管是经血还是胎儿,都是要有规律的、有时限的藏泻交替,绝对不是藏而不泻。所以说《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特点的归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9):953-956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  相似文献   

16.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浅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特点为半表半里邪热,津伤阳损,上热下寒,冲逆明显。其临床表现颇为繁杂,但主要不外半表半里寒热两方面。上热证见:晨起口苦,咽干,口干欲饮,无唾液,口中黏腻,口臭,眼干无泪,头晕,耳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失眠多梦,上半身燥热,夜间手足灼热,舌干红瘦,少苔或无苔等。下寒证见:疲倦,纳差,不能饮冷食凉,脘腹、腰部畏寒,关节疼痛,颈背腰部疼痛,白天手足厥冷,或终日四肢厥冷,或下半身畏寒等。其他表现:心下满,大便干,小便不利,但头汗出,心悸,气上冲,微热等。本证辨识要点为口干或晨起口苦,四肢厥冷,尤其是双足冷,冬季尤甚。但必须排除因邪热郁闭体内,阳气无法宣通,出现恶寒肢冷等症状的真热假寒证。同时要与乌梅丸证、《金匮要略》肾气丸证等相鉴别。需要说明的是,"口干""四肢厥冷",不仅是患者的自觉症状,而且是客观的体征,即"口腔津液缺乏""四肢皮温低下"。  相似文献   

18.
解读麻黄汤组成,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合方辨治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证)与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阴两虚证、肺热证、肺寒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肾虚不固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等相兼,重视临证合方运用麻黄汤则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20.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2,32(7):793-794
《伤寒论》第29条的初见证,过去一般以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为解,但经过与《伤寒论》其他原文对比发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六证,属于胃热炽盛而阴液耗伤,且表证已除或表证轻微.故此在选方用药上,本当选择小承气汤治疗,若误用汗法则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