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中医病名的现状,从历史和临床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比较了中西医病名的异同,阐述必须坚持中医病名,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规范中医病名学术体系,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规范中医病名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诊断 ,一般来讲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疾病的病名诊断 ,二是证候即证型的诊断 ,是辨病与辨证的完整统一体。对于证候诊断如气血两虚证、肝胆湿热证等 ,已有相对比较规范的标准 ,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对病名诊断 ,却存在诸多的问题 ,亟待重新认识 ,试浅述于下 :1 传统中医病名存在的问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历代医籍中 ,有着大量的病名 ,由于时代的局限、方法的落后、手段的原始、交流的缺乏等多种因素 ,存在着一病多名 (如中风一病就有大厥、仆击、薄厥等不同名称 )、多病一名 (如痰证、饮证、悬饮、溢饮、支饮等概称痰饮 )、以病为证 (如…  相似文献   

3.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荣翔 《新中医》1996,28(3):5-7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章荣翔主题词疾病,命名法,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十余年前中医界对辨病与辨证问题作过一番讨论。讨论的焦点是辨病辨的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观点,曾经一度占很大优势。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医自有中医的病名,这个“本”...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是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并无此称谓,因其常以黄疸、胁痛、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中医将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为“黄疸”、“胁痛”、“积聚”等病证。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有的患者缺乏上述有诊断特征的表现如何作出中医诊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以现行《中医内科学》为依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结合西医诊断的必要性与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断学是在长期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形成的诊断体系,但在现代中医临床诊疗中传统的纯中医诊断已不能适应临床治疗与科研的需要,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式不仅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必要的手段,也是揭示中医科学性、高水平研究开发中医药的重要前提。 中医诊断包括病名诊断与证候诊断,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依据中医四诊所得,对疾病的类属、病因病机作出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西医诊断包括病名诊断与病理类型或病理阶段诊断,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临床学等),经体检、理化检查等所得,对疾病的类属、病理类型或病理阶段作出诊断。 中西医虽是不同的两大医学体系,但共同的对象是人的疾病,这是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可沟通之处。我们的任务是  相似文献   

7.
中医痰病病名的内涵及临床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痰病是中医疾病谱中重要的一类疾病,其命名是确定疾病治疗的前提,研究中医痰病命名的规律对于研究中医痰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医脑出血与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西医脑出血与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43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CT诊断结果及分型、中医临床诊断,分析2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438例患者临床症状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喎言、头痛及眩晕为主,出血部位以壳核区和丘脑多发,中医临床诊断以中脏腑为主。西医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均以中医中风病中脏腑为主,2种诊断均确诊者322例,均未确诊者52例。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灵敏度为94.43%,特异性为53.61%,诊断符合率为85.39%,假阳性率为46.39%,似然比为2.035 6,X2=128.30,P<0.05。结论中医病名诊断联合西医诊断可对中风病定位、定性、定量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中风病病名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中医病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本无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之名,因而在探讨用中药防治艾滋病时,应首先大致确定其中医病症归属范畴。在此问题上,学者们认识并不一致,他们有以主“瘟毒”说,有人主“虚劳”说,有人认为应归于“癥积”范畴,有人则认为与  相似文献   

10.
11.
论中医诊治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对传染病早有认识,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强调寒邪,明代吴又可《瘟疫论》对急性传染病又提出了“戾气”、“厉气”和“杂气”说。中医认为传染病的发生是由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因素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诊断模式应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相互补充。中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危害,但更重视“正足以胜邪”,注意维护人身的“正气”。“祛邪”是治病常法,其宗旨不单在于杀灭病邪,而重在使“邪气”不得安生而被逐出体外,历代众多名方验方即是战胜传染病的重要“武器库”。今后,更应加强培养“铁杆中医”,发展中药针剂,加强运气学说研究,引进西医的分析科学方法进行辨证,进一步提高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晓华 《中医药学刊》2010,(11):2348-2350
分别从疾病名称的出处、疾病命名的缘由及疾病命名的方式3个不同角度对痢疾、肺结核、麻风3种病证古病名的同病异名情况进行考证辨析。总结了古代同病异名丰富的原因及探究同病异名情况的意义,以期现代医家在今后的古医籍阅读中能有所借鉴,更好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3.
八纲辨证的意义在于为临床诊疗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中医具体辨证的实施提供一个思想方法,即指导着"具体辨证"的实施。可以说,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者在诊疗疾病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受益于八纲辨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各证候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临床调查方法,收集7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7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各证型所占百分比,并按由高到低顺序列出各证型相应症状的出现率,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论:确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型及各证型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近年来眼病证候研究文献,从眼病证候现代发展概况、证候特征、证候病理生理研究、规范化研究阐述眼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笔者从临床研究、分析方法、证本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提出对眼病中医证候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开龙  卢健  焦扬 《中医杂志》2007,48(10):923-92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方法制定COPD中医证候调查表,对99例患者进行横断面临床调查。结果急性加重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表寒肺热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缓解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结论急性加重期是外邪诱发而病情急性加重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机复杂的时期。缓解期是以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为主,伴有血瘀、痰热等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病期。  相似文献   

17.
与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不同,肿瘤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具有生命属性.恶性肿瘤阴盛而阳亢,故生长快而易丁走窜,最耗气血,是谓之癌症;良性肿瘤阴盛而阳微,生长慢而倚伏不移,少伤气血,多属古人所谓积证.瘤体寄生于体内.与五脏六腑血脉相连,类似一个病理性脏器.肿瘤的发生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造成清浊相干,营养机体的精微物质中混杂有...  相似文献   

18.
论多病并存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丑夫 《中医药导报》2006,12(12):1-2,12
文章对多病并存的中医治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痼疾与卒病并存,先治卒病;(2)轻病与重病并存,先治重病;(3)跨病辨证论治,异中求同;(4)治病治人,以平为期。总的思路是多病并存时,在治疗上,不能受“病”这一概念的禁锢,而应全面权衡,整体把握,分清主次、轻重,灵活处之,甚至舍病从证,跨病论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其整体的功能状态难以用简单的临床化学指标或指标集成来表达,而新涌现的代谢组学无歧视代谢轮廓表达与中医整体观下的证候状态表述相互吻合,将代谢组学理念及技术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必将带来中医证候本质方面研究的新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主要包括动物造模的中医证候代谢组学和基于临床的证候代谢组学分析,以推进代谢组学在中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工程学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一门边缘化的交叉学科,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机制和体系。其研究方向包括:1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研究;2建立中医学综合系统;3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中医药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使得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能真正的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中医疗效的评价系统,并且能不断的提高现有的研究技术,实现新的突破,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做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