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服药时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服药时间”是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服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及早康复的一种服药方法。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对中药的“服药时间”重视不够,多不分疾病轻重缓急,亦不分药物性能与方剂作用,按每日1剂,水煎,上、下午各服1次的模...  相似文献   

2.
服药时间在中医护理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药时间,是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服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及早康复的一种服药方法。中药方中由于药物配伍及组成不同,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服药作用较强,另一时间服药则药效较弱。药物的毒副作用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强弱之分。因此要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传统的中医治疗给药时间历来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用药物的药性而定。一般来说,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1~2h服,安眠药则应在睡前服,其它药物一般在饭后服。无论饭前或饭后…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医择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邪在表在上,午前清晨服药最佳 病邪在上(胃以上)用催吐药因高而越之,病邪在表用发汗药因其轻而扬之。而最佳治疗时间,《内经》提出“日未出时吐之”,张仲景提出“吐时辰巳午前,宜早不宜夜”。王好古《此事难知》强调“汗不厌早”,这里的“早”乃早晚之早,即早晨上午之谓。说明发汗药午前服,催吐药清晨服为最佳时间。因此时服药可借助人体阳气上升外达之机,加强药物的上达外透之力,从而提高疗效。笔者临床治疗外感病均嘱午前服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在此基础上,汤剂服用方法的正确与否,与药物临床疗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及剂量、服药温度以及服药时饮食禁忌等方面加以论述。中药汤剂的服药时间需根据病情及药物特性因人制宜:①空腹服:如滋补类、驱虫类、峻下逐水类药物宜晨起空腹服;②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腰以下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30分钟服;③饭后服:对胃肠道有  相似文献   

5.
<正> 正确掌握中药服药方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历代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人在服药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不揣谫陋,将中药几种服药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分述如下。一、日服次数中药的日服次数,是中药最常用的服药方法之一。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对每首中药方剂的日服次数都作了详细记载。书中根据病情和内服药物之不同,每剂药有分日二服、三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伤寒杂病论》的服药频次,并将服药频次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不拘时候以知为度"、顿服、日二服与日三服、日三服以上、昼夜服药、少少含咽之等。"不拘时候以知为度"主要用于汗剂、吐剂、下剂、止泻剂、止痛剂;"顿服"用于病情表浅,或病情危重以速挽危亡,或见于峻药缓用者;"日二服与日三服"多用于解表,和解,攻下,温里;"日三服以上"则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昼夜服法"的方剂多用于治疗气机升降逆乱之病;少少含咽之则意在使药力持续作用于局部。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普遍采用的一剂早晚两次分服,《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服药频次,更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服药时间,是指根据辨证论治,在具体情况下,具体时间范围内,服用针对病情的药物,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以便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目前,中医对服药时间是相当刻板的、机械的,有些甚至违背了中医的传统服法,也不是接受现代的西医知识,而是采用不分疾病种类,不管病情轻重缓急,  相似文献   

8.
银翘散的煎法、服法及剂型对疗效有重大影响。银翘散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先煎鲜苇根20 min,再用煎出的水去煎粗散。煮散一般煎煮时间3~6 min;服法采取"时时轻扬法",即"病重者,约4小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每6小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煮散疗效最好,浓缩丸和颗粒剂制作的"银翘散"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9.
从中药汤剂的煎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服药次数、服药量、饮食宜忌及服药后的观察7个方面服药护理的介绍,得出积极做好中药汤刺的服药护理,有助于克分发挥其疗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10.
闫文娟  乔路阳  张林 《天津中医药》2023,40(9):1120-1125
通过整理宋金元时期的代表方书,对宋金元时期方剂的服药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时期方剂的日服次数大多未作明确说明,在纳入研究的共5万余首方剂中,明确写明日服次数的仅4 126次,其中主要为日三服(63.2%),其次为日二服,若病情危重时或需要药力持续时,也有日四至六服,对于药性峻烈且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也有日一服的服用方法。同时,研究发现该时期方剂的服用时间多为食前服(46.9%),多用于病位在下的疾病,而心系及眼科疾病等因其病位在上,则多采用食后服,一些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的疾病可于发病前服药。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现代临床使用宋金元方剂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汤剂服法是辨证施治重要步骤,对提高服药质量,提升临床疗效,具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因病定剂:依疾病势态发展确定服药剂数,病情轻缓,病势不急,每日一剂;病程较长,不能急攻或药物具有烈性和毒性,易损伤正气,宜两日一剂;病情急重或病势凶猛,须截断扭转,缓和病势,或药剂轻清,不宜久煎,病势又须即时控制,则用同一处方,每日二剂或三剂以截病势;病情复杂,正虚邪实,攻之伤正,补之碍邪,攻补同用,病又难除,可双处方交替使用,既攻邪势,又扶正气。因病定次:病情急、邪势重,需急挫邪势,缓解病情,或药力集中,扭转病势,或轻药不得重用,或峻药慎用,顿服或日一服;病情不急,病势不凶,需药力接续,常日服二、三次;儿科病,起病急,发展快,服药较难,不易达到和维持血药浓度及有效剂量,宜小量多次服;需药物充分接触患处,饮之不及,宜含咽之法。因病定量:平均等量,适用于病情变化小,病势不急;药量渐增,以防不良反应,中病即止;集中服量,急救时立即服用,以求即刻扭转病势;视体质服量,防攻伐太过,损伤正气;试病服量,以防过剂给药;探病服量,以便确定治疗方案,依病严控,以知为度,中病即止,渐增渐减,积累获效。因病定服:病有寒热上下,药有温热寒凉,根据疾病性质、部位,"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胸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仲景方药服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整理归纳的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经方中剂型各不相同,其中汤剂200首,散剂41首,丸剂22首。汤剂单次服用剂量以每服1升(相当于现代200 m L)最为常见,并常根据方药特点灵活变动。散剂分煮散和服散2种,其中煮散,多用以水七合和一升煮散顿服,亦有以水半盏或一盏半;服散,多服1方寸匕。丸剂分煮丸和服丸2种,煮丸多水煮一丸;服丸药量多以知为度,亦或定时定量服用。每日服用次数以日三服最为常见,其他日服次数为1、2、4……10次。服药时间以定时服药、每日三服最多,此外亦有顿服、平旦服、日夜连服等特殊定时服药,以及少少含咽、不拘时等不定时服药方式。结论医圣张仲景常依据临床病症的复杂性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遵循"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的方药服量控制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确定合理的单次服用剂量和服用间隔时间(每日服用次数和服药时间),因人制宜,随症施量。  相似文献   

13.
中药方中由于药物配伍及组成不同 ,因此要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服药作用较强 ,另一时间服药则药效较弱。药物的毒副作用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强弱之分。传统的中医治疗给药时间历来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用药物的药性而定。一般来说 ,滋补药宜在饭前服 ,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 ,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 ,治疟药宜在发作前 1~ 2小时服 ,安眠药则应在睡前服 ,其它药物一般在饭后服。无论饭前或饭后服都要有间隔 ,应在饭前或饭后 1小时左右 ,以免影响疗效。中药汤剂一日通常服 3次 ,病轻者可服 2次。…  相似文献   

14.
药物疗效是中医药的特点,汤药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服药方法.而要取得满意疗效除处方用药切中病机,合理配伍之外,还应有正确的煎药方法.从煎药的容器、用水、特殊煎法等方面去阐述.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烧锅为好,忌铁器.煎药加水量要视药物多少而定,一般头煎加水较少,二煎为多.另外可根据药物体积大小.药物本身的吸水程度来决定加水的量.对一些特殊药品根据其药性采用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熔化、泡服、冲服、打碎等煎法.服药合理,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服法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根据其作用可饭前服、饭后服、空服、按时间服、睡前服.汤剂又可分为温服、冷服、鼻饲等.对于使用峻烈毒性药,宜小量至有效为止,勿过量,以免中毒.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来决定不同的服法.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过:“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除无之功,反而有害。”说明服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以下从中药汤剂的服药方法、时间、温度、饮食宜忌及服药后的观察护理等几方面来阐述中药汤剂在临床中的正确服用,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以取最佳的疗效。遵守药疗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给药前了解病人的病情、诊断、用药,发药前认真核对,观察药液外观颜色、气味、浓淡,确认无误、无变质后发给病人,严防错发、错服。如病人有疑问时,应认真听取,重新核对,必要时与煎药室联系,确认无误后耐心向病人解释。中药袋上的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短煎频服银翘散治疗风温初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风温初起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服用羚翘解毒丸治疗,1次1丸,1日2次,夜1次温服;病情重者1日3次,夜1次温服。1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1日2次。治疗组20例,中药银翘散治疗,短煎频服。[结果]银翘散治疗组总有效率90%,羚翘解毒丸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银翘散短煎频服治疗外感风温表证初起疗效明显优于羚翘解毒丸。  相似文献   

17.
正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头痛一证,病情复杂多变,临床上辨证是关键,对证治疗才可提高疗效。现将笔者临床辨治头痛验案6则介绍如下。1久病入络头痛案王某,女,37岁。2014年3月19日初诊。头痛已10余年,经不少医院诊断治疗无效,平时头痛时作,服镇痛、镇静药可暂时缓解,遇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加重,多在夜间发作,痛处固定,痛在正额部及眉棱骨处较甚,夜寐不安。舌质暗、苔薄白,  相似文献   

18.
处方:山楂35克、白芷12克、白芍30克、木香12克、甘草6克组成“抗痢方”。水煎服。15岁以上用全量,8~14岁用半量,1~7岁用1/3量。视病情轻重程度日服1~2剂。服药一天,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症有不同程度缓解,大便次数明显减少,随后诸症消失,大便检查正常,有的服药2~3天后诸症见减,并日渐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26例;无效(服药三天以上病情未见好转或中途改用抗菌素)2例,服药  相似文献   

19.
七、银翘合剂(即银翘散原方)银花一两连翘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五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右杵乌散,每服六钱,鲜苇根煎汤,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20.
<正> 中药汤剂又称汤药,是我国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具有特殊的药性、煮法及特殊的服法,所以在多种疾病中产生了特有的疗效。现将汤剂的服法概述如下:1 服药时间 一般应根据病情和药性决定服药时间,疾病从性质上分有寒热虚实,从时间上分有缓急之别。在病情急聚时应不拘时间,马上顿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慢性疾病可以定时服药,使体内保持一定的血药浓度。但对药性又要别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