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针对和解剂概念不清的情况,提出和解剂定义的新内涵。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和法方剂MicrosoftOffice Access数据库进行分析,提取和解剂共同特征,得出和解剂内涵。结果:和解剂针对的病证病机复杂,剂型以汤剂为主,配伍方法为辛苦甘并用与寒热并用。结论:和解剂是指针对阴阳不交泰的病证,以辛苦甘合用、寒热并用、注重脾胃为配伍原则,选择汤剂为主要剂型的方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藏药十一味金色丸系藏医临床治疗赤巴病的常用藏成药。综述其方剂来源,考察方剂配伍特点与临床功效关系。方法:文献法、综述法。结果:查阅藏医药古籍文献,发现十一味金色丸有6处方剂来源,共涉及20味药材,且味主甘、苦、辛,消化后味即“三化味”主甘、苦。藏医理论认为化味之甘味治疗隆病、赤巴病,化味之苦味治疗培根病、赤巴病,6处方剂来源的药味组成虽有不同,但均以治赤巴病为主。结论:方剂配伍理论独特而神秘,是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阐释方剂的配伍规律、发展藏药配伍理论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连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治疗消渴及其相关病症的应用规律,为现代应用黄连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全面检索黄连在古代治疗消渴及其相关病症的方剂,记录方剂名称以及药味组成,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其用药频次,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黄连治疗消渴及其相关病症方剂共计169首;黄连在古代治疗消渴及其相关病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消渴、消中、消渴饮水过度、消渴口舌干燥以及虚热渴。与黄连配伍频率较高的药物分别是:天花粉、麦冬、知母、人参、牡蛎。结论:以黄连为主复方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疗上、中二消;与黄连配伍的药物以清热药为主,其次为补益药,体现了消渴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昆布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情况。方法:建立方剂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按标准从选定方书中收集合昆布方剂,在EXCEL表格中建立昆布方剂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清洗,通过资料处理后,以图表的形式输出结果;结合中医药理论知识分析结果。结果:在古代,昆布主要应用在瘿瘤、噎嗝、瘰疬等病症的治疗,其中以治疗瘿瘤方剂最多;从药物的配伍来看,昆布配伍清化痰热药海藻最多,其次是配伍温里药肉桂、理气药木香为多。结论:古代的昆布应用方剂中,昆布主要与清化痰热药配伍使用;结合病症,多配伍温里药、理气药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剂配伍内在性效规律,作者将《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剂按功效分为治疗隆病类、赤巴病类、培根病等三类;按藏药理论,对三类方剂的"味"和"效能"进行比较。发现治疗隆病之方剂主要以甘、辛味和热效、腻效为主进行配伍,治疗赤巴病之方剂以甘、辛、苦味和寒效、钝效为主配伍,治疗培根病方剂的配伍主要以甘、辛味和热效、动效为主。《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方剂的配伍规律体现了藏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及以"和"为主要特征的藏文化哲学思想,展现了藏医独特的组方理论,对藏医临床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小山 《新中医》1999,31(5):57-58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其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于临床。笔者将其归纳为5法,略述于后。1温复心阳法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之心悸。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常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关联规则方法对焦虑症的治疗方剂进行分析,研究方剂的组成及配伍规律。方法:资料来源于199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中医药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中的焦虑症临床研究文献44篇及专利14项,共纳入54首方剂,建立数据库,用频率描述、广义规则归纳(GRI)关联规则算法及网络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规则提取。结果:①筛选出常见药物16味;②建立常见药物关系模型,提取药物配伍规则。结论:①酸枣仁、柴胡、茯苓出现频率最高;②柴胡-郁金、酸枣仁-生龙骨、柴胡-白芍-甘草、酸枣仁-茯苓-甘草等是焦虑症治疗方剂中常见的药物配伍规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腰痛方剂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上的配伍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肾虚、寒湿和瘀血腰痛的方剂,信息标准化后建立Access数据库,量化处理每个方剂的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种证型的方剂分别聚类分析。结果每种腰痛方剂聚为5个主类时以性微温或温,味辛甘苦,归肾肝脾为主。药性组合特征:肾虚型:甘-微温-肾肝(63%);辛甘苦-微温-肝脾肾(23%);辛苦-温-肾脾(4%);辛甘-热-肾脾心(4%);苦甘-微寒-肾肝(3%)。寒湿型:苦辛-微温-肾肝(31%);辛甘-温。肾肝(26%);辛苦-温-脾胃(14%);甘-微温-肝肾(12%);甘-温-脾胃(11%)。瘀血型:辛苦-微温-肝(27%);甘苦-微温-肾肝(23%);辛甘-温-肝肾(21%);辛苦-微温-脾。肾肝(13%);辛-温-肝脾(7%)。结论方剂的组合药性聚类能够反映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可为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五味角度探讨炙甘草在《伤寒论》中的配伍规律.方法:从《伤寒论》方证出发,参考历代医家论述及《伤寒论》注本,加以探析总结.结果:炙甘草甘味之作用不局限于能和能缓,还兼有佐制辛味、苦味、酸味、咸味之功.结论:炙甘草之甘与辛配伍以辛甘化阳,炙甘草之甘与酸配伍以酸甘化阴,炙甘草之甘与苦咸甘配伍以缓下和胃,炙甘草之甘与辛苦配伍以斡旋中焦.  相似文献   

10.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当中药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便会形成方剂。将现有的中药、方剂配伍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医理角度论述七情、性味、君臣佐使、随证加减、剂量改变配伍的研究方法,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对中药不同配伍方式及数理模型设计方法进行论述,为今后的中药方剂配伍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兰茂学术传人著作《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虚劳病症的方药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 5),对治疗虚劳方剂进行药物类别、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其方药配伍特点。结果:全书治疗虚劳的方剂14首,使用中药81味,用药207频次,每首平均用药14. 79味,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单味药频次最高为茯苓,性味多甘温,归经最多为肾经,白术、茯苓,当归、远志等为核心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承山穴古代文献的整理,归纳分析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 156部古籍为检索范围,对承山穴相关文献来源、主治病症、腧穴配伍、治疗方法及禁忌等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条文196条,涉及61部古籍。主治相关条文共174条涉及56种病症,涵盖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频次最高的为肢体经络病症,配穴频次最高的为昆仑穴,配伍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承山穴刺灸法条文共计71条,包括7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上,灸法以五壮为宜,针刺深度以七分为佳。结论:承山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以肢体经络病症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汤液经法图”角度探讨《医学心悟》治疗心痛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心痛及《医学心悟》的研究提供一种的思路。方法:运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汤液经法图”解析清·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卷三论的心痛九方,做成“心痛九方组方配伍分析表”,分别绘制心痛九方的汤液经法分析图,分析药味的配伍结构。结果:治疗气心痛的沉香降气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辛四苦二甘”,治疗血心痛的手拈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苦四辛三甘一咸”,治疗热心痛的清中汤的配伍结构为“六苦三辛二甘”,治疗寒心痛的姜附汤加肉桂的配伍结构为“三辛二甘”,治疗饮心痛的小半夏加茯苓汤的配伍结构为“二辛二甘”,治疗食心痛的保和汤的配伍结构为“五甘四辛四苦一酸”,治疗虚心痛的归脾汤的配伍结构为“八甘四苦三辛一酸”,治疗虫心痛的化虫丸的配伍结构为“七苦六辛四甘”,治疗疰心痛的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的配伍结构为“八辛四苦二甘”。结论: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医学心悟》治疗心痛基本是以“辛-苦-甘”为原则进行组方配伍,心虚治以咸补,或苦甘化咸;心实则治以苦泻,或甘辛化苦,多使用“甘辛化苦”这个五味配伍转化关系,促使作用于脾的辛味药和甘味药入心泻心...  相似文献   

14.
数据挖掘法探究麻黄药对配伍与证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黄常用药对的配伍与相关的证治规律。方法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证研究室自建的方剂资源数据库,收集含有麻黄的方剂,对相关数据进行建库、筛选、去噪、转化等整理后,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统计出麻黄的常用药对配伍中药和其所主治的相关病症。结果麻黄的常用配伍中药为甘草、防风、JlI芎、当归、杏仁等,常见的相关主治病症为咳嗽、中风、伤寒等。结论该研究可揭示麻黄临床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姜萍  周丽宁 《世界中医药》2014,9(9):1231-1233
目的: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古代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其组方规律,探寻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及脏腑论治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建立古代方药数据库,对药物进行频次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痹证方剂组方规律并探讨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结果:痹证用药药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味着重于辛苦甘,归经主要为肝肾脾,总结出了古代治疗痹证的基本方药,并提出痹证从肝脾论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归纳了凸显君药这种特殊配伍方法的两个特点:即①君药的用量特别大,②君药与其它药物用量的差距大;并加以证明、分析后认为:该方法不失为一较好的方剂配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3):380-381
目的:以阴阳理论为依据,探讨和解剂的新概念。方法:从《伤寒论》的经典和解剂所治病证的特征和方剂配伍特征出发,总结特征之间的共性,提出和解剂定义的内涵。结果:和解剂以寒热并用和辛苦甘合用为配伍原则,具有燮理阴阳作用,所治病证为阴阳不交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的处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利用频数分析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60首,涉及中药139味,治疗脾胃相关病症使用频次最多的单味中药是陈皮,其次是茯苓、白术,常用中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为主,配伍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芳香化湿药等;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胃经、肺经等。结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治疗脾胃相关病症时,陈皮为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核心药物,六君子丸为基础组方,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兼温中散寒为基本法则,味辛、性温、归脾经之药可作为首选,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肉桂与赤石脂同方配伍规律,为其能否在临床安全、合理运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及公开发表的临床报道及医案为方剂数据资源,共查找出546首方剂。运用计算机挖掘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其用药、主治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肉桂与赤石脂同用时多配伍甘草、白术、当归、附子、干姜,肉桂与赤石脂同用方剂常用于治疗腹泻、腹痛、纳呆、疲乏等病症,肉桂与赤石脂同用方剂药症关联分析中以白术-腹泻、白术-腹痛、干姜-腹泻等支持度较高。结论:肉桂与赤石脂同用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在一定的配伍条件下可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近年来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归纳了几种主要研究方法,并着重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在方剂配伍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方剂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