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郴州市近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情况。结果郴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62例,发病率为1.61~6.70/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下,地区分布上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结论郴州市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发地区发病下降迅速。但需加强对农民、学生和儿童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05~200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观城片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观城片伤寒副伤寒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3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69/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0~60岁年龄组,占93.85%,农民为高发人群,占46.15%。水污染是伤寒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饮用水的管理对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兴化市1991-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从1991年的103.1/10万下降至2000年的7.37/10万,平均递减25.41%。发病季节集中在7、8、9、10四个月;从年龄分布来看,0-19,20-29、30-39三个年龄组为高发年龄组;职业分布中农民发病数占一半左右,学生发病比例占1/4,因此,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铜仁市碧江区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的伤寒、副伤寒网络直报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碧江区2005~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阶段性波浪式变化,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17.95/10万,年发病率在0.37/10万~69.59/10万之间波动;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农民为主,青壮年多发,四季均有发病,主要分布在7、8、9、10、11月,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乡镇。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主要与环境卫生、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饮水卫生习惯等综合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5~2011年阳朔县伤寒疫情的流行原因和特征,为防治伤寒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阳朔县2005~2011年伤寒流行强度及发病的人群、地域、时间分布,描述伤寒的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1年阳朔县报告伤寒病例3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86/10万;存在明显的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4~8月份,其他月份均有不同数量的散发病例;2005~2011年阳朔县伤寒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在较高水平上波动;伤寒病例监测阳性率为0.95%,菌株分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结论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阳朔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元谋县2006-2015年10年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元谋县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1例,年均发病率30.68/10万。其中伤寒病例562例,占85.02%;副伤寒病例99例,占14.98%。主要分布于元马镇、黄瓜园镇和老城乡,占发病总数的64.90%;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82.91%;以食源性传播为主,不同月份均有散发,并有上升趋势。结论元谋县伤寒副伤寒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要针对流行特征实施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7.
临沂市1956—1995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6年~1995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人9118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7/10万.病死率为0.77%;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特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段,占73.17%;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76.46%;平原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近几年流行菌株主要有M1、Q2两个噬菌体型。  相似文献   

8.
玉溪市红塔区1998—2007年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间我院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78例病例中,伤寒63例(80-8%),副伤寒15例(19.2%)其中副伤寒甲13例、副伤寒乙2例,副伤寒病例占构成比从1997~2001年的8.3%(3/36)上升至2002~2006年的28.6%(12/42)。男性41例、女性37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是伤寒、副伤寒的主要临床特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均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血/骨髓培养阳性率33.3%,肥达反应阳性率82.1%。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平均热退时间(5.3±2.5)d。结论近年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伤寒、副伤寒多呈不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市1956~2009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956~2009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人12 097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6/10万,病死率0.58%;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占67.06%;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75.81%;平原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流行菌株主要有M1、D2两个噬菌体.结论 应采取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黔西南州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黔西南州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3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943例,年均发病率13.17/10万;男女发病之比为1.31∶1;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39.87%),其次为学生(25.31%)。结论黔西南州伤寒、副伤寒发病有上升趋势,应开展以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提供安全生活用水,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全人群对伤寒、副伤寒的防病意识,控制局部暴发。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某部近十几年肠道传染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某部队肠道传染病发病规律,探讨肠道传染病发病因素。方法对上报军区疾控中心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报卡、肠道传染病住院病人的病案首页、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理的调查报告等资料整理统计后作分析。结果1991年12月-2003年12月共报告了3610例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以细菌性痢疾(32.40%)、甲肝(26.81%)、伤寒(14.34%)、感染性腹泻(7.34%)为主,肠道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40.13%。在1991年12月-2003年12月期间处理肠道传染病疫情15起,其中水型暴发9起,食物型暴发6起。结论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发生变化,提示新发肠道传染病的出现应引起重视;防治措施是供水系统要科学改造,饮食、饮水制度要落实。加强卫生指导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5年海南省的霍乱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现场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霍乱流行病学调查表开展现场调查,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7-9月全省共报告霍乱确诊病例45例,带菌7名,发病率为0.56/10万;病例分布在6个市(县),以海口市和定安县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0.0%和26.7%;流行高峰期在9月中旬,报告病例30例,占全部病例数的66.7%;男女性别比为1:1.1,以20~49岁人群为主,占53,3%,农民与商业服务人员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全部病例数的25.0%和20.5%;所有病例均经食物传播,80.0%的病例在病前5d内有海产品进食史。流行菌型以稻叶1d型为主,占96.2%;流行形式有散发和爆发,其中爆发三起,报告病例35例,占全部病例数的79.5%。结论聚餐爆发是海南省2005年霍乱的主要流行形式.经食物传播是唯一的传播途径,海产品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分析2003-2004年揭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的特征,探讨乙脑的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及检验室检测。结果共报告病例63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4.76%。普宁市发病最多,占55.6%;发病高峰在6月份;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特别是免疫空白的儿童。结论揭阳市乙脑的流行高峰是在6月份,儿童无免疫力是引起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乙脑疫苗的接种率,消除儿童免疫空白,是预防乙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1999~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实验室检测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03419例,年均发病率30.79/10万,年均病死率0.09%,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为全国发病率的4.38倍。报告伤寒病例占73.54%。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其次是贵阳市和安顺市。全年均可发病,5~9月发病占62.30%。男女病例之比为1.28∶1,5~55岁发病占88.31%。农民发病占33.43%,学生占25.53%。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423起,报告病例20214例占19.55%,暴发疫情呈逐年减少趋势;暴发地点多在贫困农村、学校和城郊结合部;水型暴发起数占50.57%,食物型18.39%。流行菌型79.87%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19.31%。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及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6.44%、11.49%、8.05%、4.6%、2.3%及1.15%;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敏感,对奈啶酸、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2.27%及1.62%;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明显降低,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日益严重,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流行菌型及药敏监测势在必行,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控制措施,保证"洁净的饮用水、卫生的食物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落在实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4~2007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南宁市报告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及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30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2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2/10万、副伤寒1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54.54%。结论南宁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仍需采取对农民、学生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条件和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外来人口结核痛患者的现状分析,了解该人群的结核病流行特征,为制定外来人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登记广州市海珠区2002-2003年外来人口新登记肺结核患者病例。填写《广州市海珠区外来人口结核病人经济情况调查表》,用前瞻性方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并采用SPSS10.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调查广州市海珠区外来人口结核病患者225例,发现涂阳病人占41.8%,25,34岁年龄组发病构成比高达47.1%,居住2年以上而发病的患者占84.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病例数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6倍;63.6%的病例初次就诊于综合性医院,咳嗽为主要症状占63.1%,有症状者在14d内就诊的仅占42.7%。结论外来人口结核病的发病多集中在青壮年,文化层次较低及居住2年以上的人群。应加强对综合性医院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水城钢铁公司2002~2004年甲型副伤寒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流行原因,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水城钢铁公司防疫站疫情室卡片,按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卡片分类统计。结果2002~2004年报告发病数为951例,无死亡,其中2002年297例,发病率为530.36/10万,2003年461例,发病率为811.05/10万。职业以工人为多,676例,占总报告数的71.08%,发病没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大量潜在广泛传染源的存在和密切接触造成该地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