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6例肝破裂伴肝大血管损伤,术前均存在严重失血性休克。1例门静脉主干破裂经修补治愈,另1例门静脉左士横部损伤经左半肝切除治愈;2例肝右静脉损伤经右肝叶切除,下缝扎肝右静脉或修补肝中静脉治愈;1例肝后下腔静脉损伤经右肝叶切除、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治愈,另1例行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时术中死亡。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6岁。1986年7月因阵发性头痛、头晕、胸闷、心悸伴阵发性血压升高入院。3h尿儿茶酚胺分别为1625.3nmol/3h和5366.3nmol/3h。B超见第一肝门内侧胆囊下方一实质性不均质回声,直径83mm,提示右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经常规术前准备后,于同年9月23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肾血管平面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表面,包膜完整,游离十二指肠后切除约12.0cm×14.0cm×8.0cm实质性肿瘤,重360g,术中血压波动大,平均动脉压波动在90~240mmHg间(1mm…  相似文献   

3.
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小儿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手段,但因肾静脉位置深、细小,增加了手术难度,影响疗效。报告我院近期采用脾腔静脉分流术式治疗3例,均为女性,年龄9 ̄12岁,反复出血史6 ̄10年。钡餐示重度食道静脉曲张,肝外病变由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术中切除脾脏,测得脾静脉口径6 ̄9mm。将脾静脉与下腔静脉作端侧吻合,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2 ̄18个月,2例一般情况良好,1例(脾静脉口径6mm)术后8个月时  相似文献   

4.
腹内控制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的局部解剖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者对16例新鲜成人尸体膈下肝上下腔静脉进行了局部解剖学研究,测量其直径为35.94±5.68mm,长度16.87±5.14mm,可安全置放阻断带加以控制。临床上对21例累及二、三肝门的肝叶或肝段切除术,经腹在断肝前用阻断带控制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及第一肝门,防治术中可能发生的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损伤出血。本组3例术中损伤肝中静脉,经阻断带迅速控制下腔静脉,修补裂口,抢救成功。作者认为该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前应用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研究肝静脉合干及其在下腔静脉注入的解剖与分布情况,按肝静脉解剖特征拟定肝移植的技术类型。方法统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期间共施行的248例背驮式肝移植患者的手术数据,并根据该248例患者的肝静脉解剖及其注入下腔静脉的数据对肝静脉类型进行分型并命名。另外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期间实施的40例背驮式肝移植患者的术前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的数据,分析每例患者的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合干及其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并分析肝短静脉在第三肝门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最后按笔者肝静脉分型标准在术前对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的数据进行分型并拟定肝移植技术类型。结果 248例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中按肝静脉合干及其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将肝静脉分为5型:Ⅰ型(左中肝静脉合干型)142例(57.25%)、Ⅱ型(右中肝静脉合干型)54例(21.77%)、Ⅲ型(左、中、右肝静脉共干型)14例(5.64%)、Ⅳ型(分别汇入型)34例(13.71%)〔其中ⅣA型16例(6.45%),为同轴水平汇入;ⅣB型18例(7.25%),为非同轴水平汇入〕、Ⅴ型(肝段型)4例(1.61%)。40例背驮式肝移植患者的术前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的数据显示:Ⅰ型24例(60.00%),Ⅱ型9例(22.50%),Ⅲ型2例(5.00%),Ⅳ型4例(10.00%),Ⅴ型1例(2.50%),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的数据得出的肝静脉各型所占比例与笔者肝静脉分型标准中各型所占比例基本吻合。结论根据术前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的数据确定肝静脉合干与非合干汇入肝后下腔静脉的解剖状况,从而按肝静脉分型标准归类后术前确定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方式(Ⅰ、Ⅱ、Ⅲ型和ⅣA型可常规行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ⅣB型和Ⅴ型仅能进行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或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亦可结扎或缝扎各肝静脉分支,在供、受体下腔静脉后、前正中行梭形切口或三角形开孔吻合),为临床术前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静脉合干以及在下腔静脉(IVC)注入的解剖与分布,从规范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角度将其分型.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248例背驮式肝移植(PBLT)资料.在移除病肝时观察每例患者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合干以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观察肝短静脉在第三肝门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结果 本组248例肝病切除术中观察到肝静脉合干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为:左中肝静脉合于142例、右中肝静脉合干54例、三支分别注入34例(18例非水平轴面注入IVC,16例同水平轴面注入IVC)、三支肝静脉合干14例、各肝段肝短静脉分别注入4例.作者按肝静脉合干及注入IVC解剖情况将其分为五型:Ⅰ型(左中合干型)57.2%、Ⅱ型(右中合干型)21.7%、Ⅲ型(三支合干型)5.6%、Ⅳ型(分别汇入型)13.0%(其中ⅣA型16例,占6%,为同轴水平汇入;ⅣB型18例,占7%,为非同轴水平汇入)、Ⅴ型(肝段型)1.6%.结论 Ⅰ、Ⅱ、Ⅲ型可常规行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Ⅳ型(ⅣA型)有近50%的肝静脉同轴水平注入IVC(同轴水平注入IVC占本组病例6%),可三支成型常规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CPBLT).ⅣA型常规行CPBLT效果好.部分Ⅳ型(ⅣB型)和Ⅴ型仅能行供、受体IVC端侧或侧侧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APBLT),或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classic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COLT),亦可结扎或缝扎各HV分支,在供、受体IVC后、前正中行梭形切口或三角型开孔吻合.根据HV合干与非合干汇入IVC的解剖状况,将其分型,并根据HV分型可规范PBLT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报告了1975年~1992年治疗474例肝门部胆管狭窄的经验。474例中既往接受1~5次手术者74.7%。狭窄的病因:原发性肝胆管结石者71.7%;损伤性胆符狭窄者10.9%;化脓性胆管炎者7.1%。其他少见。狭窄部位:左肝管37.6%;小肝管+右肝管+肝总管17.4%,右肝管9.6%;肝总管14.7%;左肝管+右肝管11.5%。胆管下端狭窄与松弛者分别为23.6%与48.8%。治疗方式:狭窄切开整形56.5%;扩张与支撑15.2%;肝叶切除48%;修补10.4%;胆肠吻合60.76%。门静脉减压手术6.3%。文中讨论了引起狭窄的原发病的病理改变及与狭窄显露、治疗方法选择的关联,肝方叶处理的方法及选用。  相似文献   

8.
前入路法肝静脉阻断切肝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入路法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对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的85例第二肝门区肿瘤,采用前入路法肝静脉阻断技术切除,其中右肝静脉阻断24例,左、中共干阻断31例,左、中、右三干阻断30例。分离第二肝门显露右肝静脉及左中共干前壁,从第二肝门处自上而下分离出肝腔静脉间隙,分离右裸区至腔静脉右侧壁,显露右肝静脉右侧壁,分离左裸区至左肝静脉左侧壁,用辛氏钳分别由上而下沿腔静脉纵轴夹住肝静脉根部,完成肝静脉阻断。结果分离过程中无一例肝静脉破裂,肝静脉平均分离时间(6.2±2.4)min,明显短于后入路法肝静脉分离所需时间[(18.3±6.2)min]。结论前入路法阻断肝静脉操作安全、简便,尤其适用于肿瘤压迫肝静脉根部或肿瘤巨大无法行后入路法分离肝静脉者。  相似文献   

9.
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是指位于肝背侧下腔静脉窝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eava,IVC)之间的一段相对少血管区,为一潜在性间隙。其起点为肝尾状叶背侧IVC的第1支肝短静脉,即右下肝静脉(inferior righth epatic vein,IRHV)的左侧,止点为肝右静脉及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共干间的间隙上缘(肝上静脉窝)。存此间隙内存在有重要解剖学意义的第2肝门(左、中、右肝静脉出肝处)和第3肝门(肝短静脉出肝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清热止血药对乳糜尿的治疗机理,本文对30例乳糜尿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了足背淋巴管内压力测量。结果痊愈组26例平均分别为12.98±3.40(±s下同)和7.04±1.98cmH2O;显效组4例为8.52±1.46和9.10±0.17cmH2O;湿热下注者痊愈18例为11.67±2.80和6.64±2.62cmH2O;肾阴虚者痊愈8例为15.89±4.76和8.23±0.50cmH2O;非血性者痊愈16例为11.09±3.53和5.95±1.60cmH2O;血性者痊愈10例为14.25±3.23和8.49±2.48cmH2O。除显效组外,各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清热止血药通过消除或减轻淋巴管病理损伤,使淋巴液回流通畅,因而淋巴管内压力下降,促使乳糜尿获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