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缬沙坦对培养的正常人和CHF患者单核细胞(PBMC)分泌TNF-α、NO的影响,探讨CHF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细胞因子的联系以及缬沙坦治疗CHF的细胞因子机制。方法: 取16例Ⅲ-Ⅳ级的CHF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TNF-α、NO含量;分离PBMC,置24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AngⅡ,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01、0.1、1 μmol/L,另外一孔加入0.1 μmol/L的AngⅡ和0.1 μmol/L的缬沙坦,经24 h孵化后,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NO。结果: CHF患者血清TNF-α、NO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Ⅳ级组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P<0.01)。不同病因CHF患者之间TNF-α、NO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AngⅡ对正常人和CHF患者PBMC分泌TNF-α、NO均有促进作用,缬沙坦抑制AngⅡ诱导的PBMC分泌TNF-α、NO。 结论: AngⅡ促进PBMC产生TNF-α、NO,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TNF-α、NO存在一定的联系,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TNF-α、NO的产生在CHF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氯化湖(LaCl3)对大鼠生长素分泌调节轴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法检测离体脑片培育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垂体脑片育液中生长素(GH)含量。结果:①0.01mmol/LLaCl3垂体组育液中GH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1mmol/LLaCl3垂体组有液中GH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0.01mmol/LLaCl3下丘脑+垂体组,其有液中GH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同剂量的单纯垂体组(P<0.01);但1mmol/L下丘脑+垂体组育液中GH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0.01mmol/LLaCl3下丘脑组有液中N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H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1mmol/L下丘脑组有液中NE和DA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和0.05),而5-HT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低剂量氯化调可通过下丘脑和腺垂体双重作用促进GH分泌。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IL-6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Ⅱ~Ⅳ级的CHF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T细胞亚群数目,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IL-6含量。结果:CHF 患者CD3、CD4和CD4/CD8显著降低(P<0.05,或P<0.01),并与CHF程度呈负相关(r=-0.976、-0.826、-0.881;均P<0.01);CHF患者CD8、血清、PBMC培养上清和IL-2刺激后上清中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并与CHF程度呈正相关(r=0.890、0.988、0.984、0.982;均P<0.01)。结论:T细胞亚群数目异常和IL-6表达增加,可能是CHF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2型登革病毒(DENV2)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
方法: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法检测DNA甲基化水平。结果: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为-294 bp到+58 bp,覆盖11个散在CpG位点;PCR反应后取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扩增序列大小与理论预测相符合;PBMC感染DENV2 0 h和6 h 在11个甲基化位点中有2个处于甲基化状态,感染12 h有6个甲基化位点甲基化。0 h、6 h和12 h的平均甲基化率分别为103%、121%和255%,且0 h和12 h及6 h和12 h的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MC感染DENV2后会引起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白三烯B4(LTB4)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2例CHF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Ⅳ级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人选者分为左心室正常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55mm)和左心室增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55mm),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LTB4含量,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CHF组患者血清LT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功能Ⅲ、Ⅳ级的血清含量均高于Ⅱ级(P〈0.01),左室增大组较左室正常组LTB4血清含量显著升高(P〈0.01),LTB4的血清含量与CHF患者的严重程度及心脏左室增大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LTB4是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可以作为CHF相关的非创伤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肌肽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引起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ROS)含量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存活率略降低(P>0.05),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同时ROS含量、核内NF-κB P65及胞浆IL-1β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LPS组相比,LPS+肌肽组(10 mmol/L、20 mmol/L、40 mmol/L)凋亡率有明显降低,ROS含量、核内NF-κB P65蛋白量及胞浆IL-1β和TNF-α的含量均不同程度显著降低(P<0.05)。 结论 肌肽可能通过抑制LPS诱导ROS释放,避免NF-κB P65过度激活,进而减少IL-1β和TNF-α分泌,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并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一般生化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酶免疫法(EIA)测定患者血浆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及表型,并与正常组55例体检者进行对照。采用ELISA法分析免疫复合物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后TNF-α和IL-6分泌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TNF-α和IL-6对人脑血管内皮细胞AT-Ⅲ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005);同时,患者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伴随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多(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患者外周血CD14+CD16+和CD14+CD32+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CD14+CD64+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经免疫复合物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明显升高(P<001),而TNF-α或IL-6与人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均可下调其AT-Ⅲ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明显降低,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可能的机制是免疫复合物通过CD14+CD64+单核细胞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升高AT-Ⅲ活性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收入CCU符合入选条件的68例器质性心脏病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部分病例采用胺碘酮转复;其余采用电转复,成功后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照组32例:应用利多卡因转复及维持窦律,将两组转复及维持窦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7.8%(28/36),明显高于对照组56.25%(18/32),P〈0.05,部分利多卡因无效患者用胺碘酮仍有效。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药物之一,其临床疗效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IFN—α)的诱导表达及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评价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组病人PBMC,取培养上清液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病人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在IFN—α2b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乙肝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病人PBMCIL-8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应答组病人(n=13)和无应答组病人(n=27)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n=20)(P〈0.01;P〈0.01)。应答组病人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病人(P〈0.01);无应答组病人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病人和无应答组病人PBMCIL-8mRNA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治疗后,应答组病人IL-8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1个月时已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病人(P〈0.01),无应答组病人IL8水平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结论慢性HBV感染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病人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慢性乙肝患者PBMCIL-8表达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慢性乙肝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红杉醇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损伤模型。取造模成功大鼠35只,每天灌服不同剂量红杉醇(12.5、25和50 mg/kg)1次,连续6周。末次给药后取血,测空腹血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白蛋白(ALB);取肝脏称湿重,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肝组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real-time PCR检测肝脏TNF-α mRNA含量,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红杉醇治疗6周后,空腹血糖显著下降;肝功能改善,血清ALT和AST活性明显降低,ALB含量明显增加;CRP含量明显减少;肝组织中TNF-α mRNA和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肝脏指数下降,光镜下可见肝细胞病理改变(水肿、点状或灶状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红杉醇对2型糖尿病肝脏炎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α和IL-6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介素-10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敏  高艳芳  王丽君 《医学信息》2006,19(1):106-107
目的通过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探讨其与CHF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0例CHF息者治疗前后及25例健康人血清IL-10水平。结果CHF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时照组(P〈0.01),随CHF加重,IL-10水平升高越明显(心功能Ⅱ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Ⅲ级及Ⅳ级与对照组比较P〈0.01):心衰好转后明显下降(P〈0.01)。结论 IL-10可能参与了CHF的发生和发展,其在临床方面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双抗体酶联夹心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30名正常人和3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sIL-2R和TNF含量。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sIL-2R、TNF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01,P<0.01);术后2周,血清中sIL-2R与正常人比较有差异(P<0.01),而TNF则无差异(P>0.05)。AFP含量高低与sIL-2R和TNF含量无关(r=0.3826,0.3725;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的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176例CHF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分析CHF患者与正常人以及不同心功能程度的CHF患者之间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CHF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均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呈高度正相关。不同程度心衰患者之间TNF—α、IL-6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HF患者存在免疫激活和心肌炎症反应,心衰程度越重,炎症反应也越明显。放射免疫分析测定TNF—α、IL-6时CHF病程及治疗疗效、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国华  刘旭  陈广军  段秀华 《医学信息》2007,20(12):2110-2112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颠(房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房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原有的心脏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80例)加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对照组(38例)加用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2h内快速性房颠转复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P〈0.05;治疗组用药后显效(转复窦性心律)率(62.50%)高于对照组(31.58%),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转复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持续时间短,但应在严密的心电血压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血浆VI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8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血浆VIP含量的测定,并与35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前血清TNF-α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VIP水平则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患者经治疗2周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TNF-α和血浆VIP水平的变化对临床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对IL-12诱导其PBMC产生Th1/Th2类细胞因子协同效应的影响。方法:分离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与PHA(100μg/ml)、HBcAg(1μg/ml)、HBeAg(1μg/ml)单独或联合IL-12(10ng/ml)体外培养48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IL-2、IFN-γ、IL-10。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DNA含量,并分成HBVBDNA小于10^3拷贝/ml、1063-10^5拷贝/ml、1065-10^7拷贝/ml、大于10^7拷贝/ml4组。结果:以HBVDAN小于10^3拷贝/ml组做对照组,比较发现无论抗原(PHA、HBcAg、HBeAg)单独诱导还是联合IL-12共同诱导,随着血清HBVDNA含量的增高,PBMC产生IL-2和IFN-γ水平逐渐降低,产生IL-5和IL-10水平逐渐升高,并且IL-12对PBMC产生IFN-γ的增殖效应逐渐减弱,特别是血清HBVDNA大于10^7拷贝/ml患者几乎无明显增殖效应。结论:高水平血清HBVDNA含量对IL-12诱导慢性乙型肝炎PBMC产生IFN-γ协同效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病患者血清HA和血浆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了慢性肾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方法:应用放免法和酶联双抗体法测定38例慢性肾病患者血清HA和血浆VEGF的含量,并以35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慢性肾病患者血清HA和血浆VEGF含量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6个月后与正常人比较仍有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病的发生、发展与HA和VEGF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5mRNA表达,并进一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IL-15检测采用ELISA方法;PBMCIL-15mRNA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①SLE组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②发生临床肾损害者IL-15水平明显高于无肾损害者(P〈0.05),出现血清抗dsDNA抗体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者血清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③SLE患者PBMCIL-15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活动期SLE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④SLE患者PBMC培养上清IgG、IgM和抗dsDNA抗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LE患者PBMCIL-15mRNA表达量与细胞培养上清的IgG及抗dsDNA抗体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645和r=0.715,P〈0.05),而与IgM.无相关关系(r=0.451,P〉0.05)。⑤SEE患者PBMCIL-15mRNA表达量与血清IL-15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26,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外周血IL-15蛋白和基因表达异常,且与其分泌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有关,提示IL-15可能参与SLE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颗粒溶素(granulysin, GNLY)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全血和血清,分别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GNLY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血清中GNLY蛋白含量,并检测丙肝患者AST、ALT水平。结果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PBMC中GNLYmRNA表达水平(7.71±1.44)高于体检健康者(0.83±0.17)(P<0.01);血清GNLY平均浓度(20.16 ± 6.03 ) ng/mL也高于体检健康者(9.94 ± 2.99)ng/mL (P<0.01)。PBMC中GNLY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HCV 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69,P<0.01);血清GNLY含量与肝功能指标ALT呈正相关(r=0.522,P<0.01),与AST呈正相关(r=0.661,P<0.01)。结论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BMC中GNLYmRNA表达和血清中GNLY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其表达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监测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胰淀素(amylin)对人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胰岛细胞,免疫组化鉴定β细胞后分为对照组(培养液中含56 mmol/L葡萄糖)、胰淀素组(培养液中含10μmol/L胰淀素+56 mmol/L葡萄糖)及氨基胍组(培养液中含10 μmol/L胰淀素+05 mmol/L氨基胍+56 mmol/L葡萄糖),于37 ℃、5%CO2 培养24 h后做胰岛素释放实验,测定培养液上清胰岛素、一氧化氮(NO2-/NO3-)、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原位末端核苷酸标记法(TUNEL)和胰岛素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及ELISA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 RT-PCR检测胰岛细胞p53和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胰淀素组胰岛β细胞凋亡小体富计系数(217±021)、β细胞凋亡百分数(13%)、NO2-/NO3-(2013±173)μmol/L和p53 mRNA表达水平(034±004)显著高于氨基胍组和对照组(P<001),而胰岛素(334±131)mU·L-1/1×106 cells、GSH[(56±08) mg/L]和bcl-2 mRNA(007±001)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氨基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胰淀素可诱导人胰岛β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胰岛β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引起p53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