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胃肠腺癌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素(E—cad)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胃腺癌(GAC)和大肠腺癌(CRAC)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82例GAC组织(GAC组)、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黏膜组织(对照组)、30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胃炎组)、94例CRAC组织(CARC组)及其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E—cad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况。结果GAC组E—cad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胃炎组(P〈0.01,〈0.05),低分化者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者(P〈0.05),Ⅲ~Ⅳ期肿瘤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CRAC组显著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P〈0.01)。结论E—cad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可能参与胃肠腺癌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EMSY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状态。方法用特异性甲基化PCR法检测66例散发性乳腺癌和3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EMSY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有11例(16.7%)、正常乳腺组织有12例(37.5%)EMSY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两者相比,P〈0.05。结论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EMSY基因启动子区呈低甲基化状态,可能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斌  曹俊  陈敏  刘文佳  邹晓平 《胃肠病学》2008,13(12):737-740
背景:DNA启动子区甲基化可导致肿瘤抑制基因表达沉默,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组织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1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7例异型增生和16例早期胃癌组织中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组织中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43.8%对0%、7.1%和11.1%,P〈0.05),而后三者之间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无明显差异。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病变部位均无关,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DAPK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在由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进展至早期胃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分析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患者的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情况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31.1%和0(P<0.05);TIMP3蛋白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和90.5%(P<0.05);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TIM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是引起蛋白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TIM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旁距离原发灶不同距离组织及胃癌原发灶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分析正常胃组织、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该基因甲基化的动态变化以及LMXlA基因甲基化与胃癌原发灶病理学的关系,探讨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胃癌阶段性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距胃癌癌灶边缘1、3、5cm组织及胃癌原发灶组织中LMXlA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在胃癌组织及距胃癌灶边缘1、3、5cm组织中分别为46.0%(23/50)、22.O%(11/50)、8.0%(4/50)和4.0%(2/50),从距癌灶边缘5cm胃组织至胃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中随距癌灶边缘距离的减少呈上升趋势,原发灶中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距原发灶边缘3cm和5cm组织(x^2=15.42,P〈0.05;x^2=12.63,P〈0.01)。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在正常胃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原发灶中分别为O%(0/25)、16.0%(4/25)和46.O%(23/50),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4.85,P〈0.01)。LMXlA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在胃癌患者透浆膜组57.6%(19/33)显著高于未透浆膜组14.8%(4/27)(X^2=16.50,P〈0.05);在转移淋巴结数大于7枚以上组52.9%(9/17)显著高于小于7枚组37.5%(6/16)(X^2=12.74,P〈0.05)。LMXlA基因甲基化在性别、年龄、不同大体类型、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上胃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MXl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与胃癌的临床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DNA甲基转移酶1(DN-MT1)的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癌旁正常组织和癌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发生率及DNMT1的表达情况。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发生率、DNMT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相应癌组织(P均〈0.01)。RASSF1A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患者DNMT1阳性表达率与非甲基化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和DNMT1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p16基因高甲基化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和正常对照组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及其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他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41例胃癌组织、40例癌前病变组织和38例正常对照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56.1%(23/41),癌前病变组织中为17.5%(7/40),而正常对照组织中为2.6%(1/38),前组与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织中p16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1.2%,癌前病变组织中为90.0%,正常对照组织中为100.0%,前组与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分化型胃癌组织中的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型(81.3%vs 40.0%,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与无转移组的差异有显著性(81.0%vs 30.0%,P<0.05).浸润深达浆膜层的胃癌组织中,甲基化阳性率与未达浆膜层组无统计学差异(60.0%vs 52.4%,P>0.05).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组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甲基化阴性组(26.1%vs 83.3%,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有p16基因启动子5′CpG岛高甲基化,并导致其基因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及癌前病变组织.p16基因的高甲基化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16基因甲基化的发生,从正常、癌前病变到胃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提示其基因CpG岛高甲基化有可能作为诊断早期胃癌的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RASSF1A)基因是近年发现的新型抑癌基因,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47例胃腺癌患者、3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其中16例胃腺癌患者同时留取手术切除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以及术前、术后血标本行对照研究。结果:胃腺癌患者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34.0%(16/47),显著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3.3%,1/30)和健康对照者(0%)(P〈0.01)。16例胃腺癌组织中5例(31.2%)检测到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4例(80.0%)术前、术后血清标本均检测到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转移以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可望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胃癌中多种抑癌基因表达沉默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维甲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维甲酸受体B(RAR13)、细胞维生素A结合蛋白1(CRBP1)和他扎罗汀诱导基因1(TIG1)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胃癌的关系。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40例胃癌标本、1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和6株胃癌细胞株的RAR13、CRBPI和TIG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分析i者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1晦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胃癌细胞株RAR13、CRBP1和TIG1mRNA表达。结果:40例胃癌组织的RAR13、CRBPI和TIG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5.0%、32.5%和57.5%,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均未检测到上述基因甲基化(P〈0.05)。胃癌组织中RAR13的甲基化状态与CRBP1和TIG1的甲基化状态显著相关(P〈0.05),但三者的甲基化状态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启动子区高甲基化胃癌细胞株相应基因mRNA表达缺失或减弱。结论:胃癌组织常发生维甲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RAR13、CRBP1和TIG1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高甲基化可能是相应基因转录失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SH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基因启动子区5端CpG岛甲基化改变的特点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methylation-specific PCR)方法检测TSH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1)22/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检测到TSH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9/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中检测到TSH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癌组织中TSH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增高(χ^2=10.019,P=0.002〈0.05);(2)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5/18例)TSH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16例)(χ^2=5.812,P=0.016〈0.05)。结论TSHR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展过程中的分子事件之一,可能影响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摄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陆荃  田德虎  张红 《山东医药》2011,51(30):6-8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 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hMLH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hMLH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52例(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16、12、15例)EM s患者及30例健康志原者(对照组)在位子宫内膜中的hMLH1,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两组在位子宫内膜hMLH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分离hMLH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异常者在位内膜中的腺细胞和间质细胞,采用MSP志愿分别检测两种细胞hMLH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 EM s组中hMLH1蛋白表达减弱共6例,其中Ⅰ、Ⅱ、Ⅲ、Ⅳ期分别为0、0、1、5例,其余样本hMLH1蛋白表达均呈阳性;对照组30例无hMLH1蛋白表达减弱者,hMLH1蛋白表达均表现为阳性。EM s组中hMLH1启动子CpG岛部分甲基化3例,其中Ⅰ、Ⅱ、Ⅲ、Ⅳ期分别为0、0、0、3例,余均表现为非甲基化;对照组30例均表现为hMLH1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EM s组Ⅳ期患者与Ⅰ、Ⅱ、Ⅲ期患者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3例hMLH1启动子CpG岛表现为部分甲基化者子宫内膜组织中hMLH1蛋白表达均减弱,其腺细胞中hMLH1启动子区表现为半甲基化,间质细胞hMLH1启动子区未见明显甲基化条带。结论 EM 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存在hMLH1表达减弱及hMLH1启动子CpG岛部分甲基化,主要集中在腺细胞,hMLH1异常与严重EM s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DNA修复基因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和错配修复基因(MMR)(hMLH1、hMSH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对患者预后和烷化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39例脑胶质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蛋白表达。绘制Kaplan-merier生存曲线。结果脑胶质瘤组织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46.2%、10.3%和20.5%,而正常脑组织相应基因启动子区未发生甲基化;三种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模式与其对应蛋白表达模式相似。MGMT基因甲基化的脑胶质瘤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未甲基化者(P〈0.05);MMR基因甲基化患者中MGMT基因甲基化与未甲基化者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MLH1、hMSH2及MGMT甲基化是脑胶质瘤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分子事件;联合检测MGMT、hMLH1和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可判断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其对烷化剂化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14.
宋明全  常英  朱金水 《胃肠病学》2009,14(9):536-539
背景: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PPI)埃索美拉唑对BE患者抑癌基因APC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影响。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69例BE患者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和APCmRNA表达在埃索美拉唑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治疗前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BE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埃索美拉唑治疗前,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治疗后(42.0%对17.4%,P=0.007)。治疗前.长段BE的APC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短段BE(46.8%对31.8%,P=0.032);内镜下食管炎洛杉矶分类A级和B级者的APC甲基化阳性率显著低于C级和D级(19.0%对52.1%,P=0.046);Ⅰ、Ⅱ、Ⅲ型BE间APC甲基化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61)。埃索美拉唑治疗后,BE上皮APCmRNA表达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19.5±0.4对6.5±2.3,P=0.000)。结论:埃索美拉唑可抑制BE患者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增加抑癌基因APC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正常黏膜、结肠腺瘤、结肠癌中p16、hMLH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评价其在结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08年10月~12月结肠组织标本60例,其中结肠癌20例、腺瘤20例、正常组织标本20例。采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SP)方法检测p16、hMLH1基因的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MSP方法检测发现p16启动子CpG岛甲基化阳性表达率结肠癌组与腺瘤组、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0、0.020),而腺瘤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MLH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阳性表达率结肠癌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7),结肠癌组与腺瘤组、腺瘤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16、hMLH1基因CpG岛甲基化与Dukes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部位、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 p16、hMLH1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是促进结肠癌发生的重要基因事件,且可能与结肠癌Duke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胃癌AGS细胞CHFR基因去甲基化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BSP和RT-PCR技术检测5-Aza-CdR处理前后胃癌AGS细胞CH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结果 AGS细胞CHFR基因启动子在5-Aza-CdR处理前呈现高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率≥60%),其mRNA表达完全缺失;5-Aza-CdR处理后则表现为低或无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率≤20%),其mRNA表达恢复正常。结论 CHFR基因启动子在AGS细胞中呈高甲基化状态,5-Aza-CdR能显著逆转其CHFR基因异常甲基化,诱导CHFR基因表达,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