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有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因素,这就是精神因素。人是通过精神活动来实现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一个人精神卫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积极有效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能否卓有成效地工作并心情愉快地生活。
精神卫生是健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医学早有这方面的论述。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中,心主血脉,以供全身营养之需;又主神志,统辖精神、意识和思维,故有“君主之官”之称。这里所指的心,决非仅指心脏,而是包含精神,即心理、心情、心态等等。《卫生宝鉴》中有“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的告诫,就是说心理失衡,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招致各种疾病;只有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人的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协调状态,一切病痛才会减少。故在众多的健康长寿处方中,精神卫生至关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将新世纪第一个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精神卫生是非常有意义的。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国际社会对防治精神疾患甚为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增加,精神障碍发生率还会随之上升。因此,高度重视精神卫生问题,切实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迎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致词中说,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我们征服了似乎不可征服的疾病,从死亡和残疾的边缘拯救了数百万人。我们应当,而且也做到了永无止境地探索更好的卫生保健方案。解决精神卫生问题的办法不难找到;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办法。我们所需要的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基本需求予以关注。我们必须系统地把精神卫生的解决方案和保健包含在我们探索为所有的人改善生活的过程之中。国家主席江泽民最近在给布伦特兰总干事的回信中说:“中国政府愿继续与世界卫生组织加强合作,大力推动包括精神卫生在内的各项卫生事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走上了改善对精神或脑部障碍患者的关爱之路。我们在承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同时,也衷心希望人们能将精神卫生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发展方略。像发展经济那样,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样,以全体公民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更真诚的情爱、更加美满的家庭生活为社会发展目标,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真正地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具体疾病是主要研究对象,但近几十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许多组织开始参与全球卫生研究并关注卫生体系加强。本文对这一关注产生的原因及方式展开研究。研究采用了过程追踪的定性方法,并对政治层面引发和限制其关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加强卫生体系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全球卫生的参与者担心卫生体系方面的问题会影响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并担心全球卫生行动可能会给国家卫生体系带来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全球卫生组织已经意识到,薄弱的卫生体系会成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瓶颈。尽管目前有众多的参与者支持加强卫生体系,但这些行动者还未形成有凝聚力的政策联盟。此外,加强卫生体系的概念不清晰,而且加强卫生体系的证据很薄弱。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卫生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一些行动者暂时性地支持等,对加强卫生体系的关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目前尚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4.
5.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4)
正全球卫生网络是基于个人和组织的跨国网络,以解决影响或可能影响较高比例人群的特定健康问题。2016年4月,《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杂志发表了专题文章,采用案例对比,对全球卫生网络的出现及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开发了可能影响全球卫生网络产生和有效性的框架,包括3类10个因素:(1)网络的特点以及角色,包括领导力、治理安排、网络组成和框架策略;(2)全球政策环境条件,包括潜在的盟友和对手,资 相似文献
6.
张彩霞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10):60-66
全球化对全球人口的健康产生了深刻影响.疾病全球化呼吁公共卫生治理的全球化.全球卫生治理与传统的国际卫生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结构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区别.全球卫生治理的目标是让全世界人民获得可能的最高水平的健康标准.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理想只有通过全球卫生"善治"才能实现.而实现全球卫生"善治"的主要机制是国际卫... 相似文献
7.
8.
陈钟舜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4,(2)
精神卫生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就是精神障碍者,即如何从公共卫生立场出发面对各种类型的精神疾患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减少患病率,促进康复和增进精神健康水平,实际上是社会医学的一部分。所谓精神疾思,应包括精神病、神经症、精神病素质以及精神发育不全者。有关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各国精神障碍者的数日均在增加,根据日本西谷氏分析,其原因大体上有这几个方面: 1.社会的应激加大,造成精神负担和心理冲突的机会增多。 2.医疗机构增加,使一些患者得以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对抑郁症的识别和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方法以典型的抑郁症个案作为案例描述,以问卷调查形式在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中调查其对抑郁症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了解。结果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对抑郁症案例的正确识别率为42.0%,30.7%的被调查者将抑郁症认为是“压力过大,不适应暠;不同年龄组的识别率为:曑30岁组(新生代劳务工)为46.1%,〉30岁组为40.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学历组的识别率分别为:初中及以下组为35.9%,高中/中专组为44.9%,大专/本科及以上组为5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对于抑郁症案例,33.5%的被调查者建议找人做心理咨询,28.1%建议找靠得住的朋友或家人聊天,20.5%建议看精神科医生。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对抑郁症知识的掌握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层次有一定关系,在劳务工群体中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1745-1826)是法国著名的医生,杰出的精神卫生领袖。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启发下,他对法国与日俱增的精神病人采取"道德疗法",率先以人道主义关怀理念科学、有效地缓解了精神疾病现状,解放了精神病人,打开了精神卫生的大门。通过实地观察和缜密的统计分析,他对精神疾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科学分类,为识别、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病人指引了方向,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他诸多精神卫生领域的成果一直沿用至今,被后人誉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 相似文献
11.
12.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月经是女性的“专利品”,它可以影响当事人的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的异常,也同样可以影响到月经周期。罹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可出现情绪反常,如脾气急躁易怒,好争吵,心情烦闷;有些人却出现沉默寡言,抑郁悲观。同时还可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乳房胀痛等)和 相似文献
13.
肥胖儿童的精神卫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肥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带来的不仅有生理上的危害,同时也预示各种心理卫生问题的增加,这些心理卫生问题包括情绪障碍、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紧张及退缩的增加、自尊心下降。 相似文献
14.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月经是女性的“专利品”,它可以影响当事人的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的异常,也同样可以影响到月经周期。罹患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可出现情绪反常,如脾气急躁易怒,好争吵,心情烦闷;有些人却出现沉默寡言,抑郁悲观。同时还可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乳房胀痛等)和性欲改变。这些现象经净自愈,故不必治疗。但下次经来又发,使当事人十分痛苦。导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月经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平衡失调,钠水潴留和抗利尿激素过多的缘故。由于本病的症状主要涉及到情绪,并不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又能自行缓解,所以,容易被人(包括病人自己)误以为是性格急躁、脾气古怪而未引起重视,从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肥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带来的不仅有生理上的危害,同时也预示各种心理卫生问题的增加,这些心理卫生问题包括情绪障碍、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紧张及退缩的增加、自尊心下降。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老年抑郁症”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患了老年抑郁症的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奇异症状,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更为可悲的是,许多人对此病竟一无所 相似文献
18.
全世界14亿儿童中至少10%有精神卫生问题。这些儿童中的五分之四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几乎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大量的精神卫生问题是由于儿童的疾病和外伤引起的。如果普通的卫生措施——如更好的出生后保健和免疫——能够得到实行的话,这些疾患本来是可以予防的。对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其他已知而又不可避免的危险仍然存在。例如视力不足,这只要化上2美元的检查费和一副眼镜的钱就可以矫正。有时却因为缺乏经费而毫无办法;有时是因为对儿童精神卫生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时是因为文化障碍阻止了改善卫生的方法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说,全球有一半的抑郁症患者并未获得必要治疗。该组织呼吁停止对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获得所需治疗。世卫组织称,全球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得到所需的治疗,在一些国家这一比例甚至低于10%。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文化因素和对这一疾病缺 相似文献
2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宣传日,一个许久被忽视、徘徊在社会边缘的特殊精神群体,如同久旱逢甘霖再次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关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T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