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低剂量水平下氚水β射线的生物效应。方法 人体外周血与氚水混合,分别培养24 h和48 h,72 h后收获细胞。通过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的变化,得到与氚水作用后染色体畸变的频率,以60Co γ射线照射后的细胞效应作为参照,得到相同剂量下氚水的相对生物效应值。结果 拟合实验结果得到氚水β射线的最佳回归方程是Y=0.001+0.062D+0.053D2;比较氚水与γ射线的最佳回归方程可知,方程系数的主要区别在a值,氚水β射线的RBE最大值为2.21出现在0.06 Gy,随着剂量的增大RBE值先减小而后稳定。低剂量情况下淋巴细胞微核剂量-效应关系符合线性拟合方程Y=C+αD,得到60Co γ射线对HTO β射线诱发微核的RBE值在1.46~2.17之间,与染色体畸变所得RBE值及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在低剂量情况下,β射线诱发畸变的能力更强,HTO β射线在一个电离辐射径迹上使两个染色单体各产生一个损伤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γ射线对人外周血线粒体DNA4977bp缺失的影响,探索线粒体DNA4977bp缺失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3名健康人外周血进行离体照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射线照射后外周血细胞中线粒体DNA4977bp缺失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0~8Gy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mtDNA49bp相对缺失量有增加的趋势,使用Origin7.5统计软件进行拟合,建立了以人血细胞mtDNA4977bp缺失为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方程Y=1.2693+1.0660X+0.0198X2结论 不同剂量γ射线对人外周血线粒体DNA4977bp缺失的有一定的影响,且线粒体DNA4977bp与受照剂量有一定的效应关系,因此,线粒体DNA4977bp缺失在生物剂量估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高剂量率 6 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建立染色体畸变的剂量 -效应曲线。方法 6 0 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 ,吸收剂量为 1 0~ 8 0Gy ,剂量率为 3 0Gy/min ,染色体采用微量法 ,培养开始加秋水仙碱 ,主要记录染色体型畸变的非稳定性畸变 ,包括无着丝粒断片、微小体、无着丝粒环、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 (双 +环 ) ,对实验数据做曲线拟合 ,并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曲线的拟合度。结果 6 0 Coγ射线照射离体血诱发的“双 +环” ,在 0~8 0Gy范围内 ,呈良好的剂量 -效应关系 ,拟合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 =0 2 69792D + 7 73 0 83× 10 - 2 D2 (R =0 99198)。结论 高剂量率 6 0 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 ,采用微量法培养染色体 ,在 0~ 8 0Gy范围内 ,“双 +环”最佳数学模式为Y =bD +cD2 。  相似文献   

4.
目的 18MeV中子和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淋巴细胞,建立染色体畸变和淋巴细胞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计算中子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相对生物效应.方法 中子和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吸收剂量率都为O.2Gy/min,吸收剂量为0.5~3.O Gy.记录染色体型畸变和双核淋巴细胞的微核,分别对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微核做曲线拟合,并计算中子的RBE.结果 中子和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双+环)和淋巴细胞微核,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中子诱发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RBE值都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在0.5~3.O Gy 范围内,诱发染色体(双+环)的RBE值是3.59~1.77;诱发微核的RBE值是2.91-1.24.结论 快中子照射离体人血淋巴细胞产生的染色体畸变(双+环)和微核的剂量一效应关系都符合线性平方模型.中子与60Coγ射线相比较,在照射剂量较低时,有较高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剂量曝光指数(dose exposure index,DEI)与入射体表剂量(entrance surface dose,ESD)和剂量面积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厚度为10cm有机玻璃板(模拟人体颈、肩、膝三部位)和对比度细节体模(CDRAD2.0)组合,行自动曝光(AEC)和手动曝光两种方式进行摄影,分别记录不同摄影条件下体模的DEI、ESD、DAP。计算影像质量因子倒数(Image quality figure inverse,IQFinv),比较最佳体模影像和不同曝光条件照片的图像质量。结果 入射体表剂量与剂量曝光指数呈线性关系,拟合曲线方程为Y(ESD)=0.003+0.082X(DEI),剂量面积乘积与剂量曝光指数也呈线性关系,拟合曲线方程为Y(DAP)=0.034+0.732X(DEI)。χ2检验4组照片的甲级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DEI有效范围内,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可根据曝光指数对曝光量进行量化修正,以降低被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恶性胶质瘤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 对46例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放疗组24例,三维适形放疗组22例。术后1个月内接受放射治疗。常规放疗组采用局部双侧平行对穿野或夹角等中心照射,每次剂量2 Gy,总剂量60 Gy,时间6~7周。三维适形放疗组全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每次剂量2 Gy,总剂量60 Gy,时间6~7周。结果 常规放疗组和三维适形放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6%、58.1%、44.8%和81.6%、70.4%、63.2%(χ2=4.42,P < 0.05),2组放射性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5.8%和31.8%(χ2=3.95,P < 0.05)。结论 胶质瘤术后局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优于常规放疗,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7.
TLD在术中放疗剂量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患者术中放疗即一次性大剂量电子束照射情况下,热释光(TLD)剂量检测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方法 采用LiF(Mg,Cu,P)粉末探测器,选择一定的退火条件和测量条件进行测量。结果 由检测数据拟合得出读出器读数R与照射剂量D(cGy)之间的关系式为R=1.736+0.283D-2.659×10-5D2,相关系数r=0.999 9。在IORT大剂量照射时,降低测读器灵敏度,读出器读数与剂量仍呈现近似直线关系。LiF(Mg,Cu,P)热释光探测器作为IORT体腔内剂量学研究有其前景。  相似文献   

8.
金潇  严源 《中国辐射卫生》2019,28(6):628-630
目的 对临床使用14C尿素胶囊诊断胃幽门螺杆菌活动所致的公众照射剂量进行估算和评价。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全国范围内14C尿素胶囊的供货量,估算临床使用14C尿素胶囊所致气态14C的年排放量,并基于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建立合适的剂量估算模式,估算气态14C排放所致公众照射剂量。结果 按每例诊断摄入3.70×104Bq 14C进行归一化后,在假设100%通过呼气排出的情况下,排放速率为1.18×10-3Bq/s,归一化最大个人年有效剂量为7.53×10-11Sv/年·例,关键照射途径是食入动植物产品。全国范围内所有14C诊断所致公众集体剂量为1.82×102(Sv·人)/年。结论 临床使用14C尿素胶囊诊断所致公众照射剂量很小,但考虑到全国范围内14C尿素胶囊用药量较大,该类活动引起的公众照射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2017年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总结分析,提高该项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 根据《2017年度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方案》,进行受照后的培养、制片、分析染色体的非稳定性畸变,统计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数量(dic+r),应用国家标准上的曲线Y=7.3512×10-3+3.4037×10-2D+8.0398×10-2 D2估算剂量。结果 样本05-1平均值是3.62Gy,95%的可信区间是(3.32~3.90)Gy,相对偏差为0.56%;样本05-2平均值是2.37 Gy,95%的可信区间是(2.19~2.54)Gy,相对偏差为7.73%,两样品相对偏差均<20%,综合判定本实验室生物剂量能力估算结果为合格。结论 本实验室能满足生物剂量工作需要,但仍然需要加强质量控制,规范操作,不断总结分析,建立本实验室生物剂量曲线,减少系统误差,使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核与辐射事故的临床救治及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碳-12(12C)重离子诱导正常人疱疹病毒(EBV)-转化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生物效应。方法以照射能量为165 Me V/u,剂量率为0.3~0.5 Gy/min,照射剂量分别为0.0、0.1、0.3、0.5、0.7、1.0和2.0 Gy的12C重离子来辐照对数增长期正常人EBV-淋巴细胞,分别培养至照后48、72 h收获细胞(分别设为48和72 h组),收获前2 h加秋水仙素,制片,计算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双+环"畸变率以及总非稳定性畸变率,并拟合剂量-效应回归方程。结果 48 h组的"双+环"畸变率在0.3~2.0 Gy约为72 h组的2倍。2组染色体畸变细胞数量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48 h组的畸变细胞率、"双+环"畸变率以及非稳定性畸变率在0.0~2.0 Gy的剂量-效应回归方程分别为Y=0.024+0.708 D-0.175 D2[校正决定系数(R2c)=0.963,P<0.01]、Y=-0.034+0.531 D-0.128 D2(R2c=0.950,P<0.01)和Y=0.009+0.868 D-0.089 D2(R2c=0.980,P<0.01);72 h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Y=0.039+0.388 D-0.084 D2(R2c=0.976,P<0.01)、Y=-0.013+0.247 D-0.062 D2(R2c=0.900,P<0.01)和Y=0.034+0.490 D-0.046 D2(R2c=0.987,P<0.01)。结论12C重离子诱导正常人EBV-转化淋巴细胞畸变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染色体畸变在0.0~2.0 Gy存在一定剂量-效应关系,符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抗病毒治疗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与替诺福韦(tenofovir,TDF)治疗失败后HIV/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突变差异性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经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半年以上且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为耐药的患者信息,通过单因素检验确定与AZT或TDF耐药相关变量,再通过多重对应分析获得变量的相互关系。 结果 使用含AZT或TDF治疗方案患者576例,常见的耐药突变有M184V/I、D67N、K70R/E/Q、K65R及T69N,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含此两种药物方案治疗情况下患者年龄(χ2=3.503,P=0.320)及感染途径(χ2=3.122,P=0.210)无相关性,突变位点(χ2=104.438,P=0.000)、病毒载量(χ2=17.284,P=0.000)、CD4+T淋巴细胞(χ2=33.338,P=0.000)、性别(χ2=8.904,P=0.003)及治疗时长(χ2=40.081,P=0.000)相关;感染多重对应分析显示突变方式为AZT与患者治疗时长大于2年(>25月)、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有关,TDF治疗方案则与患者在治疗时长为2年(0~24月)、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以及K65R表现出聚集性。 结论 多重对应分析极其适用于HIV耐药人口学及突变的研究;M184V/I与D67N及K70R/E/Q出现相关性,与含TDF方案相比,NRTIs常见突变多以含AZT方案引起,T69N与AZT耐药出现低病毒载量有关,长期使用含AZT方案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基因型耐药,含TDF治疗方案中早期应积极监测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氡温泉周边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变化,分析氡对人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地氡温泉周边居民42人及生活习惯相似,但未接触过氡温泉的居民44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CD3+、CD4+CD8-、CD4-CD8+,CD4+/CD8+,TCR/CD3)。结果 氡温泉组的CD3+(t=-4.086,P < 0.01)、CD4+CD8-(t=-5.7,P < 0.01)、TCR/CD3(t=-2.318,P < 0.05)和CD4+/CD8+(t=-4.991,P < 0.01)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氡温泉组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2,P < 0.01)。结论 高氡温泉能够引起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137Cs 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照射组大鼠采用137Cs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353 mGy/min,每天累积照射0.083 3 Gy,每3天累积剂量为0.25 Gy;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照射前1 d和照射开始后第3、6、9、12 d收集大鼠尿液,对照组与照射组开始照射后第6 d同步收集尿样。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大鼠尿样进行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法,分析对照组与各剂量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后,各剂量亚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发生了变化,各剂量组共发现了5种共同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糖类、瓜氨酸、牛磺酸、柠檬酸盐和尿嘧啶。4个剂量亚组大鼠尿中5种差异代谢物相对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牛磺酸相对水平与累积剂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可造成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扰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体外细胞共培养技术模拟体内肺组织微环境,探索树突状细胞(DC)在辐射损伤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方法 60Co γ射线照射的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与骨髓来源DC和/或脾T淋巴细胞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86和抗原肽识别复合物MHCⅠ/Ⅱ表达水平,T细胞活化标志CD69/28/152表达水平以及CD4+和CD8+亚群细胞数。结果 60Co γ射线照射的MLE-12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明显刺激DC细胞CD80/86和MHC II表达,但对T细胞无直接活化作用;6 Gy照射的MLE-12细胞与DC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48 h,T细胞CD69和CD28表达增加,CD4+和CD8+亚群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DC细胞出现CD86和MHCI特异性高表达。结论 辐射损伤细胞可刺激DC细胞抗原提呈功能,并对T细胞进行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alyculinA诱导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作为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方法 取健康成年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用X射线分别以0、0.1、0.25、0.5、0.75和1.0Gy照射。照射后将血样接种于RPMI1640培养基中,于37℃、5% CO2恒温培养箱内培养48h,当培养24h时加入秋水仙素,终止培养前2h加入CalyculinA诱导早熟凝集染色体,收获制片并用Giemsa染液染色,观察G1、G2/M-PCC细胞中总畸变率、断片率、双着丝粒体加着丝粒环率与辐射剂量的效应关系。结果 用CalyculinA可成功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PCC,且总畸变率、断片率、双着丝粒体加着丝粒环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佳拟合曲线为二次多项式模式。结论 CalyculinA诱导PCC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来估算低剂量受照者的辐射剂量,但是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混合感染情况,为MPP混合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815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病原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15例MPP患儿中混合感染350例,其中混合病毒199例,混合细菌91例,同时混合病毒细菌60例。病毒病原以鼻病毒、博卡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2)混合病毒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更易合并胃肠症状、喘息、呼吸困难,发生重症肺炎比例高(χ2=27.126,12.093,8.466,5.031,7.267, P<0.05)。3)混合细菌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热程长、更易出现呼吸困难,WBC>10×109/L比例高(χ2=5.392,4.944,4.155,4.742,P<0.05)。4)同时混合病毒细菌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热程长,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和WBC>10×109/L比例高(χ2=5.245、5.647、4.161、 8.221、6.568, P<0.05)。胸片示大片状改密影,胸腔积液及肺不张比例高(χ2=4.946,5.382,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OR=2.23,95%CI:1.516~3.279)、出现胃肠症状(OR=1.583,95%CI:1.020~2.455)为MPP混合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OR=1.841,95%CI:1.131~2.999),发热>10 d (OR=2.492,95%CI:1.191~5.212)、WBC>10×109/L(OR=1.648,95%CI:1.038~2.616)为MPP混合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OR=2.345,95%CI:1.250~4.399)、发热>10 d(OR=3.291,95%CI:1.304~8.307)、合并呼吸困难(OR=4.427,95%CI:1.135~17.268)、WBC>10×109/L(OR=2.39,95%CI:1.357~4.212)为MPP同时混合病毒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PP住院患儿中混合感染占一定比例,主要混合的病原体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与具体混合感染的病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细胞变化的特点,以期为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集1 090例不同年龄段手足口病(HMFD)患儿EDTA抗凝外周血,经破红、洗涤处理后分别加入CD3、CD4、CD8、CD19及CD16/CD56 5种荧光单抗对细胞进行标记,流式细胞仪对CD3+、CD4+、CD8+、CD19+及CD16+/CD56+五种免疫细胞含量进行分析。将患儿分为0~6个月、6个月<~5岁、5<~12岁3组,使用SPSS 19.0软件对3组患儿5种细胞含量构成比和升降幅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6个月<~5岁组患儿占总例数的89.1%,为HFMD高发组;该年龄段患儿CD3+(χ2=9.824,P=0.007)、CD4+(χ2=16.367, P<0.001)及NK(χ2=8.666,P=0.013)细胞含量降低的比例, CD19+细胞(χ2=13.867,P=0.001)含量增高的比例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该年龄段患儿CD3+细胞(F=3.907,P=0.020)含量降低的幅度,CD19+细胞(F=9.952,P<0.001)含量升高的幅度较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个月<~5岁是HFMD的高发年龄段,该年龄段患儿免疫细胞的变化更为明显。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下降伴随CD19+细胞含量增高提示患儿病情急变,临床宜加强该年龄段患儿的免疫功能监控,调节免疫平衡,及早预防,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放射治疗对NSCL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析50例NSCLC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CD4+比值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放射治疗后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与肿瘤直径、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水平在NSCLC放射治疗过程中变化显著,可能成为NSCLC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