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指高热病人可因出汗而热退病解。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发汗法 :如服汤药、浴法、蒸法、熏法、烧针等 ,均可使疾病因汗出而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之”。此即后世医家应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吴又可《温疫论》云 :“疫邪留于气分 ,解以战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战汗透邪”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作了明确的阐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相似文献   

2.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3.
痧症     
痧症病因的认识痧是空气污浊,地气熏蒸所形成的一种病毒(天地厉气),所谓风、湿、火三气相搏侵犯人体而为病。《养生镜》说:“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贪酒色,容易感邪。故在夏、秋之时,痧证扰之。若在春、冬兼有犯之者,其风、湿、热三气什揉,清阳不分,升降不利,遂其所触而发也”。说明了容易犯痧的人是因为元气过虚,肺胃太弱,阳气不能卫其表,则毒邪乘虚而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痧分阴阳一、阳痧即急痧,常见于夏、秋之际,  相似文献   

4.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5.
现行温病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中对于春温的成因是这样论述的:“本病的形成主要是因人体阴精先亏正气不足再感受春令温热之邪而发病……”前人认为本病属于伏寒化温的伏气温病,即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于在病因学中讲述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四种主因中没有春季温热病邪,在发病一节中对于伏邪学说只讲了实际意义而未讲源流和沿革,于是课后学生对春季温热病邪究竟是一种什么病邪,其致病特点如何?伏寒化温在春温的形成究竟起什么作  相似文献   

6.
“伏邪”又称“伏气”,顾其名,思其义,就是人感受了大自然中某一种邪气侵袭后,未即发病,潜伏于体内,逾时发病的叫“伏邪”。按伏邪之名,在医藉中最早见于蒋问斋《医略》。柳宝诒云:“伏邪之名,从前未经道及,自蒋问斋煌煌然著伏邪之名,而伏温一证,始昭然大白于天下。”。吴又可虽已先道及“伏邪”,是指瘟疫之邪而言,与温病之“伏邪”名同而实异。“伏气”之名,仲景言之最早,《伤寒论·平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当须脉之。”此“伏气”病名之嚆矢。追溯其名之由来,源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为温病病因学说的源头,也是“伏邪”学说的理论渊  相似文献   

7.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不同,吴又可提出杂气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以膜原为中心,而后出表、入里。故治疗疫病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祛除杂气以宣通疏利为本,用药上善用走而不守之大黄,而慎用守而不走之黄连等寒凉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了《温疫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之治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8):44-45
络病的病因 外邪袭络 ①六淫外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袭人肌表,按照阳络-经脉-阴络的顺序传变。②温、疫之气:主要是指外感温邪及疫疠之气,包括温热病邪及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相似文献   

9.
<正> “阴阳交”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主要分歧集中在“阴阳交”这个名称上。唐·王冰注释说:“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宗王冰之说,谓“阴阳交”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中医学以“邪正斗争”、“阴阳盛衰”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机体的“阴阳离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主要是和解法。所谓“和解”,金·成无已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溃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於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和解并不意味着调和折衷,邪正不分,其实质是转运枢机、助正达邪。临床实践证明,少阳病治法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内科杂病。本文就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春温邪外发,治取清透并重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斯言,已为后世“伏邪”论之根据,然也,非也,论各不一。余以为热病皆伤于邪。毒邪伤人,咸多伏藏,发病与否,既取之于毒邪的质量,更决之于正气的强弱。《经》云:“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强邪弱者,可“合而自去”;正邪相等,则毒邪潜藏,伺机而发;邪强正弱,不久即发。此非“寒”之一邪为然,而风、暑、湿、燥,诸种毒邪无不然也。  相似文献   

12.
小儿外感,临床最为多见,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说“风寒初客于人也,痛热而畏寒,鼻塞言重,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睫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不汗之过也”,但临床有因不明此治则而延误治疗,屡见不鲜者:一遇此证,见其体温高达39~40℃,又见几日未退,以为邪已入里,动用苦寒诸品,速扑其火,以为愈凉愈能降温,结果是南辕北辙,反生它变。此时外邪如有出路,自能邪去自安,此所谓“体若措炭,汗出而散”。表证初起,解表剂中夹杂苦寒之品,必遏制其他发汗药,余治一小…  相似文献   

13.
葛根汤加味治疗外感风寒头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之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将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或汗、浴之后,感冒风寒而得之。病因多以风、寒为主。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所说:“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中所说:“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相似文献   

14.
“中风”这一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篇:“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这里古人虽然明确地指出了“中风”病名,但系外感,并非今日“中风”,名同而实异。但在《内经》中早己有从病证、发病状态方面去认识“中风”的论述,如《灵枢·九宫八风》篇名曰:“偏枯”,而《素问·通评虚实论》称为:“仆击偏枯”。仆击偏枯者,指患者突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最大特色,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又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关于“同病异治”这个课题,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此段经文明确地指出,同是一种外感病,由于患者所处的地理环  相似文献   

16.
伏气温病学说《内经》探源杨钦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510407)关键词:伏气温病;《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28;R22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家大多认为是伏气温病学说的主要理论渊源所在,但...  相似文献   

17.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好发于冬季,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咳嗽是因外感六淫或脏腑内伤,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素问·宜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桑杏汤出自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能轻宣温燥,润肺止咳,用于治疗外感风燥证.临床中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咳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敬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8.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导师盖国忠教授的指导下,试提出“邪在肌,始发高热”的新观点,以丰富中医在外感高热理论病位上的认识。1 传统的认识和不足 对于外感高热卫分风寒证邪毒侵袭的部位,传统认为在“皮毛”,其理论依据为《素问·调经论》所云:“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感”。认为诸阳之气,得上焦升发而达于外,故外伤于寒,则阳气不能发达于外,而邪欲破之内入,阳欲拒邪外出,正邪相争,乃怫郁主热。我们在大量临床观察中发现此种发热,多为热势不深,伴有恶寒、鼻塞、流涕等轻度感冒症状,全身症状轻。…  相似文献   

20.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