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年男尸,身高175cm,右下肢解剖发现一粗大的坐骨动脉,现报告如下: 该坐骨动脉自髂内动脉发出,穿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其主干沿坐骨神经内侧下行,沿途发数支至坐骨神经及股后肌群。该动脉干在腘窝平股骨内外侧髁的高度汇入腘动脉。在距梨状肌下缘2.0cm,2.5cm处,从坐骨动脉发出两动脉分支至臀大肌,两动脉分支起始处的压扁径分别为0.30cm,0.20cm。该坐骨动脉的压扁径在梨状肌下缘处为0.75cm,在股中部为0.72cm,在汇  相似文献   

2.
坐骨动脉遗存极为少见,国内曾有四例报告,是大腿后部罕见的动脉变异。本文报告右侧坐骨动脉遗存一例,属于完整较粗的坐骨动脉遗存.观察:本例为老年男性,其坐骨动脉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其直径为0.5cm,无静脉伴行。本例坐骨动脉为髂内动脉后干的直接延续,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包在同一鞘中,位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之间。它在臀部经臀大肌深面,在股后部经股二头肌长头和半膜肌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50例成人下肢股后皮瓣,得知营养动脉为臀下动脉的直接皮动脉即股后皮动脉,感觉神经为股后皮神经,两者伴行,股后皮动脉在臀沟处外径为1.05±0.15mm,分布范围为21cm×7cm,类似纺锤状。股后皮瓣以股后皮动脉为血管蒂,可以移转到骶尾部、坐骨部、大转子部、大腿上半部内、外侧和会阴部。  相似文献   

4.
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均为骶丛的分枝。通常情况下,臀上神经由梨状肌上孔,而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由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常被一个总的纤维鞘所包围,称为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缘出坐骨大孔离开骨盆。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变异类型在国内外文献中已有很多记载,如潘铭柴,  相似文献   

5.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粗大的神经结构,自梨状股下孔出骨盆后,行于臀大肌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行至大腿后方,在腘窝处潜行,并分支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足手术和膝以下的下肢手术。单独应用坐骨神经阻滞可为除小腿和足内侧面以外的所有膝部以下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小腿和足内侧面为隐神经的感觉分布区,而隐神经是股神经的分支。当将坐骨神经阻滞与腹股沟血管旁“3合1”阻滞联合应用时,则适用于所有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和手术后疼痛治疗。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解剖1例成人男尸臀区标本中,发现其左侧梨状肌缺如。正常情况,梨状肌上孔穿经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穿经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1,2]。而本标本中上述所有结构均从坐骨大孔一并穿出,这种变异现象较为少见,为积累解剖资料,提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梨状肌综合征疾患描述梨状肌是位于臀大肌下面的一块肌肉,它的内、中1/3段分界处恰好在坐骨大孔出口处,其上有臀上神经,其下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当梨状基础知识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34处病变)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于髂动脉18处,位于股腘动脉12处,位于腘下动脉4处.髂、股腘动脉病变均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如果有夹层或残余狭窄>30%,则植入支架;腘下动脉病变仅行球囊血管成形术.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估再狭窄和临床疗效. 结果 20例(34处病变)均介入成功,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腘下动脉分别为5.5%、16.7%、25.0%;12个月随访,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腘下动脉分别为11.1%、33.3%、75.0% . 结论 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有效,术后规范抗血小板、抗凝、抗脂治疗对于保持血管再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股)动脉损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1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股)动脉损伤28例,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同时行腘(股)动脉损伤静脉移植修复术17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5例,行单纯修补术6例;对小腿严重创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者行小腿筋膜切开减压术3例,修复损伤神经3例,2例同时伴深静脉损伤无缺损者直接行吻合术。结果28例随访0.5—1年,23例6h以内行骨折开放复住内固定及血管修复建立血循环者,其中21例下肢功能良好;2例小腿肌肉坏死并发感染、高热,清创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切口反复不愈伴骨外露,后高位截肢或因合并症自动出院;3例伤后48h出现血循环障碍,转我院急诊探查,吻合血管,术后血循环未见好转,并二期手术,但足部运动功能大部分丧失。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伴腘(股)动脉损伤应尽早行骨折复位固定,修复损伤腘(股)动脉以恢复血循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测了50具(100例)成年男性尸体股薄肌的血管和神经。供应该肌的动脉一般为2~3支,其中最粗大的一支是从股深动脉发出的主要股薄肌动脉。与其伴行的静脉多数为2支。供应该肌的神经来自闭孔神经前支,与主要股薄肌血管伴行入肌。主要股薄肌动脉、静脉及与之伴行神经的外径均值都大于1毫米,因而是能够满足当前显微外科吻合技术的需要的。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28年,Yeoman就认为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异常可导致坐骨神经痛.1937年,Freiberg首次采用切断梨状肌的方法治疗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12例,其中10例治疗有效.1947年初,Robinson开始使用梨状肌综合征一词,他描述了该病的5个明显的特点:①局部外伤史;②疼痛局限在骶髂关节、坐骨结节和梨状肌,疼痛沿着坐骨神经放射并出现行走困难;③弯腰、举重导致疼痛加重,通过牵引可不同程度缓解;④在梨状肌的解剖部位可触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⑤Lasegue征阳性.一般认为,梨状肌综合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由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表现,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1].髋关节过度内、外旋或外展可拉伤梨状肌,而痉挛的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可产生臀后部及大腿后侧疼痛,其他原因包括解剖变异、梨状肌炎症、肌张力异常、注射后肌纤维化、骶髂关节炎症及坐骨结节肿块等[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取人的下肢标本40侧,用红色乳胶液灌注,进行血管神经的解剖追踪,观测小腿后侧上、中部皮动脉来源、长度、口径和供皮范围。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动脉来源为腘动脉,腓肠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皮支。皮动脉穿深筋膜部位多居中线外侧(106支居中线外侧者66支)。其供皮范围变动较大,最大值为16.0×8.0cm~18.0×3.0cm。皮动脉起端口径成人为0.88mm以上,穿深筋膜处口径0.5mm以上。该区动脉来源恒定,且有静脉伴行,可作为皮瓣血管。  相似文献   

13.
腘静脉是腘窝内的重要结构,由胫前和胫后静脉汇合形成,穿收肌腱裂孔向上延续为股静脉.我们在解剖一老年女尸(身高148 cm)时,发现左侧腘静脉主干在腘窝及大腿后面均与坐骨神经伴行,近臀大肌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平面才穿大收肌延续为股静脉.这种变异非常罕见[1,2].现将观察与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逆行转位供血,与组织瓣移植吻合一次性修复小腿毁损伤.方法:取3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男女各15例),以髂前上嵴、髌骨上缘为标志解剖观测(D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与起始处外径;②血管外径在0.Smm和0.5mm时分别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③旋眨动脉降支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降支血管起始处的外径为(2.73±0.35)mm,外径为0.8mm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21.55±1.23)cm、(9.09±1.09)cm;外径为0.5mm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24.56±0.92)cm、(6.09±0.86)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下行过程中发出多支肌支、肌皮支和皮支,终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在骨膜处、深筋膜层和浅筋膜层均有广泛的吻合.结论:在小腿大面积毁损、创面无可供吻合的血管时,可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逆行转位供血,与组织瓣移植吻合进行一次性修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15m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外径分别为3.14±0.65mm和2.96±0.47mm,与主干的夹角分别约85.2±14.5°和135.3±12.5°。在股三角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74.37%,股深动脉前后还与一些小静脉和纤维索相邻。结论股深动脉可用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与附近血管神经的关系复杂,容易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可作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提高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下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途径.方法 对应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17例患者进行总结,分别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至双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双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至腘动脉、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上段、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下段、腘动脉与胫后动脉行架桥术.结果 其中行大隐静脉架桥术的5例患者血管全部通畅,股三角淋巴瘘1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术的12例患者中,伤口液化5例,人工血管外露并阻塞1例,隐神经皮支损伤1例.结论 腹主动脉、双髂动脉或双股动脉闭塞只能采用人工血管架桥术治疗;股总动脉以下股浅动脉以及腘动脉闭塞,人工血管和自身血管性架桥均可应用;而腘动脉下段及膝关节以下的动脉闭塞时,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架桥;动脉造影是正确选择血管重建方式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在解剖一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股静脉重叠于股动脉的深面稍偏内侧,股静脉内侧缘距股动脉内侧缘偏内1 mm,向下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91mm处股静脉移行至股动脉的内侧,大隐静脉末端越过股动脉前面至其外侧行经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起始部夹角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6 mm处注入股静脉,此处大隐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横径分别为7 mm,5 mm和6 mm.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0 mm处从股动脉深面发出,起始处横径3mm.股深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79 mm处汇入股静脉,此处股深静脉横径为4 mm.  相似文献   

18.
腘静脉是腘窝内的重要结构,由胫前和胫后静脉汇合形成,穿收肌腱裂孔向上延续为股静脉。我们在解剖一老年女尸(身高148cm)时,发现左侧腘静脉主干在腘窝及大腿后面均与坐骨神经伴行,近臀大肌止点肌骨臀肌相隆平面才穿大收肌延续为肌静脉。这种变异非常罕见。现将观察与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观察和分析了614侧中国人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及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位置关系。共观察到五个类型和十六个分型。第Ⅰ型为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缘出盆,最为多见,占67.3±1.89%,故列为正常型,此型之臀上、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与梨状肌关系的变异极少见;第Ⅱ型为腓总神经贯穿梨状肌,占28.2±1.81%,为异常型中常见者,此型之臀上、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与梨状肌关系的变异较多,常见的为臀下神经和腓总神经一同穿梨状肌;第Ⅲ型为腓总神经出梨状肌上孔而胫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占3.9±0.78%,此型之臀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多出梨状肌下孔;第Ⅳ、Ⅴ型均较少见。二、各型的出现率与国人材料及日本人的平均数值非常接近;正常型的出现率显著地低于欧美人。三、变异型可出现于双侧或单侧;变异型的侧差、性差以及年龄差异也都不显著; 四、以尸数计算,左右两侧同型的占优势,其中多为Ⅰ型;左右两侧异型的多为左Ⅰ右Ⅱ或左Ⅱ右Ⅰ。五、出梨状肌下孔的坐骨神经多在膕窝近侧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占43.8±2.44%。  相似文献   

20.
手术体位不当而致腓总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支。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经过腓骨小头下外方,分为深浅两支。而腓深神经位于小腿前群肌深处,伴胫前动脉到踝关节前方。分支支配小前前群肌。腓浅神经穿小腿外侧群肌至足背,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群肌及小腿外侧、足背和足趾的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