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在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怀疑胃黏膜下肿瘤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118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 钛夹封闭术。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52例良性间质瘤及16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源于黏膜肌层及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及8例异位胰腺经内镜切除,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1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及2例异位胰腺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8.53%。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胃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对拟诊黏膜下肿瘤者术前均应行超声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李丽  兰春慧  樊丽琳  王军  胡辂 《重庆医学》2011,40(14):1399-1400
目的探讨胃底平滑肌瘤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例联合黏膜下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及结扎术综合治疗胃底平滑肌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超声胃镜等检查明确5例病灶来自胃底固有肌层,13例来源于黏膜肌层,其中13例来源于黏膜肌层的胃底肿瘤均行瘤体表面黏膜切除EMR及ESD手术;3例来自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行瘤体表面黏膜EMR、ESD、钛夹封闭创面术;另2例来自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行瘤体表面黏膜EMR、瘤体剥离术、尼龙绳结扎术。术后1例并发胃穿孔外科手术后治愈,其余17例术后1个月后复查胃镜均治愈。结论 EMR及套扎术联合治疗对于单发、瘤体直径小于2 cm的胃底平滑肌瘤治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萍 《中原医刊》2009,(15):42-4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胃间质瘤黏膜切除术的意义。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5月24例疑为胃黏膜下间质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下层,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行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的病变,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指导下胃间质瘤黏膜切除术既准确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佳园  黄智铭 《浙江医学》2018,40(3):269-272,29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行ESE治疗的59例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ESE后的病理诊断、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整块切除58例(98.3%),1例转为外科手术。病理学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51例,平滑肌瘤7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并发胃穿孔7例,均经钛夹封闭创面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在后期随访中,未发现残余肿瘤和肿瘤复发。术中并发穿孔的可能危险因素有:肿瘤直径、病变深度、患者年龄(P<0.05或0.01)。结论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ESE治疗安全、有效。病变直径较大、病变部位深、年龄大的患者,并发胃穿孔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套扎器辅助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效果。方法:选取35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病例,瘤体直径0.5~1.3 cm,实验组17例以7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GIST套扎,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证实GIST完整套入圈套中,再行ESD;对照组18例直接行ESD治疗。结果:35例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整切除病变,两组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24个月,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套扎器辅助性ESD在胃底GIST切除中,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经胃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及腹部CT等检查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的胃固有肌层肿瘤均经内镜全层切除术得到完整切除,创面均用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进行闭合,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肿瘤位于胃底25例,胃体3例;肿瘤直径0.8~4.0 cm。术后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GIST)24例,平滑肌瘤4例。均随访6个月,手术创面愈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FTR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肯定,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缪丹  杨晓明  孙晓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59-206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82例胃镜检查中提示黏膜下肿瘤者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起源部位,对起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直径0.5~1.5cm的良性间质瘤采用皮圈套扎术治疗。结果82例患者内镜超声检查发现胃黏膜下肿物34例,食管黏膜下肿物43例,十二指肠肿物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66例,固有肌层12例,黏膜下层4例;内镜超声下判定良性间质瘤71例,恶性间质瘤7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1例。42例行皮圈套扎术治疗的良性间质瘤患者中41例肿物完全脱落,脱落率为97.6%。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内镜超声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皮圈套扎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胃间质瘤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随着内镜技术发展,内镜下微创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内镜治疗中发生的穿孔一般通过内镜得到修补,使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成为可能。为进一步促进内镜全层切除术应用,本文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价值。 方法 42例直径大于2.0cm胃固有肌层间质瘤,22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2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切除标本行CD34、CD117、Dog-1、S-100、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2种方法的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2组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2例胃固有肌层间质瘤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操作时间60-155min,平均90±17min,完整切除率为100%,住院时间4-10d,平均6±1.8d,未出现并发症;20例胃固有肌层间质瘤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操作时间50-210 min,平均95±21min,中转开腹手术1例,完整切除率为95%,住院时间4-12d,平均7.3±1.7d,术后出现胃轻瘫1例。两组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无复发病例。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42例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的间质瘤中有6例为平滑肌瘤(SMA阳性表达),其余36例为间质瘤。 结论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可通过内镜全层切除术完整切除,可以代替部分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光胜 《当代医学》2014,(31):42-4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九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肌层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20例肌层GIST患者,12例在胃底,2例胃窦,2例胃体,4例直肠;病变直径(1.2±0.3)cm;18例得到完整剥离,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0.0%;术后无出血现象,1例穿孔。结论 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安全性、有效性,能够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进行EFR治疗,评价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8.3~70.6(52.3±4.3)岁。肿瘤位于胃底者25例,胃体者9例。34例固有肌层肿瘤均经EF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无1例转手术治疗。肿瘤直径1.0~5.0 (2.8±1.2)cm;EFR完成时间为50~100 (76.5±18.2)min。气腹患者行腹腔穿刺排气缓解;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3~5 (3.6±0.8) 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除1例胃体后壁瘤体为胰腺组织外,其余33例均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符合间质瘤(2例为中度侵袭危险,31例为极低度、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近贲门口病变具有平滑肌分化倾向)。34例患者随访时间5~23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EFR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双镜联合、单纯内镜和单纯腹腔镜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患者80例,其中双镜联合组20例,单纯内镜组30例、单纯腹腔镜组30例,比较3组治疗的平均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单纯内镜组、单纯腹腔镜组和双镜联合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2±10.0)ml、(23.5±10.3)ml和(16.2±7.8)ml,F=3.787,P<0.05;单纯内镜组30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1例,发热2例,穿孔2例,单纯腹腔镜组30例患者,术后并发发热3例,梗阻2例,而双镜联合组20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χ2=3.8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胃隆起性病变具有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re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umor originating from mesenchymal tissue.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is surgical operation or thera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和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胃固有肌层肿瘤病人53例,其中31例行EFR治疗(EFR组),12例行开腹手术(开腹手术组),10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对比分析3组病人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与转移率。结果:3组病人在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两比较显示EFR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EFR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组(P<0.05和P<0.01),开腹手术组明显低于腹腔镜组(P<0.01)。术后3组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FR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安全有效,术后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方法, 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39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 超声内镜显示起源于黏膜肌层且直径小于1.0cm的肿瘤进行圈套器高频电切除, 对起源于黏膜肌层但直径大于1.0cm或病变扁平圈套切除困难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     完全切除率:起源于黏膜肌层的28例肿瘤, 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完全切除率100%,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1例肿瘤,1例术中出血较多,内镜下止血无效转外科手术,2例与肌层粘连紧密无法切除,完全切除率72.7%,两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起源于黏膜肌层的28例肿瘤,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1例肿瘤,出血2例,穿孔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为:36.3%。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 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完全切除率下降,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应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粘膜肌厚度的变化与不同部位胃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有3 ̄8年随访资料的107例有标本进行了不同部位粘膜肌厚度的形态测量,并与47例胃良性病变不同部闰粘膜肌厚度作了比较。结果:不同部位胃癌的存活率不同;癌区及商品 周粘膜肌厚度越厚,胃癌患者预后越差(P〈0.01),胃良性病变窦区粘膜肌明显较体区得(P〈0.01),结论:胃癌粘膜肌厚度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5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或ESTD的早期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初步预测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成功实施53次手术,其中ESD组6例,ESTD组47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9±6.8)岁,平均手术时间(83.57±32.33) min,平均剥离面积(14.82±3.18) cm2,平均剥离速度为(17.67±3.12) mm2/ min。整块切除率为94.34%,治愈性切除率为84.90% 。术中出血1例,穿孔1例。术后有45例(84.9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13例(24.53%)患者发生食管狭窄,手术时间〔比值比(OR)为1.040,95%可信区间(CI)为1.007~1.075)及病变环周程度(OR为9.972,95%CI为1.221~81.416)与其发生相关。8例(15.09%)患者有术后切缘残留,病变面积(OR为1.145,95%CI为1.013~1.294)是影响其发生的唯一危险因素。结论 ESD及ESTD治疗早期食管病变安全、有效,整块切除率高,出血、穿孔等发生率低,但其治疗大面积食管病变时,易发生食管狭窄、切缘残留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内镜微波技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胃黏膜白斑的治疗价值及远期疗效。方法将65例胃黏膜白斑且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在内镜直视下用微波电极侧面对胃黏膜白斑病灶进行滚压、烫熨式多点位治疗。治疗组微波治疗后常规抗HP治疗,对照组不服用抗HP药物。4周后及1年后内镜下复查。结果 (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治疗组失访3例,4周复查近期治愈率97%(29/30),对照组失访4例,近期治愈率为92.85%(26/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1年后治愈率为93.1%(27/29),对照组为73.1%(19/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白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联合抗HP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对胃癌早期预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6年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100%)病理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117的阳性率为96.3%(26/27),CD34的阳性率为88.9%(24/2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12例)、黑便(9例)、腹部肿块(6例)。病变部位在胃体(17例)、胃底(6例)、贲门(3例)、胃窦(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0例随访1个月-5.5年,复发转移2例,复发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例。结论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必要手段。外科手术是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适当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改善GST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粘膜下肿物(SMT)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8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 062例胃SMT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1 144例次肿物平均直径(1.2±0.8)cm,61.7%位于贲门胃底部,71.7%起源于固有肌层。胃肠间质瘤(GIST,37.3%)和平滑肌瘤(33.0%)最多,前者多见于胃底穹隆而后者更常见于胃食管结合部附近(P<0.001)。内镜治疗胃SMT完全切除率92.8%,非完全切除与肿物直径>2 cm(P<0.001)、肿物形状不规则(P<0.05)及肿物边界不清(P<0.01)相关。治疗后随访6~11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不同类型SMT在胃的分布、起源不同;内镜下治疗胃SMT安全、有效,可成为极低/低危险度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