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讲述藏医“桑门”热疗法、“火美”点穴疗法及“甲青”涂泥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收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和《常用藏成药诠释》中藏医治疗"真布病"方剂并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藏医治疗"真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真布病"的118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出药物用药频次,演化得到新处方8个,表明藏医治疗"真布病"的药物以活血理气、利水祛湿、舒筋活络为主兼具清热凉血类。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藏医治疗"真布病"方剂进行数据分析,明确了藏医治疗"真布病"的用药规律,为藏医临床治疗"真布病"及新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曼达”作为传统藏医处方中的特种组成,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当今临床医疗活动中,普遍以开水或凉水作为“曼达”使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藏医“曼达”理论内容丰富,极具挖掘价值。以四部医典为基准,收集、整理、归纳、总结三种常用“曼达”发现,藏医药“曼达”白糖具有调节热性疾病的作用;藏糖具有调节寒性疾病的作用;蜂蜜具有调节培根病和黄水病的作用。分析藏医药中“曼达”,不仅能凸显传统藏医药特点,还能为藏医药“曼达”的现代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布郎波”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与西医之风湿性关节炎相似,是藏医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组织疾病,因其病程长、病源广、受累重、预后差等原因倍受历代藏医关注。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笔者对“正布郎波”的认识得到了较大提高,本文拟对自己多年来对“正布郎波”病的诊治经验和学习心得作一浅释,以期得到从事痹症临床、研究工作的同事们的指正。由于原文是藏文,在翻译病名时,为了求得准确表达有些地方仍然借用了中医“痹症”的名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汗法”即解表法,是藏医经典外治疗法之一。文化进化和生物进化促使失配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防未病、治已病日显重要。藏医“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其发汗,病随汗解,效果显著,此法在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有详细记载。本文基于此疗法的理论价值与临床应用前景的探析,强化此疗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藏医藏药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将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运用藏医药浴外治、内服藏药、艾灸、调节饮食治疗。结果:显效38例,(临床症状消失)有效11例,(临床症状改善)无效7例,有效率90%。结论:藏医藏药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院藏医特色外治(药浴)中心省级重点风湿病专科近2年来收治的"真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类疾病范畴)患者,运用藏医内外综合疗法进行临床观察的总结后,认为藏药浴为主要手段的内外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治疗风湿类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藏医“朗症”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方面,从病因、病机、病性特点、病位及治疗方法上分析,与中医的“风证”有着内在联系,并有相同的认识。“朗症”的总体和分解治法,对中医的“风证”治疗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藏医治疗瘫痪型小儿麻痹症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口服藏药治疗急性期小儿麻痹症;口服藏药和外行药浴与"杂久"综合治疗恢复期小儿麻痹症。结果:有效率达到93.75%。结论:藏医治疗瘫痪型小儿麻痹症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藏医艾灸疗法是藏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外治法之一,它是以藏医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不完全同于中医的灸法,有其独特之处,对某些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藏医口服药治疗“郭隆”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门诊“郭隆”病患者76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效43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显效率61.8%,有效率93.4%。结论:藏药“喜姆尼阿”配伍治疗“郭隆”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藏医是传统医学中具有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医学,其诊疗手段更具特色。尿诊是藏医诊断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藏医理论为指导,严密细致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尿诊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采用藏医传统疗法,以饮食、行为、内服药、外治法的紧密结合治疗知合乃75例,总有效率达96%,因而证明藏医传统治疗原则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鉴于慢性胃炎是藏医优势病种且有较好的疗效,研究藏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为藏医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方法 多中心收集藏医治疗慢性胃炎2613例有效临床医案,统一归纳藏医诊断确定归类分型,采用Gephi 0.9.2、SPSS Statistics 23、SPSS Modeler18等软件的描述性统计、Apriori算法、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结合藏医“味性化味”药性理论进行分析,构建藏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药-性-效”复杂网络。结果 本研究涉及的慢性胃炎的藏医诊断可归纳为四种证型,其中隆型472例、赤巴型811例、培根型974例,其他证型356例。涉及藏药方剂共有137首,其中五鹏丸(1012次)、仁青芒觉(864次)、六味能消散(811次)等频次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五味金色散和六味能消散关联最高。其中隆型以六味木香散等平隆助动、促进胃肠蠕动类方剂为主;赤巴型以五味金色散等清热凉血、消炎治疮类方剂为主;培根型以五味石榴散等平培根、助胃火类方剂为主。组方中诃子、木香、红花等使用频次最多,设置“支持度 ≥ 40%,置信度 ≥ 80%”时诃子、石榴子、木香等关联最强。药性分析发现,甘味、苦味、辛味等偏盛,十七效中以凉、钝、重、糙等为主,其中凉效、钝效可对治热、锐特性引起的胃热、胃肠糜烂等疾病,并分析方剂对治三因的比值,发现主要对治赤巴,其次为隆和培根。结论 通过构建“方-药-性-效”的研究模式,发现藏医对慢性胃炎的诊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慢性胃炎在藏医诊断中可分为四种证型,总体治疗具有以“清血热-抑胃液-养胃火-通胃隆”四位一体的隐形用药规律,其中隆型以镇隆平气为主,赤巴型以清热凉血为主,培根型以平寒温胃为主,藏医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阐述藏医“小儿肺热”发病的病因与病缘、发病机制以及独特的治疗优势。鉴于目前藏医“小儿肺热”发病原理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藏医“小儿肺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优势。藏医“小儿肺热”是由藏医三因隆的粗糙性与赤巴热性引起紊乱,培根枯竭,火内集聚诱发赤巴侵入肺腑脉道,肺腑火热集聚旺盛,进而使肺腑失水,影响肺腑血液循环,血液中水分子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小儿肺腑负担加重,从而使小儿内分泌引起紊乱,进而出现发热、咳嗽、呕吐等小儿肺热症状。或者在炎热等地带过久促使其内火过度而产生发热、盗汗等小儿肺热症状。  相似文献   

16.
我院内一科自2010年9月-2013年11月对慢性支气管炎入院的30名患者实施藏药肺康散治疗及疗效评价。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30名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3~15年。1.2 诊断:以藏医《四部医典》中所讲的望、问、  相似文献   

17.
乳腺疾病严重影响着现代女性的健康,且发病呈上升趋势,藏医乳热症的症状基本囊括了现代医学的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等疾病,根据藏医理论将藏药进行配伍并制成藏医乳房外用贴,经临床应用观察,对藏医乳房热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浅谈藏医的病因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医是建立在中医学和阿拉伯医学基础之上,经过藏医工作者的努力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医学体系,笔者就藏医的病因学谈出自己的一点见解,供藏医工作者参考。藏医对疾病病因的认识,了解和掌握藏医的病因学,对于进一步弄清楚藏医诊治疾病的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藏医认为,“起病当有三内因,四种外缘做同行,”内因和外缘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最初根源。“病有朗、赤和培根”,是指体内的3种不同病症,即朗症、赤症和培根症(也解释为风症、胆症和涎症),它们都是内因、外缘作用的结果。卫内因藏医把贪、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藏医以其理论为指导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挥藏医特色的诊治方法;方法:藏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病因及治疗;结论:以藏医特色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20.
藏医疫病学的特性以及藏医对疫病的认识,现代免疫学和藏医疫病学之差异。通过比较,了解藏医中疫病的观念以及如何认识现代免疫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