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下肺磨玻璃结节局限性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2018年1—12月收治的接受胸腔镜下肺磨玻璃结节局限性肺切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组和支气管封堵器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和手术视野评分情况,以及入室时即刻(T_0)、插管后即刻(T_1)、单肺通气后20 min(T_2)、单肺通气后40 min(T_3)、恢复双肺通气后20 min(T_4)时的呼吸、循环相关指标。结果支气管封堵器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组,插管时间和定位时间短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组,术后咽喉疼痛评分低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组和支气管封堵器组患者的手术视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封堵器组患者T_2、T_3时的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低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组患者T_1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T_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组、支气管封堵器组患者T_2、T_3时的氧分压低于T_1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组患者T_2、T_3时的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高于T_4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下肺磨玻璃结节局限性肺切除术中应用支气管封堵器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符合微创胸外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双腔气管插管对胸外伤开胸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严重胸外伤伴有气道出血或(和)支气管断裂需要开胸手术的患者中,其中36例应用双腔气管插管,22例按常规行单腔气管插管。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急性肺损伤(ALI)的差异。结果两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比较,其统计学有差异(P<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及急性肺损伤发生率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严重胸外伤伴有气道出血或(和)支气管断裂需要开胸手术的患者中应用双腔气管插管,能减少支气管断裂伤后潮气量的丢失,防止气道出血进入健侧导致窒息的危险,更好地保证患者呼吸平稳,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颈托限制患者颈部和头部移动,防止右双腔管错位的价值。方法将择期行左侧开胸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颈托组。均使用右双腔管插管,颈托组在气管插管前戴好颈托。在仰卧位和侧卧位,用纤支镜分别测定主气管导管开口到主隆凸以及支气管开口到支气管隆凸的距离,对比患者体位变动对导管错位的影响。结果仰卧位改为侧卧位后,对照组的主气管导管和右支气管导管的错位均大于颈托组(5.9±1.7 mm比对2.1±0.9 mm,2.3±0.8mm比对1.1±0.7 mm,P<0.01)。从正确位置移位>5 mm的发生率,对照组大于颈托组(47%比对17%,P<0.01)。结论左侧开胸术行右双腔管插管麻醉中使用颈托限制头颈活动,可以减少右双腔管位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Univent单腔双囊支气阻塞导管在单肺通气(OLV)的方法及SpO2、PETCO2、VT的变化。方法选择46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Univent单腔双囊支气阻塞导管处理气道,B组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处理气道,对比观察两组的气管、支气管插管方法及术中单肺通气的SpO2、PETCO2、VT的变化。结果A组插管象普通单腔管导管插管一样简单易行,不仅左右肺隔离,而且同肺叶间隔离,实现了健康肺叶与有病灶肺叶间的隔离,增加通气肺叶,开放的内套管可作术中吸引、给氧、高频通气,以改善术中OLV的低氧血症;单肺通气或双肺通气只需内套管套囊充气或放气,操作很简便;术后不需要调换单腔导管;B组插管较A组难,双腔导管或支气管阻断导管的位置很难达到理想的位置,理想的位置随体位的改变易发生变化,单肺通气时间过长易发生低氧血症及肺萎陷引起肺损伤。结论在西宁地区用Univent单腔双囊支气阻塞导管实施OLV为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肿瘤组织脱落导致气道严重梗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4 7岁。因右肺中叶中央型肺癌 ,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右肺中叶切除术。右肺中叶切除后吸痰管充分吸引、胀肺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关胸缝合。术后行双肺通气时发现右上肺无呼吸音 ,误认为导管移至右支气管 ,将导管退出 4cm ,听诊右上肺仍无呼吸音 ,怀疑右肺被异物阻塞 ,欲将双腔导管再向左侧支气管插入时发现气道压力明显增高 ,加压给氧不顺畅 ,病人出现发绀 ,心率14 0 /min ,血压 2 4 / 15kPa ,血氧饱和度降至 80 %。立即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发现左主支气管被脱落的肿瘤组织阻塞 ,迅速将双腔导管…  相似文献   

6.
于洋  万琼  谢艳玲  梁淑娟 《武警医学》2022,33(5):373-377
 目的 比较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引导硅胶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s,DLT)与聚氯乙烯支气管封堵管(single-lumen tube with bronchial blocker,BB)插管在肺隔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01至2020-12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肺隔离手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和支气管封堵管组(B组),每组51例,实施左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术和左侧单腔管封堵术,均在FOB引导下完成气管插管及对位。记录两组气管插管时间、导管对位时间、导管错位发生率、术中肺最大程度塌陷所需时间、肺塌陷质量、单肺通气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值、术后咽痛VAS评分及声带损伤程度。结果 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咽痛VAS评分、声带损伤发生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导管对位时间[(26.83±6.71)s]短于B组[(49.17±7.14)s],D组导管错位发生率(3.92%)低于B组(17.65%),D组术中肺最大程度塌陷所需时间[(11±5)s]短于B组[(31±17)s],D组肺塌陷质量(90.2%)优于B组(56.9%),单肺通气后PaCO2和PetCO2的差值小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需单肺隔离的手术中,FOB引导硅胶型DLT与BB一样快捷且损伤小,同时可以获得更佳的肺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的光索为光源自制的光棒引导经口盲探双腔支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不同的插管技术进行气管插管。I组用传统的Macintosh喉镜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Ⅱ组用自制光棒先行单腔气管内插管,成功后重新置入光索并以此为引导管引导盲探双腔支气管插管,观察记录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插管成功率、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I组、Ⅱ组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76.2%和100%,I组成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试插2次以上成功率分别为37.5%(6/16)和6.7%(3/21),I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Ⅱ组比I组小(P〈0.05);插管时间分别为(41.7±18.3)s和(51.7±20.6)s;术后诉咽喉部轻度不适或疼痛分别为28.6%和33.3%,所有病例均未见与插管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光棒引导经口盲探双腔支气管插管技术简便实用,容易掌握,并发症少,成功率高,适合各级医院麻醉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置Robertshaw双腔导管在肺隔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肺隔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左置Robertshaw双腔导管组(观察组)与Carlens双腔导管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盲插成功率、气道峰压增加率、导管移位率、行FOB再检查次数及术野显露情况。结果:观察组盲插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移位率和行纤维支气管镜(FOB)再检查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术野显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置Robertshaw双腔导管应用于肺隔离术方便快捷,盲插成功率高,效果优于Carlens双腔导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喉罩联合支气管阻塞器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DVSS)行纵膈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行DVSS纵膈肿物切除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V组,n=12)和喉罩联合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C组,n=12)。所有患者入室后连续监测有创血压。全麻诱导后,C组纤维支气管镜明视插入I-gel双管喉罩和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切皮后置入戳卡,进胸前向支气管封堵器套囊内注入2~6 ml空气,行单肺通气(OLV)。V组患者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行OLV。记录插管及定位时间、操作成功率及手术视野显露满意度;记录麻醉诱导后(T_0)、OLV后10 min(T_1)、OLV后30 min(T_2)、恢复双肺通气(TLV)10 min(T_3)共4个时间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_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及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记录手术后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V组比较,C组患者T_1和T_2时Pplat及Ppeak下降(P<0.05);但两组间各时点SpO_2和P_(ET)C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管成功率和术中肺萎陷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支气管封堵器插管及定位时间明显长于V组(P<0.05)。C组术后咽喉痛的发生率较V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采用喉罩联合支气管阻塞器配合DVSS纵膈肿瘤切除术,可完全无管化,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胸腔镜手术麻醉4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45例胸腔镜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全麻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手术开始后行健肺单肺通气,监测循环、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有效处理低氧血症。结果:44例双腔管气管插管到位,术中患肺萎陷,术野显著良好;1例插管后因体位改变,导管脱出;7例单肺通气10-20 min后SPO2下降,均经调整处理后恢复正常。全组病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无并发症。结论:本组麻醉处理效果满意,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尘肺患者全肺大容量灌洗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静脉复合麻醉在全肺大容量灌洗中的应用。方法60例0^+~Ⅱ期尘肺患者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术中左侧单肺通气,右侧用温生理盐水(37℃)灌洗,1周后同法行左肺灌洗术。结果60例双腔支气管静脉麻醉、灌洗顺利,监测生命征平稳,PaO2和SpO2在单肺通气至灌洗结束(术后)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自觉症状均较前明显好转。结论尘肺患者进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采用双腔支气管静脉复合麻醉,只要麻醉操作、管理正确,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托下颌法辅助光棒气管插管作一初步评价。方法100名实施择期骨科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光棒下经口气管插管:A组托下颌法辅助组和B组常规光棒插管组,每组50例。麻醉诱导后行插管操作。观察指标:(1)术前测量张口度(上下切牙间距)、甲颏间距,并评定Mallampati分级。(2)操作情况:置管时间,置管一次成功率。气管插管所致并发症:口齿损伤,咽喉疼痛等。(3)纤支镜通过鼻咽通路观察咽喉部组织对插管操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最终均获成功,三次以内尝试操作的总成功率均为100%。未见明显并发症。置管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 P〈0.05);一次成功率A组高于B组( P〈0.05);纤支镜评分A组影响插管操作情况明显低于B组( P〈0.05)。结论托下颌法辅助光棒经口气管插管可显著的提高操作的一次性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在插管失败的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4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应用常规法行介入再通术,其中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行介入再通,统计分析常规法组与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法组(联合法组)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输卵管阻塞的开通率。结果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45例,共阻塞输卵管90条,采用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32条,其中开通成功31条,插管成功率为35.56%,开通率96.88%。采用联合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90条,输卵管开通83条,插管成功率为100%,开通率92.22%,7条输卵管因阻塞病情严重无法开通,其中双侧均未能开通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妊娠率48.65%。常规法组与联合法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4,P=0.000),而输卵管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619)。结论对于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者,采用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可提高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介入再通与常规法开通效果相当,可作为常规介入再通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张维  陈宇  田冶  吕浩 《武警医学》2017,28(7):668-671
 目的 探讨术中使用肺保护性通气对膝关节置换术中氧合功能及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保护性通气组(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通气模式均为容量控制模式,氧浓度70%,氧流量2 L/min,吸呼比1∶2。V组诱导后全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VT)=6 ml/kg,呼吸频率(RR)=16次/min,呼气末正压(PEEP)为5 cmH2O, 每30 min给予1次手法肺复张(气道压维持在30 cmH2O,持续30 s);C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通气:VT=10 ml/kg,RR=10次/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后5 min(T0)、手术开始时(T1)、骨水泥置入后5 min(T2)、手术结束即刻(T3)、手术拔管后15 min(T4)5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吸气平台压(Pplat),并在上述五个时间点采集患者桡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氧合指数(OI)和肺顺应性(CL)。结果 与T0时刻比较,C组Pplat在T2~T3时刻明显升高(P<0.05),OI值C组在T2~T4时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而V组仅在T4时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C组CL值在T2~T4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V组Pplat在T2~T3时明显低于C组,而OI值在T2~T4时,CL值在T2、T3时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与常规机械通气相比,肺保护性通气能明显改善患者氧合功能,提高患者的肺顺应性,减轻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患者的肺损伤,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和吗啡复合罗哌卡因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胃手术患者尿潴留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1~2级择期胃部手术成年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30)和吗啡组(M组,n=30)进行PCEA。记录术后2天患者的VAS评分,恶心呕吐、瘙痒、低血压、尿潴留等副作用。结果 S组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1。术后第1天S组恶心呕吐、瘙痒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低于M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时,尿潴留的发生率很低,恶心呕吐、瘙痒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低于吗啡,提示术后持续导尿并非必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MV)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ICU 72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收集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机械通气5 d内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培养革兰阳性致病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和延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许喆  王晓林  傅强 《武警医学》2014,(6):591-594
目的比较Airtraq可视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在慢诱导经口气管插管时的疵流动力学反应。方法选择50例行择期手术的需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irtraq可视喉镜组(A组)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组(M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慢诱导,口咽部、舌根表面麻醉及环甲膜穿刺后分别使用Airtraq可视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显露声门行气管插管。观察指标包括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T1)、健忘镇痛慢诱导后3min(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即刻(T4),以及气管插管后1(T5)、3(T6)、5min(T7)等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此外还有声门显露时间、插管总时间及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T1时间点SBP值(127±15)mmHg相比,仅A组在给药后T2点稍有下降(P〈0.05),其余所有数值均较T1无统计学差异;A组SBP值在T2[(73±9)mmHg]、LI(75±8)mmHg]和T5[(80±13)mmHg]均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插管过程中,A组在各时点的MAP、HR与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声门显露时间(8.0±2.2)S较M组(6.1±2.4)s长,但A组的插管总时间(15:9±4.4)S短于M组(19.7±3.8)S,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1例,M组中有3例轻度的呛咳反应。结论与Macintosh传统喉镜相比,应用Airtraq可视喉镜行经口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可减少插管时间,且血流动力学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对术后宫缩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门诊自愿要求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S组:舒芬太尼0.1~0.2μg/kg,异丙酚1~2mg/kg:R组:瑞芬太尼1-2μg/kg,异丙酚1-2mg/kg;P组:单纯异丙酚1-2mg/kg。观察术前及术中BP、HR、SpO2,记录异丙酚的总量,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呼吸抑制,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3组BP、HR与术前比较有所降低(P〈0.05),S组和R组异丙酚总用量减少,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与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组术后宫缩痛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和P组(P〈0.05),S组和R组的术中躁动发生少于P组。结论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确切,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低,能有效地抑制或减轻术后宫缩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36例,ASAⅡ或Ⅲ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定位(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S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0.33%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阻滞麻醉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误入血管次数、感觉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辅助用药例数,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4.5±1.2)min,明显短于S组的(8.1±2.5)min(P<0.01)。U组一次穿刺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U组穿刺误入血管次数和辅助用药例数明显低于S组,U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2±2.4)min,明显快于S组(13.1±2.5)min(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