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心外膜标测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及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择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23例及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2例,采用48导同步心外膜标测,通过心外膜电图对房颤的同形态房波及窦性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分析,并对房波传导时间及波宽进行比较。结果 窦性心律组右房侧壁上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右房房波早于左房房波(72.2±19.8)ms,慢性房颤组患者同形态房波则以左房后下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左房房波早于右房房波(80.2±25.7)ms;窦性心律组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49.5±28.4)ms,慢性房颤组同形态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51.5±35.4)ms,两者心房传导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窦性心律组房波波宽为(41.3±12.7)ms,慢性房颤组房波波宽(39.0±10.5)ms,两者波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由左房传向右房,而慢性房颤患者的房波由右房传向左房,窦性房波与慢性房颤同形态房波的心房传导时间及波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置换手术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100 mg,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结果 (1)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心房内径(r=0.390, P=0.001)、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05);(2)与窦性心律 组比较,Ⅰ型胶原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慢性房颤患者(P<0.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 (r=0.339,P=0.003)呈正相关.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Ⅰ型胶原的分子重构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 (房颤 )造成病人的不适和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已众所周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 ,房颤持续数小时已有心房电重构[1] ,心房内可能已有血栓形成[2 ] ,故对阵发性房颤应尽早和尽可能转复成窦性心律。作者自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用国产普罗帕酮 (propafenone ,又称心律平 )静注治疗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 2 8例 ,于 4~ 2 4 5min内恢复窦性心律 2 3例 ,转复成功率 82 1%。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房颤发作从有症状开始 30min~ 72h以内[3] ,均有 12导联心电图证实。男 19例 ,女 9例 ;18~ 35岁 4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右心房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mad3的表达变化,探讨TGF-β1信号通路在房颤心房结构重构中的意义.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5月40例接受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根据病史和术前心电图记录分为慢性房颤组(AF组,n=28)和窦性心律组(SR组,n=...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心脏CTA(CCTA)评估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MI)及冠状静脉窦(CS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选取行CCTA扫描并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诊断为中重度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组)、轻度或无二尖瓣病变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窦性心律患者(对照组)各31例。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CTA数据。通过CT重建,测量所有患者的左心房容积、CS直径、二尖瓣峡部冠状静脉(MI-CV)直径、MI深度及曲线长度、MI-CV至左心房距离,并评估回旋支嵌入情况。结果: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组的左心房容积、CS直径、MI深度及曲线长度、MI袋形结构占比、肺动脉收缩压较房颤组、对照组均增大(均P<0.05);MI-CV直径、射血分数仅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较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回旋支嵌入占比、MI-CV至左心房距离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MI曲线长度与左心房容积呈强正相关(r=0.791 1,P<0.05);MI深度与左心房容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7例,均使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替米沙坦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1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心衰住院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窦性心律维持率、房颤复发率等。结果:治疗组房颤的复发率、慢性房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心衰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肺纤维化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于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能较好地维持窦性心律,降低心衰住院率,对心脏重构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房颤从初发到持续的延缓作用。方法对9 l例初发房颤患者依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观察第6、12、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服用ACEI或ARB后第18、24个月的维持窦性心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发房颤后可使用ACE I或ARB来维持窦性心律,延缓初发到持续的过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F)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电图有无持续性AF将所有患者分为窦性心律(SR)组和AF组,每组各3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石蜡切片染色检测TSP-1、TGF-β、MMP-9表达情况及心房纤维化情况。结果术后AF组患者血清及右心耳TSP-1、TGF-β、MMP-9水平明显高于SR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F组术后右心耳TSP-1、TGF-β、MMP-9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F组患者右心耳TSP-1、TGF-β、MMP-9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SR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SP-1、TGF-β、MMP-9表达变化与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TSP-1、TGF-β、MMP-9表达水平升高是术后AF的重要影响因素,血清及心房组织中TSP-1、TGF-β、MMP-9表达水平测定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术后AF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在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后预防其复发,对窦性心律有效性的维持以及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天),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治疗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g,每日1次,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40mg,1次/日,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于治疗后第1周、2周、1月、2月、4月及6月分别行心电图或HOLTER以检测是否存在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Mdosterone,Ald)浓度。结果80例均完成治疗,随访6月,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照组32.5%,治疗组12.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6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房射血分数(LAE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为了维持窦性心律,联合应用胺碘酮、螺内酯较单独应用胺碘酮更加有效,螺内酯的长期服用可缩小扩大的左房,左房压力降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的抑制可改善心房重构,预防房颤反复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的可行性.方法 以20例窦性心律患者CCTA图像为对照,回顾性分析20例房颤患者CCTA图像.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采用盲法对40例图像进行评分(3分制),记录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20例房颤患者CCTA图像均符合诊断标准,达到临床要求.房颤组得分1.12 ±0.32,窦性心律组得分1.10 ±0.28,两组间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为保证房颤患者检查成功率,房颤组检查间隔一个心动周期连续扫描两次,获得两套数据,辐射剂量相应翻倍.房颤组ED(3.41±1.23)mSv,窦性心律组ED(1.91 ±0.85) mSv.结论 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可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CCTA,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后其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方法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者37例,在发作时间小于48h内复律,未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1个月以上.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分为两组:急性房颤1组(使用ACEI/ARB,n=17)和急性房颤2组(未使用ACEI/ARB,n=20),选择20例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急性房颤患者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和30天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个急性房颤组房颤急性发作时ET、vWF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急性房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复律后ET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7天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降至对照组水平;NO、vWF水平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14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急性房颤患者E-选择素均于复律后第1天迅速上升,于第7天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复律后其内皮功能障碍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其内皮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6例病态窭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组);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心脏房室结构、心房自动模式转换(AMS)情况以及房颤总负荷.结果 术前APP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基本可比.术后6个月两组间P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15.0±10.1)ms和(122.0±11.0)ms,P>0.05);Pd在对照组明显增大,较APP组显著(32.7±4.2)ms和(20.1±5.3)ms,(P<0.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右房(RA)、左房(LA)有轻度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APP组较对照组AMS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45±37)次和(327±13)次,(P<0.05).AMS持续时间缩短,分别为(73±15)h和(139±28)h,(P<0.05);房颤总负荷减轻[(13±5)%和(28±6)%,P<0.05].结论 心房优先起搏功能可以改善双心房除极的各向异性.减少远期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而降低房颤总负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常规加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阿司匹林、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2~4粒,每天3或4次。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房颤发作情况。结果:第1个疗程及第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8.0%、92.0%,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第1个疗程及第2个疗程中,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常规治疗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显著提高老年房颤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磁共振成像(MRI)的方法,研究房颤患者无症状脑梗死(ACI)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88例房颤患者和262例窦性心律患者的MRI资料,探讨两组ACI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ACI的发生率(37.2%vs.35.9%)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罹患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史的患者均为ACI的高危人群;高胆固醇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亦为ACI的高危因素。结论 与窦性心律相比,房颤患者的ACI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控制危险因素可能是ACI防治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房颤患者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房颤患者(AF组)和5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均进行RT-3DE检查获得右心容积和功能相关参数。观察不同AF类型、AF术后复发组或窦性心律组右心容积和功能相关参数差异,分析其与AF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AF组患者右心室最小容积(RVVmin)、右心室最大容积(RVVmax)高于对照组(P 0.05),收缩期至舒张末期三尖瓣环位移(TAPSE)、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下腔静脉塌陷率(ΔIVC)低于对照组(P 0.05),持续性房颤(SAF)组右心室做功指数(MPI)高于阵发性房颤(PAF)组(P 0.05),TAPSE、ΔIVC低于PAF组(P 0.05)。AF复发组术后TAPSE、RVEF、ΔIVC低于窦性节律组(P 0.05),MPI高于窦性节律组(P 0.05)。结论经胸RT-3DE可定量评价AF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对于病情评估、疗效判断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房颤患者320排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设立窦性心律组为对照,在图像质量与诊断准确性方面探讨320排CTCA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于1周内先后行CTCA、CCA检查的受检者进入本研究。CTCA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手动触发。依检查时所记心电情况,29例受检者纳入房颤组,52例受检者纳入窦性心律组。两组间基本资料、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检验,频数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以CCA作为金标准,绘制两组的ROC曲线,比较两组的AUC值。结果:房颤组与窦律组的平均心率分别为78.9±9.8、72.5±8.3(P=0.010);未显示冠脉节段比例分别为2.5%(11/435)、0.5%(4/780)(P=0.317);可供研究的冠脉节段数分别为424、776;图像质量1~2分、可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分别为96.0%(407/424)、100%(776/776)(P=0.775);两组图像质量的平均分分别为1.404±0.571、1.178±0.382(P=0.000)。房颤组中,图像质量3分、不可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为4.0%(17/424),多分布于LAD7(35.3%,6/17)及RCA2(23.5%,4/17)。房颤组与窦律组的AUC值分别为0.906、0.949。结论:与窦性心律受检者比较,房颤患者320排CTCA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均有所降低,但总体图像质量仍可达到诊断要求,检查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李琳  李兴国  边晓菊  刘品 《西南军医》2009,11(6):1022-102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病人用胺碘酮加厄贝沙坦控制心律和血压。对照组用胺碘酮加倍他乐克控制心律和血压。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对照组有14例(46.1%)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明显减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左房内径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LA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房颤患者118例为试验组,窦性心律3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LAD.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房颤组较对照组LAD明显增大,hs—CRP含量明显增高,且LAD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LAD和hs—CRP与房颤相关,提示心房晕构及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的心内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风心病房颤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9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持续性房颤分为:房颤组(AF组,n=51)和窦律组(SR组,n=48),将超声心动图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SR组比较,AF组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期末径(LVEDD)均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二尖瓣口面积(MVA)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AD与LVEDD、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Vmax)呈正相关(r=0.491,P0.01;r=0.467,P0.01);LAD与LVEF、二尖瓣口面积(MVA)呈负相关(r=-0.215,P0.05;r=-0.218,P0.05);LVEDD与LVEF呈负相关(r=-0.282,P0.01),LVEF与MVA呈正相关(r=0.213,P0.05)。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发生与二尖瓣口面积、左房及左室内径扩大程度、左室心功能密切相关。左室收缩功能与二尖瓣面积、房颤、左房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p22phox基因C242T和-930A/G位点多态性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1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纳入其中128例合并心房颤动者作为AF组,在753例窦性心律患者中,根据年龄、性别、左室重量指数等临床资料与AF组进行1∶2配比,选择256例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法检测p22phox基因C242T和-930A/G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AF组p22phox基因C242T多态位点的TT和C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460,P=0.019;χ2=4.414,P=0.03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左房直径后,T等位基因携带者(TT+CT)发生房颤的风险约为CC型纯合子的0.5倍(OR=0.516,95%CI0.312~0.925,P=0.025)。p22phox基因-930A/G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F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22phox基因C242T位点的多态性与高血压LVH患者房颤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