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血清乳酸脱氢酶对急性白血病预后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脱氢酶 (LDH)是一种糖酵解酶 ,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如心、肝、肾、骨骼肌等 ,肿瘤组织中含量较丰富 ,尤以急性白血病 (AL)、淋巴瘤患者血清LDH增高明显 ,LDH 的测定对白血病、淋巴瘤的预后有重要意义[1,2 ] 。本文检测了从 1996年 8月~ 2 0 0 1年 1月的 2 5例AL复发患者化疗前、缓解后及复发时的LDH的动态变化 ,并检测了另外 13例存活时间大于 2年且一直未复发的AL患者的化疗前LDH水平 ,对其疗效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比较 ,以探讨血清LDH在AL诊断、疗效及预后方面的意义。1 材料和方法1 1 对象 38例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及其同工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预后价值。方法:测定和分析了23例初诊儿童急淋和7例急淋完全缓解期患儿S-LDH及其工酶的变化。结果:初诊急淋患儿S-LDH活性明显高于急淋完全缓解期患儿和正常对照儿童(P<0.05),而急性高危组S-LDH活性又明显高于急淋标危组(P<0.05),同时S-LDH同工酶增显示,急淋高危组S-LDH同工酶3(LDH-3)的浓度显著高于急淋标危组(P<0.02),结论:高活性S-LDH和LDH-3升高可作为儿童急淋高危因素之一,从而具有估计其预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清乳酸乳氢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的变化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关系。方法观察45名急性白血病人血清LDH和HBDH。结果:急性白血病人血清LDH和HBDH显著升高,病情缓解后可降低。结论血清LDH和HBDH是判定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对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患者,收集时间为2011年6月~2013年9月共计94例,16例为急性白血病初诊未治者,定义为初诊未治组;30例急性白血病难治复发者;定义为难治复发组;48例急性白血病缓解者,定义为化疗缓解组。调查每个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实验项目,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值。结果化疗缓解组、难治复发组、初诊未治组血清乳酸脱氢酶分别为(149.5±36.7)IU/L、(387.2±63.4)IU/L、(601.5±165.8)IU/L,经检验发现化疗缓解组最低,初诊未治组血清乳酸脱氢酶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缓解组、难治复发组、初诊未治组骨髓原始幼稚细胞分别为(19.5±2.9)%、(46.6±16.3)%、(98.6±33.6)%,化疗缓解组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最低,初诊未治组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乳酸脱氢酶值越高,说明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越差,对化疗反应越差,骨髓原始幼稚细胞越高。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在A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正常人(对照组)和初发AL的患者(初发组),初发组患者化疗后按治疗过程及转归分为完全缓解组、复发组,观察各组的LDH值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 AL初发组及复发组的血清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后完全缓解组的患者血清LDH水平下降至接近正常,与对照组血清LD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有临床意义,动态监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发展、疗效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乳酸脱氢酶及a-羟丁酸脱氢酶的数值变化,筛查早期白血病及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对预后做出评估。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0例门诊、住院患者(非白血病组)及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初发/复发(primary/recurrence group)、完全缓解(CR)时血清中乳酸脱氢酶(sLDH)和a-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水平,筛查白血病,及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白血病组筛查出2例白血病,AL患者的血清LDH及HBDH水平在初发/复发组比对照组和CR组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及HBDH活性升高有助于急性白血病诊断并对急性白血病病情变化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乳酸脱氢酶及a-羟丁酸脱氢酶的数值变化,筛查早期白血病及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对预后做出评估.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0例门诊、住院患者(非白血病组)及70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于初发/复发(primary/recurrence group)、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时血清中乳酸脱氢酶(serum lacticdehydrogenase,LDH)和a-羟丁酸脱氢酶(a-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的水平,筛查白血病,及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非白血病组筛查出2例白血病,AL患者的血清LDH及HBDH水平在初发/复发组比对照组和CR组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LDH及HBDH活性升高有助干急性白血病诊断并对急性白血病病情变化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变化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关系。方法:观察45名急性白血病人血清LDH和HBDH变化。结果:急性白血病人血清LDH和HBDH显著升高,病情缓解后可降低。LDH和HBDH值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血清LDH和HBDH是判定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检测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2名正常人抗凝骨髓液VEGF水平。 结果骨髓液VEGF水平48例初发未治患者[188.88pg/ml(中位数 ,下同 )]高于16例骨髓缓解患者(78.74pg/ml)和正常对照者 (79.52pg/ml,均P<0.01) ,后两组之间无差别 (P>0.05) ;29例初发未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患者(270.12pg/ml)高于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101.70pg/ml) (P<0.01)。初发未治患者经治疗获骨髓缓解的27例患者中初诊时VEGF水平高于中位数 (≥188.88pg/ml)11例 (40.7%) ,而在7例骨髓未缓解患者中有5例 (71.4%) ,两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AML和ALL患者骨髓液VEGF水平不同 ,检测AML患者骨髓液VEGF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感染的影响。方法309例发生感染的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细菌感染149例(A组),无喹诺酮预防感染160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菌群流行病学特征及敏感性、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存在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2×10^9/L持续中位时间为11(0~43)d。中位发热天数为8(1~46)d。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应用使正常菌群显著减少(P=0.00),大肠杆菌的比例明显增加(P=0.00),其他主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无明显区别。喹诺酮预防病区和非喹诺酮预防病区的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无明显区别(分别为31.9%、35.4%,P=0.61)。两组间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没有区别。喹诺酮预防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的发生率(10.7%)减少,消化道感染相对比例(14.4%)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4.0%、14.7%,P=0.86)。A、B两组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初步有效率分别为65.8%、60.6%(P=0.35),最终有效率分别为96.0%、91.9%(P=0.14),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抗感染治疗没有负面作用。结论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预防性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影响菌群分布,正常菌群比例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菌群比例无明显变化。常规的抗生素预防没有增加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预防性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不能减少消化道感染及败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患者乳酸脱氢酶与α -羟丁酸脱氢酶的改变特点,结合其他临床指征,探讨其水平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年5月~7月住院的35名SARS患者和62名健康人的抗凝血,进行乳酸脱氢酶与α-羟丁酸脱氢酶测定,并与肺心病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乳酸脱氢酶与α -羟丁酸脱氢酶的改变进行比较;依据诊断标准将35例SARS病人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其化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SARS组的乳酸脱氢酶(297.31±85.12)和α -羟丁酸脱氢酶(291.09±74.08)均显著增高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人相比,肺心病和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与α -羟丁酸脱氢酶均显著增高;重症SARS组明显高于普通SARS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RS患者的LDH和HBDH显著增高 ,其水平可能与肺组织的急性损伤活动程度相关;对于重症SARS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LDH和HBDH的检测可作为SARS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免疫无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47例形态学上诊断为ALL的病例,取其外周血或骨髓,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应用APAAP法作免疫表型分析,对免疫无标记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化疗疗效及预后进行了观察。结果:42例患者未表达任何系统性分化标记,或仅表达CD38、HLA-DR或CD9等非系限性抗原。与分化型ALL相比,免疫无标记型ALL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纵隔肿块发生率与白细胞数量均较高,化疗完全缓解率(CR)较低(P<0.05),存活期较短(P<0.01)。结论:免疫无标记型ALL有其临床上的特殊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近10余年来诱导分化与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疗效 ,并对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将1988年11月~1999年6月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的成人APL患者39例 (治疗组 ) ,与1988年11月以前用传统化疗方案治疗的APL23例 (对照组 )的疗效进行对照 ,并对治疗组中导致易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CR)、3年无病生存率(DFS)及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2.0 %vs26.0 %(P<0.01);47.2 %vs7.4 %(P<0.05);42.4 %vs7.4%(P<0.05)。结论 :用ATRA加化疗对APL进行诱导、巩固、维持的新的治疗方案 ,其CR、DFS、OS及治愈情况均好于使用传统方案者 ,明显改善了AP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与α-羟丁酸脱氢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的变化与急性白血病(AL)患者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6例初发或复发A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DH与α-HBDH浓度。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35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LDH、α-HBDH含量。结果AL患者血清LDH及α-HBDH初发或复发时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者LDH和α-HBDH含量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后较复发前有明显上升(P<0.01);外周血幼稚细胞绝对数与血清LDH和α-HB-DH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87和0.5411,P<0.01)。结论动态检查血清LDH及α-HBDH变化有助于监测AL患者的病情变化,高水平血清LDH及α-HBDH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ar)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明显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可能机制.方法以成人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其遗传性和体内细胞相似的特点,模拟人体用药后的最大血药浓度,采用高、中、低3种浓度梯度对HHar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二苯胺法、流式细胞术等一系列国内外检测细胞凋亡的经典方法,充分证实HHar确可诱导AL原代细胞凋亡.尔后,进一步选取其中较为经济的光镜下计数细胞凋亡率、二苯胺法定量测定凋亡细胞的DNA片段化率及锥虫蓝染色光镜下计数坏死率3种方法定量观察HHar对ALL及AML原代细胞的诱导凋亡和杀伤,得出相应的时间、剂量和效应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ar可诱导AL原代细胞凋亡,AML原代细胞对HHa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高于ALL原代细胞.结论AML原代细胞对HHa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高于ALL原代细胞,这是其临床疗效优于ALL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组织survivin基因表达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检测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中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初发白血病患者survivin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P<0.05),survivin高表达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与survivin表达无关.结论 survivin在白血病中均高表达,survivin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初诊未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的表达对AML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40例AML初发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及12例对照组血清VEGF的含量。结果:初发和未缓解AML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CR)AML组(P<0.01);初治组AML患者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未缓解患者血清VEGF含量又明显上升,与C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诊未治AML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的表达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AML患者血清VEGF水平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同时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