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万伟  唐艳 《健康必读》2008,7(12):49-50
我院自2002年2月到2007年10月,处理静脉化疗中刺激性较强药液外渗患者19例,其中14例为住院化疗期间发生外渗,当即给予治疗;5例因化疗致局部组织坏死而来我院就诊治疗。现将预防及康复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影响因素预防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芹 《职业与健康》2003,19(8):157-158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措施之一 ,放疗同时 ,采用连续输注化疗 ,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新起点。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损伤大 ,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在静脉输注时 ,如何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现讨论如下。1 化疗引起血管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1 1 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类药物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量 ,对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一定损伤 ,如丝裂霉素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阿霉素外渗后引起局部严重的细胞炎症。1 2 药物的酸碱度 其损伤的程度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  相似文献   

3.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的护理王瑞静,张艳玲我科自1996年2月至1998年6月共行静脉化疗600人次,发生血管外渗漏10例,现将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及处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经静脉化疗600人次,发生血管外渗漏10例,发生率为1.66%,其中经静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基米松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于肿瘤化疗外渗的治疗效果。方法肿瘤化疗患者静脉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应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结果应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患者局部红肿逐渐消失,无一例溃烂。讨论应用地基米松+利多卡因对肿瘤化疗静脉外渗者进行局部封闭,效果显著,减少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化疗是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化疗病程长,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极易损伤血管发生药液外渗漏,若处理不当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为规范化疗护理操作,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2009年我科积极吸纳革新知识和技术,对100例患者行化疗药物静脉输液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保证了病人静脉通畅并安全使用药物,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韩莹 《工企医刊》1995,8(2):114-115
静脉注射抗癌药物是肿瘤化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操作不当或穿刺技术不佳,极易造成局部组织的外渗性损伤。我们自1990年以来,加强了对化疗药物致血管外渗性损伤的预防性护理以及损伤发生后的应急性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量推注泵致婴儿输液外渗的原因。方法:通过收集2013 年4月1日~2014 年03月31日期间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并使用微量推注泵的患儿的一般资料、推注泵使用时间、部位、方式、药物种类、药液外渗表现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可能的导致发生药液外渗的原因。结果:微量推注泵发生药液外渗的年龄均值为6个月,四肢静脉较头皮静脉发生药液外渗可能性大(χ2=54.22,P<0.01);重症病例比普通病例发生药液外渗大(χ2=220.82,P<0.01);静脉推注泵留置时间越长,发生药液外渗率越大(χ2=24.14,P<0.01)、不同药物性质其药液外渗发生率有差异(χ2=51.78,P <0.01);药液外渗结局以局部肿胀为主,部分累及其他部位和出现水泡。结论:可能导致药液外渗的原因包括年龄、输液部位、病情严重程度、输液时间和药物种类。因此在婴儿输液时应加强对年龄较小,病情较重,推注泵留置时间较长和输入高危药物的患儿巡视,及时发现药液外渗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化疗的患者5例,针对化疗药物外渗情况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结果 5例患者经过静脉注射解毒剂、局部封闭、局部外敷、药物外敷、物理疗法后1周内静脉变软,肤色正常。结论化疗时针对药物外渗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张琼芳  李玲 《现代保健》2012,(14):101-102
目的:探讨牛黄解毒丸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所在科化疗后发生药物外渗患者16例,将牛黄解毒丸碾碎与70%的酒精混合,外敷在化疗药物外渗部位。结果:15例患者效果良好,1例效果差,出现局部皮肤表皮干痂样改变,色素沉着,皮下组织无明显改变。结论:牛黄解毒丸用于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价格低廉,取材容易,操作方便,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缺乏表达能力,营养药液外渗对新生儿的血管刺激性很强,易造成静脉炎,渗液部位的皮肤组织会产生发红、肿胀、疼痛、血管变硬、变黑留下癍痕,给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现寻求一种更好的治疗药液外渗的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减,使药液外渗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对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期间意外出现外渗患者及时给予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抬高肢体及冷敷。结果216例CT增强扫描检查接受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患者中,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外渗,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1例。经及时处理治疗,局部肿胀消失,8例外渗患者均在2d内恢复正常。结论硫酸镁局部湿敷是及时治疗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是肿瘤患者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性较强,长期使用会使血管变黑或色素沉着,一旦外渗甚至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因此,如何护理好静脉血管对化疗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对2001年3月∽2004年3月中化疗患者的静脉护理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小儿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以减少及减轻化疗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的损害。方法对30例化疗药物外渗的患儿分析原因,总结化疗药物外渗后的护理。结果 25例患儿1周后创面愈合,5例2周后创面愈合。结论提高护理水平,能最大限度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及减轻化疗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小杰  艾玉 《职业与健康》2011,27(6):719-720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外渗到皮下组织中。化疗药物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易发生药物外渗,据报道,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其发生率国内为0.1%~6.0%,其中儿童为11%。老年患者达22%。  相似文献   

15.
石雪凌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4035-4036
目的临床研究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本文将选取22例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药液出现外渗的患者临床预防与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文选取的22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外渗,且有3例患者外渗部位出现较为严重的淤血、坏死,经过临床处理及治疗后均治恢复正常。结论对于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药液出现外渗现象,通过采取必要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而保障了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张晓菲  张倩 《现代保健》2009,(36):169-169
目前,化学治疗是抗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静脉化疗则是化疗最主要的给药途径。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加之反复多次的穿刺造成的机械刺激可导致静脉和周围组织红、肿、热、痛、血管硬化失去弹性,容易发生药物外渗。所以,要尽早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一经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化疗物外渗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由于乳腺癌患者可供选择血管少,只能在健侧肢体输液,穿刺难度大,为了减少外渗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丁爱芳 《现代保健》2009,(27):182-182
目的长期化疗的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很多,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化疗药物外渗,早期有效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减轻的痛苦和对化疗的恐惧,更能有效地减少护患纠纷。方法1%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行局部封闭,欧莱凝胶涂抹患处。结果通过对30例化疗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事件,早期使用利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和欧莱凝胶涂抹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没有一例出现皮下组织缺血、坏死现象。结论上述处理“方案”能有效降低毒性反应、避免溃疡发生,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方法:成立预防化疗药物外渗质量控制小组,制定相关制度、化疗操作流程及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监管化疗操作流程,召开分析讨论会,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规范化疗操作,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减少因护理不当造成的医疗纠纷。结论:实施安全管理,给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率,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不断增加,静脉使用化疗药物已经非常普遍。随着各种化疗药物应用挽救了无数生命的同时,也产生了令人担忧的问题——药液外渗。文中阐述了我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及体会,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