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Q值引导的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与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2012年1~6月在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Q值引导个性化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72只眼)患者接受SBK;B组28例(56只眼)患者接受LASIK.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检测高阶像差及暗环境下无眩光干扰检测对比敏感度,并将结果进行比较.随诊复查时间为术后1、3、6、12个月.结果 术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个月,SBK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优于LASIK组,以低、中频率段较为显著.术后12个月,SBK组平均高阶像差为(0.476±0.137)μm,LASIK组为(0.83±0.154) 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下,SBK与LASIK相比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2.
陈静  韩苏宁  朱海萍  邓红燕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46-104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治相对薄角膜近视的疗效。方法对62例(124眼)相对薄角膜近视患者行SBK或LASEK。其中30例(60眼)行SBK,32例(64眼)行LASEK。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后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LASEK组有轻度或中度不适感。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无圆锥角膜发生。术后1d、3d、7d SBK组平均视力为0.89±0.35、1.03±0.44、1.08±0.22,LASEK组平均视力为0.61±0.28、0.75±0.30、0.98±0.1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早期SBK组视力恢复快。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2组视力、残余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时SBK组58眼(96.7%)达到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ASEK组61眼(95.3%)达到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2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一例下降。LASEK组个别患者出现0.5级或1级haze,SBK组无haze产生。结论 SBK和LASEK矫正薄角膜近视均安全、有效,SBK在早期视力恢复和避免haze产生方面优于LASEK。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91例(18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SBK或Epi-LASIK手术.其中53例(106只眼)行SBK术,38例(76只眼)行Epi-LASIK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上皮下. 雾状混浊(haze)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Epi-LASIK组有轻度或中度不适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经角膜地形图检查均无角膜扩张出现.术后1周时SBK组视力>0.8眼数比例(77.4%)明显大于Epi-LASIK组(4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SBK组较Epi-LASIK组视力恢复快;术后l、3、6个月SBK组视力≥0.8眼数比例(92.5%、95.3%、94.3%)与Epi-LASIK组(85.5%、94.7%、9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3、6个月残余屈光度等效球镜SBK组[(-0.24±0A2)D、(-0.38±0.51)D、(-0.40±0A6) D]与Epi-LASIK组[(-0.32±0.40)D、(-0.44±0.60)D、(-0.52±0.5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两组均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SBK组术后未见haze产生.Epi-LASIK组术后3个月2只眼出现0.5级haze,术后6个月haze消失.结论 SBK和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SBK在早期视力恢复方面优于Epi-LASIK.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自愿接受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71例(71眼)患者接受SBK,B组67例(67眼)患者接受常规LASIK.所有患者均取右眼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进行视觉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等.随诊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结果 术前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SBK组平均高阶像差为(0.416±0.067)μm,LASIK组为(0.614±0.098)μ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2,P=0.001);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个月,在明亮及昏暗状态下,SBK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组,其中明亮状态下低、中空间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昏暗状态下低、中、高空间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5.8%,LASIK组为89.6%.结论 与常规LASIK相比,SBK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5月到2011年5月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其中行SBK 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行传统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分别于术后1 d、1 w、2 w、1 m、3 m随访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瓣愈合情况及角膜基质厚度.结果 观察术后1 d、1 w、2 w、1 m、3 m,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与80%、87.5%、92.5%、92.5%、92.5%;LASIK组分别占82.5%、85%、90%、97.5%、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屈光度在±0.50 D之间,SBK组分别占77.5%、82.5%、85%、85%、85%;LASIK组分别占72.5%、80%、87.5%、87.5%、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瓣愈合情况均良好,角膜瓣边缘贴附紧密,均未发现角膜上皮植入及HAZE现象.术后SBK组角膜基质平均厚度为(436.9±28.06) μm; LASIK组角膜基质平均厚度为(404.15±27.8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与LASIK相同,安全性明显优于LASIK.SBK术后角膜基质保留更多,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或(和)角膜薄的患者以及二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飞秒制瓣SBK(FS.SBK)、SBK和SMILE3种术式矫正近视后的眩光指数和视觉质量参数的变化,评估3种手术在不同屈光度范围内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8-10月行近视矫正手术的122例(122眼),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别行FS—SBK(26例)、SBK(48例)和SMILE(48例)手术,并根据屈光度分为高、中、低度近视组。使用OQAS视觉质量分析系统、采集手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时复查的眩光指数(OSI)和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采用方差分析评价在不同屈光度组施行不同手术方式对OSI和MTFcut-off值变化的影响。结果手术方式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①视力: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3种手术在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OSI值:SBK和FS—SBK组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ILE低度组术后0S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度组术后0SI升高,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8.316、8.789,P〈0.01)。③MTFcut-off值:FS—SBK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K组和SMILE组中度近视术后1周与术前、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69,P〈0.05)。屈光度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高、中、低度近视组内,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3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屈光手术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式对术后视力影响不显著。中、高度近视SMILE术后眩光指数升高,因此准分子激光切削对减少眩光比SMILE有优势。视觉质量参数MTFcut-off在FS.SBK手术前后变化不显著.而SBK和SMILE术后较术前有下降,在1周时明显,到1个月时上升,且基本接近术前水平,这种优势在中度近视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住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使用SBK和LASIK 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 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3 ±11.63)μm,LASIK组为(143.89±21.65)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O%和84.8%;屈光度在±0.50 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O%、67.4%、69.6%和6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混浊,LASIK组2例出现屈光回退.SBK组泪膜破裂时间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27±20.57)μm,LASIK组平均为(295.74±14.58)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 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个月时屈光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机械法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前后暗环境下对比度视力及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评估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行SBK手术治疗近视的患者20例(40眼),应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型号MFVA-100)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暗环境暗背景下100%、25%、10%、5%4个对比度下的logMAR视力及反应时间.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在暗环境暗背景下,随着对比度的下降,logMAR视力值呈增大趋势.在100%、25%对比度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1个月、3个月)对比度视力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40、3.203,P均<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logMAR视力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722、5.167,P<0.05;q=3.000、3.217,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44、0.217,P>0.05).在10%、5%对比度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1个月、3个月)对比度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7、1.382,P均>0.05).随着对比度的下降,反应时间呈延长趋势.在100%对比度下,术后1个月、3个月反应时间较术前缩短,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84,P>0.05).在25%、10%、5%对比度下,术后反应时间延长,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三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49、1.073、0.637,P均>0.05).结论 机械法SBK治疗近视后,暗环境下100%、25%对比度视力提高,10%、5%对比度视力无显著变化,各对比度下反应时间无显著变化.SBK术后患者可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对比度视力和反应时间可作为评价SBK疗效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行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手术后不同时期波前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43例(86眼)高度近视随机行SBK及LASEK.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高阶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BK组及LASEK组术后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以慧差及球差增加最为明显.结论 SBK、LASEK术后高阶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个月内SBK组有相对较低的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10.
SBK治疗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9-12/2010-06间采用SBK治疗近视患者71例142眼的术前及术后6mo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mo患者裸眼视力0.8~1.5,平均1.14±0.17,所有患者UCVA均≥0.8,UCVA≥1.0者136眼(95.8%),UCVA≥1.2者64眼(45.1%);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除2例3眼较前下降1行外,其余与术前相同或提高,BCVA均≥0.8,BCVA均≥1.0者136眼(95.8%),BCVA≥1.2者70眼(49.3%),术后6mo64眼(45.1%)UCVA≥术前BCVA。屈光度:术后6mo等效球镜(SE)为-0.65~+0.97(平均0.15±0.41)D。SE均≤±1.00D,92.8%≤±0.5D。术后6mo观察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变化大致相同。结论:SB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和评价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FS-LASIK)矫正近视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71例患者(142眼)分为2组:SMILE组36例和FS-LASIK组35例.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并用Zywave波前像差仪检查总高阶像差、球差、三阶垂直彗差、三阶水平彗差.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1 d FS-LASIK组UCVA较SMILE组好,术后7d、1个月时2组UCVA相近,术后3个月后,SMILE组显示出较FS-LASIK组更好的UCVA,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UCVA≥术前BCV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和6个月时2组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0.41,P>0.05);2组术后早期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SMILE组低于FS-LASIK组;2组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2组垂直彗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3个月开始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时接近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2组水平彗差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均有较好的视力矫正效果;2种手术都会造成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角膜表层LASEK与基质层的LASIK、飞秒LASIK屈光手术后患者主观视觉感受与视觉质量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320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且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接受表层LASEK手术40例,基质层LASIK、飞秒LASIK手术各60例.LASEK组术前SE平均为(-4.35&#177; 1.07)D;LASIK组平均为(-5.05&#177;1.13)D;飞秒LASIK组平均为(-5.11&#177;1.25)D.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UCVA、BCVA、球镜及柱镜度、SE以及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最佳矫正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对比采用ANOVA、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术后1年以上,白天及夜间开车容易程度、生活方便、白天远视力、夜间视力、总体视力的评分由高到低依次是飞秒LASIK组、LASEK组和LASIK组.同术前戴镜相比,白天远视力、生活方便是患者认为优于术前的最显著项目;眩光和夜视质量下降是患者术后最主要主诉;视近物疲劳、夜间开车眩光、夜间视力评分最差,夜视症状随时间延长明显好转,但是视觉疲劳随着时间加重.女性视近物疲劳主诉最多,男性夜视力差主诉最多.结论 准分子术后患者视觉质量评分飞秒LASIK高于LASEK和LASIK.视近物疲劳、夜视力差为手术后的长期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分析我国LASIK矫正近视的远期效果、预测性和安全性等。方法检索1988~2008年在中、英文数据库发表的关于LASIK矫正近视的远期效果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中、英文文献1338例近视患者(2465眼)被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时间2~7年不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LASIK矫正低中度近视(≤-6.0D)的效果优于矫正高度近视(〉-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36,95%CI:6.31~11.08)。比较术后裸眼视力达到0.5(20/40)和1.0(20/20)的比例发现,在低中度近视组随访2年时分别为99.7%和92.2%,随访5~7年则分别为100%和88.8%;在高度近视组分别达84.9%和54.4%(随访2年)以及87.7%和51.0%(随访5~7年)。虽然术后裸眼视力达0.5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略有增加,达1.0的比例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预测性或准确性方面,无论是低中度近视还是高度近视组,随访5年及以上的术后屈光度在±1.0D的比例较术后2年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74,P〈0.01;χ2=226.1,P〈0.01);术后5~7年,屈光度在±1.0D以内的比例分别是78.5%和38.3%。术后5年以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的比例为1.0%~3.4%。眩光、屈光度数回退或欠矫及术后干眼是LASIK的主要术后长期并发症。结论LASIK矫正近视的长期效果是满意的,但对高度近视者的预测性较低,尚缺乏视功能方面的远期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14.
SMILE手术矫正近视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SMILE矫正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及稳定性等。方法前瞻性研究。符合屈光手术常规适应证的94例(170眼)近视患者人选,行常规SMILE手术。患者年龄为18~44岁,平均(26.8±4.7)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3.25~9.13D,平均(-6.20±1.37)D,散光0.00—3.25D,中位数-0.75(0.75)D,角膜厚度484~600μm,平均(554.7±27.5)μm。常规检查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地形图、像差、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术后随访6—24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2年UCVA≥1.0、〉10.8的眼数分别为97%、100%。100%的术眼BCVA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35%BCVA提高1行,10%BCVA提高2行。术后SE为(-0.01±0.45)D.87%术眼SE在±0.50D以内,100%术眼SE在±1.00D以内。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方根值与术前比较均增加(拉-6.861、-2.078、-5.672,P〈0.05),分别增加(0.15±0.12)μm、(0.04±0.11)μm、(0.14±0.14)μm。结论SMILE矫正近视临床效果肯定,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及稳定性:术后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增加,球差增加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按屈光度分为2组:组Ⅰ74只眼(等效球镜-2.375~-6 D)及组Ⅱ65只眼(等效球镜-6.25 D~-11.75 D),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日本NIDEK公司ARK-10000对患者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合综合验光结果、眼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EK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9.28%,裸眼视力≥1.0者占95.62%。组Ⅰ和组Ⅱ中分别有4只眼(5.4%)、6只眼(9.2%)的术后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而组Ⅱ中仅有1只眼(1.5%)下降2行,组Ⅰ和组Ⅱ视力改善无显著差异(χ2=1.37,P〉0.05)。LASEK术后眼压稳定,而模拟角膜镜读数(S im K)、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 I)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均较术前变化显著(P〈0.05)。结论 LASEK是手术治疗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SMILE手术中设计不同目标屈光度手术方案,观察术后的疗效和可预测性,以期为临床合理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病例共104例(207眼).人选患者的等效球镜度小于-8.25D,散光度小于-3.25D。根据手术后的目标屈光度分为3组:0D组目标屈光度为0.00D(82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6.26±1.47)D;+0.25D组目标屈光度为+0.25D(81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62±1.43)D;+0.50D组目标屈光度为+0.50D(44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4.31±2.75)D。术后1d、7d、1个月和3个月分别检查UCVA、BCVA、屈光状态及残余散光。应用方差分析检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内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和各组间视力的差异。结果①在术后1d、7d、1个月和3个月3组间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7、0.82、0.62、0.25,P〉0.05)。②0D组、+0.25D组和+0.50D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间的等效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8、1.03、2.18,P〉0.05)。结论SMILE术后随时间推移屈光状态的变化较小,屈光状态和视力的稳定性好,在手术设计时个性化地行0.50D内过矫的设计调整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高度近视的多种眼底并发症均与眼轴增长引起的眼球壁厚度改变有关,但成年人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见. 目的 观察成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并分析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成年高度近视患者75例75眼作为高度近视组,纳入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70例7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加强深度扫描(EDI)技术,以6 mm的扫描线对黄斑部进行0±176;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由中心凹向鼻侧和颞侧2 500 μm的脉络膜厚度值,共测量11个子午线,每个子午线间隔500 μm,比较两个组间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的差异,分析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高度近视组受检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和平均黄斑部脉络膜厚度值分别为(146±177;52) μm和(142±177;63) μ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06±177;60) μm和(271 ±177;71) μm,两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30,P=0.000;t=-15.890,P=0.000).高度近视组颞侧脉络膜最厚,中心凹下厚度次之,鼻侧最薄,而正常对照组以中心凹旁脉络膜最厚,其次为颞侧,鼻侧最薄.高度近视组受检眼各检测点脉络膜均薄于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患者脉络膜厚度值与眼轴长度呈明显负相关(r=-0.580,P=0.000),眼轴长度每增加l mm,脉络膜厚度值平均减少17.943 μm. 结论 SD-OCT检测显示,成年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较健康人明显变薄,且与眼轴长度的变化关系密切,提示脉络膜的病理改变可能在高度近视眼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