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润安曰:“药之性固所宜究.用药之巧尤所宜参.”笔者结合学习《本经疏证》后的体会,试从七个方面对仲景用药之巧作一探析.一、因势利导,不加逆折凡病皆有其病机.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治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辨明病因和病位等的基础上,顺其病势以引导之,给病邪以出路.这样既可减少对人体正气的伤害,也有利于疾病的向愈.这方面张仲景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对“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诸家认识不一.若是针对疾病的症状、体征,为“病机十九条”所论述者,可根据“病机十九条”所述,以探求其病位、病性之归属;若非“病机十九条”所论述者,可根据“病机十九条”而在“病机十九条”之外去寻求.  相似文献   

3.
郑健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6-668
庞德湘教授认为肺癌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亏虚是发病之关键,病位在肺,涉及心、肝、脾、肾及大肠.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应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自拟肺金生方治疗肺癌,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仁礼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506-506
背恶寒为一临床症状.在病位上,以六经而论,有太阳、阳明、少阴之不同.太阳病背恶寒属风寒袭表,卫阳被郁;阳明病背恶寒属邪热内炽,津亏不济;少阴病背恶为阳气衰微,寒邪深陷.所以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说:"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当然临证还有中阳不运,阳气不能达于背而背冷;还有痰湿阻胸,阳气不能敷布而背冷者.由于病因、病位之不同,而兼证亦各不相同.阳明有燥热之见症;痰湿有胸闷多痰之见症,中阳虚有脾虚之见症.唯伤寒少阴病之背恶寒与督脉虚之背恶寒最难区分.笔者认为少阴病背恶寒有明确的感受寒邪的过程,病程多较短.督脉亏虚多为内因或不内外因所致.故治亦不同,少阴病之背恶寒,非去其外入之寒邪不能疗,一般多用大辛大温之附子温经散寒.正如<伤寒论>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督脉亏虚之背恶寒,元阳虚弱是其本,非元阴元阳之壮大不能解,笔者用自拟鹿角通督汤治疗阳虚背恶寒,屡获其效.  相似文献   

5.
陈林榕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69-2070
现在多用“半表半里”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及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为定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则认为,少阳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但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半表半里”指太阳与阳明之间具有很大的漏洞,很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病机专主于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哮病的治疗,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外,还要健脾祛湿,以绝生痰之源.笔者通过教学和临床实践体会到肺脾相关理论在哮病的病机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宣肺健脾是防治哮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阳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其病机变化复杂.宗筋失养是其核心病机,与寒凝、血瘀、痰浊、肝郁等密切相关.在阳痿的中医诊疗中,应抓住其正虚实滞的病理特点,有余者宜折之,不足者宜补之.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兼清虚热,适用于以虚寒瘀热相搏为病机特点的阳痿.运用温经汤治疗阳痿,应把握好其适应症,因病制宜,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8.
张铨 《西部中医药》2006,19(9):27-27
气反治法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即言其疾病的症状表现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  相似文献   

9.
一、《金匮》中哪些具体病证与肺直接有关?试分别举例阐明之。(20分) 答:《金匮》中百合病、肺痿、肺痈、肺胀(咳嗽上气)病、胸痹病、五脏风寒病、支饮病、咳嗽病、风水病、皮水病、消渴病、吐血证及妇人杂病与肺有直接关系。 1.百合病是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故其主方百合地黄汤以百合为君,其变方百合知母汤等6方亦皆设百合,即是取其色白入肺,足资证明该病与肺有关。 2.肺痿、肺痈、肺胀等三病,顾名思义,皆病在肺:肺痿属虚寒之甘草干姜汤即具温肺复气之功,属虚热之麦门冬汤可润养其肺;肺痈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即可泻肺;肺胀的射干麻黄汤即可宣肺等。 3.胸痹病,既云胸,则必与肺有  相似文献   

10.
"半表半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榕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69-2070
现在多用"半表半里"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及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为定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则认为,少阳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但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半表半里"指太阳与阳明之间具有很大的漏洞,很有争议.  相似文献   

11.
张景岳治疗水肿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秋  张昱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64-765
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其代表作<景岳全书>作为其学术思想之大成,既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患想,又对其进行了探究及发扬.<景岳全书>详论内科杂病,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就水肿而言,景岳对水肿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兼有新解.他认为水肿是由肺、脾、肾三脏受损,以致水气不调为肿;治则上,肿胀之病首辩肿在水还是在气,其次辩阴阳与虚实;治法方药,取前人之精华,随证立之,但以温补之法为著.  相似文献   

12.
从“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论治心脑病(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德馨 《天津中医药》2009,26(5):353-354
心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紧密相关.心脑病的根本是气之病,抑或血之病,或是气血同病.以气血为纲认识分析心脑疾病,既抓住其病理本质,亦抓住病机的关键.因此运用多种治法从气血论治心脑病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13.
任高鹏  刘克勤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2):97-98,102
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病可致他脏病,他脏病亦可导致脾病.其调理脾胃虚弱,常根据症状、季节、脉象的异同灵活用药.心脾同病须用泻心火之药,肺脾同病须用泻肺之品和益气扶正之药,肝脾同病须用风药泻之,肾脾同病须用泻肾水及泻阴火伏炽之药.并强调治疗肝、心、肺、肾,或补或泻,都不可忽略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内经》运气理论与温病SARS辨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RS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中国危害最烈.SARS来势迅猛,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属中医温病学中的温疫范畴.对于温疫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内经>中早有所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从运气学角度论述了温病(疫)会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再如<素问·刺法论>中也论述了预防温疫的方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从“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论治心脑病(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德馨 《天津中医药》2009,26(6):441-442
心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紧密相关.心脑病的根本是气之病,抑或血之病,或是气血同病.以气血为纲认识分析心脑疾病,既抓住其病理本质,亦抓住病机的关键.因此运用多种治法从气血论治心脑病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16.
五运六气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云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37-940
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的一门学问.五运六气之语最早见于<周礼>,在其流传中形成了推算派、推理派和江湖派等.五运六气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其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建立了五运主病和六气为病的流行病学纲领,提出了气化学说的理论纲领和五运六气的用药规律与气化药理学.具论病机并抉发为病机学说,并在预测病害因素指导下为中医养生理论之龟镜.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本为和解表里之剂,少阳枢机之方,然因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且少阳胆腑与厥阴肝木相表里,故在仲景之《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不仅存在于少阳病篇中,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篇中皆有论述,可见其运用之广泛.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脏腑病机理论,涉及到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等病机理论.其脏腑病机理论具有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模型为论证基础;脏腑病变不离精气阴阳,尤重脏腑气之虚实;五脏之间相通,相互影响等特点.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局部病变联系全身,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将哮喘归属为"哮病"、"喘证"范畴.该病反复发作,发作期大多存在着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情况,因此很难将其单纯地归于某一孤立的证型.临证中当根据该病发作之缓急,有所侧重,综合治疗,笔者就临床治疗哮喘的体会论述如下. 1 久病体虚之人当以温脾补肾为主 肾者五脏六腑之本,久病必伤肾;肺主气司呼气,肾主纳气,肺之呼吸功能需赖肾之纳气功能协助.是故哮喘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临证所见尤以脾肾阳虚证候为多,肺肾阴虚者甚少,即有亦常合并有脾肾阳虚之证候.故温补脾肾为治疗慢性哮喘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之大法也.临证之时常以蛤蚧、人参、仙茅、仙灵脾、肉桂、附子、干姜、山茱萸等温脾补肾药作为慢性哮喘之基础药随证加减治之.对于久病体虚之人当以温补脾肾之法贯穿其始终,盖脾肾温其痰自化,其升降之性自复.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与消渴二者各自有其限定的内涵与外延,临证诊治亦应有所区分.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创新研究近年取得了较大进展,表现为病因多样、病位全面、病性细化3个方面.糖尿病之病因,包括六郁(火、气、湿、瘀、食、痰)、糖毒、浊毒、甘邪等;病位按照病程进展,有病在五脏与病在络脉之分;病性已不单纯局限于"阴虚"和"燥热",而是扩展为气阴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