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核素肾动态显像中三种不同"弹丸"注射法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中的质量优劣。方法将180例肾动态显像患者分为三组,每组60例。三组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相同,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留置针注射法和三通管注射法进行"弹丸"注射,采用肾动态显影图像质量合格率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三种方法穿刺质量和"弹丸"显影质量。结果三者穿刺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针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33.3%、三通管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38.3%,直接注射法"弹丸"良好率为95.0%,三种"弹丸"注射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直接注射法形成的"弹丸"质量最好。结论加强直接注射法技能演练,提高"弹丸"注射质量,在肾动态显像中才能更好地判断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止血带直接静脉"弹丸"注射法和留置针"弹丸"注射法对肾动态显像图像的影响,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各类肾脏疾病患者共103例,其中实验组65例,止血带直接静脉"弹丸"注射法;对照组38例,留置针"弹丸"注射法,采用肾动态显影图像质量合格率作为观察指标,该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实验组59例显像清晰度合格,合格率90.77%;对照组8例显像清晰度合格,合格率21.05%.两组比较,实验组检查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止血带直接静脉"弹丸"注射法比留置针"弹丸"法更合适肾动态显像.  相似文献   

3.
核素肾动态显像,能够客观反应不同类型肾脏疾病的肾功能状况,特别是在肾移植中,了解健康供肾者肾功能情况和。肾移植术后早期检测评价中的应用较广泛,是一项重要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工作中核素。肾动态显像能否顺利完成检查,得出客观精准的诊断,关键之一是弹丸式注射是否能成功,即放射性溶液用止血带法或三通管加压法泞入静脉,  相似文献   

4.
肾动态显像GFR测定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弹丸"式注射质量是检测成功,结果可靠的基本保证。就静脉"弹丸"式注射质量,我科采用双肾及膀胱时间放射性曲线评价,方法简便、直观、易行,值得推广,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设备采用Philips Forte SPECT,患者仰卧后位采集,视野包括双肾及膀胱,应用共行成像方法,同时采集两组数  相似文献   

5.
何俊聪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1):3069-3070
目的:分析影响弹丸注射的因素,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通过30例肾动态显像及20例甲状腺三相显像的弹丸注射,分析与总结影响弹丸注射的因素。结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30例肾动态显像有22例成功,20例甲状腺三相显像有17例成功。结论:在弹丸注射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所致弹丸注射的失败具有显见性,失败率不高,而病人体位,临床实际情况及生理因素等在弹丸注射中是不显见因素,对弹丸注射的成功率影响甚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肾动态显像是临床核医学中重要的检查项目,不仅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分肾的肾小球滤过率,还能够得到分肾血流灌注及功能影像,而且能通过分析肾脏时间摄取曲线,判断单侧上尿路的引流情况等[1-3]。肾动态显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就是对注射质量的要求,即“弹丸注射”“。弹丸注射”是指在动态检查中将体积尽可能小的放射性药物不间断地一次经静脉快速注入,短时间内“弹丸”在循环过程中未被血液明显稀释,模拟血流质点在观测区域内的通过情况。整个过程要求:(1)严格执行“弹丸注射”技术操作规程,动作迅速协调;(2)提高药物配制的比活度“,弹丸”体积应<1ml,最好≤0.5ml;(3)注射点选在颈静脉或左肘静脉,因这些部位静脉分叉较少,又距心脏较近“,弹丸”不易破碎[4]。“弹丸注射”的质量影响到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准确度、图像质量、时间摄取曲线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对病情结果的判读。因此,临床工作中,护士应充分了解影响“弹丸注射”成功的因素,做好对应的应对措施,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此项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血浆法测量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和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的肾动态显像法所得GFR,探讨肾动态显像法在肾移植后肾功能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双血浆法和肾动态显像法测量2018年9月—2019年6月108例肾移植患者的GFR,将患者按双血浆法检测结果[GFR>60 mL/(min·1.73 m2)为高GFR组,GFR≤60 mL/(min·1.73 m2)为低GFR组]或按性别分组,对肾动态显像法与双血浆法测得的GFR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者总体及各亚组测得的GFR准确率,评估肾动态显像法的检验性能。结果:双血浆法测得GFR平均值为63.47 mL/(min·1.73 m2),肾动态显像法测得GFR平均值为72.55 mL/(min·1.73 m2),两者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03,P < 0.001)。肾动态显像法整体偏倚为9.08 mL/(min·1.73 m2),各亚组比较偏倚最小的组为高GFR组,最大的组为低GFR组。高GFR组较低GFR组具有较高准确率(P30:82.54% vs. 55.56%),男女性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肾动态显像法测量GFR的总体可靠性较差,得出的GFR总体偏大,高GFR组所测得的GFR较准确,低GFR组测得数据准确率偏低,建议使用双血浆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用分次扎止血带和送管后松止血带的方法对静脉充盈不佳患者进行穿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情况。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液时,采用分次扎止血带和送管后松止血带的方法进行穿刺,为传统组患者采用常规扎止血带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针见血率为85.0%,送管成功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一针见血率为70.0%,送管成功率为80.0%,差异显著(X2值分别为=6.992,7.001,P分别为0.027,0.021)。结论:用分次扎止血带和送管后松止血带的方法为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进行穿刺,能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注射方法对放射性显像剂注入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和头皮针注射法注射^99m Tc-标记化合物。测量两种情况下注射器内放射性残留量并观察血管外漏情况。结果不同注射方法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活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传统直接注射法明显高于头皮针注射法。头皮针注射法外漏明显少于传统的注射法。结论与传统直接注射法比较,使用头皮针注射法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和血管外漏率显著减少,注射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弹丸注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弹丸注射的影响因素,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对428例在核医学检查中行弹丸注射的患者进行了分析,以血流灌注曲线作为评价标准,曲线表现为单峰时为注射成功,表现为双峰时注射失败。结果一次注射成功402例,一次成功率占93.9%。结论弹丸注射法成功率高,方便可行,可以动态观察脏器的血流灌注情况,广泛应用于核医学科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动态弹丸注射技术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灌注图像影响因素,以期获得最佳的动态显像图像,供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方法采用止血带直接注射法和导管注射法两种对比,显像剂以动态“弹丸”形式注入,以每2s1帧速度连续采集30帧,经计算机处理可获左心室、肝、脾、肾部ROT时间一放射性曲线。结果在止血带松紧造度,显像剂比活度高,体积在0.3—0.7ml内条件下,43例止血带直接注射法肝血流测定中,39例“弹丸”注射成功,成功率90.69%;32例导管注射法中,24例成功,成功率75.00%。结论止血带直接注射法比导管法的“弹丸”成功率高;同时要求显像剂比活度高,体积在0.3—0,7ml内;扎止血带松紧适度,以阻断肢体的深浅静脉血流。而不影响动脉的血流为宜;快速推药、松解止血带、启动计算机3个动作按顺序进行并在2—3s内完成,使动态图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减轻皮内注射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方法 将228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皮内注射法;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皮内注射法:选择在前臂屈面腕关节上6cm正中部位进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角,进针尖斜面一半后平行将斜面全部进入皮内,此时不换手固定,持针手固定注射器姿势不变,直接由持针手掌根部向前推动活塞推注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一次注射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一次注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良皮内注射法可有效减轻患者注射时的疼痛,提高注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2例计划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67例)和超声组(65例),超声组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传统组采用传统解剖标志法盲穿置管。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结果:超声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65/65),高于传统组的86.6%(58/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38,P〈0.01);超声组未发生并发症,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9/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38,P〈0.01);平均操作时间传统组为(7.7±2.0)min,超声组为(4.8±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17,P〈0.01)。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较传统的依据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更加准确、快捷、安全,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对静脉状况差而保护静脉尤其重要的肿瘤化疗患者更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静脉留置针2种不同穿刺送管方法的成功率,为手术室护士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方法:将420例手术患者按不同穿刺部位分为3组,分别采用新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穿刺送管,比较2种送管方法的成功率,并比较各组病人的置管成功率。结果:采用新方法置管总体成功率达96.67%,而传统法成功率只有89.52%。婴幼儿组及成人下肢组采用新方法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法置管成功率(P<0.05)。结论:在粗直、充盈的大静脉中,2组送管方法无明显差异,但在细小、弯曲、分叉、扁平的静脉中,新的穿刺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新的穿刺送管法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对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群体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受检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所在医院2017年1月至12月进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群体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有患者2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手段,对患者资料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根据显像质量判断和护理因素之间的联系。结果 患者中有249例(95.8%)为显像成功,余下11例(4.2%)患者判定为显像不佳,无患者受检后为显像失败;导致显像质量不能成功因素包括弹丸注射不佳、显像剂出现漏出、精神过度紧张。结论 为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在受检期间应该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围绕检查过程提供妥善细致的护理服务从而保障显像质量,为医生更好掌握患者动态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多普勒引导对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ICU收治,预计穿刺较困难或穿刺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超声多普勒引导组和对照组各35例。超声多普勒引导组应用GE LOGIQ BOOK XP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别。结果 ①超声多普勒引导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94.6±30.5)s VS (549.6±148.7)s,P<0.001]。②超声多普勒引导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100% VS 57.1%,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 17.1%,P<0.05)。结论 超声多普勒引导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关键词】 超声多普勒 颈内静脉穿刺 重症患者 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劣。方法选择PICC组30例,VPA组30例,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0.0%,PICC组为93.3%(P〉0.05);VPA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29例,PICC组为16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6.7%,PICC组为33.3%(P〈0.05)。生活质量评分B级以上例数,VPA组29例(96.7%),PICC组13例为43.3%(P〈0.05)。结论 PICC组与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VPA组的留置时间较PICC组长、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VPA是肺癌患者静脉输液理想的通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射式热塑牙胶根管充填技术治疗根尖周病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66例(248颗牙)根尖牙髓周病患者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Ⅰ组82例(113颗牙)采取热牙胶垂直加压治疗,Ⅱ组84例(135颗牙)采取注射式热塑牙胶根管充填技术,观察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166例患者展开随访,Ⅰ组成功率达92.92%,ⅠI 组成功率高达99.26%。结论: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与注射式热塑牙胶根管充填技术对治疗牙髓根尖周病具有显著效果。相对来说,注射式热塑牙胶根管充填技术效果更加,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 PET /CT 检查时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显像剂3种不同静脉注射法的穿刺成功率、药物注射残留量及工作人员射线接触时间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将240例 PET /CT 检查患者分为 A 、B 、C 3组,每组各80例,分别用传统直接注射法、留置针注射法和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进行注射,比较各组穿刺给药成功率、药物残留量、工作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和留置针注射法比传统直接注射法穿刺成功率高、工作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比留置针注射法和传统直接注射法注射器内放射性药物残留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静脉针连接注射器(留置气泡)注射法显著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放射性药物残留,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射线接触时间,该方法在核素注射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颈内静脉的局部应用解剖及两种穿刺入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尸体右颈内静脉局部解剖,比较改良穿刺法同传统入路法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差异,为临床医生顺利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提供参考。方法:对26具尸体进行解剖学观测颈内静脉的外径及体表投影,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的关系,为不同的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选择215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改良颈总动脉旁穿刺法)和对照组(前路法),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最终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的差异;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3.6%和67.6%(P〈0.01),最终穿刺成功率为97.3%和89.5%(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2.16±0.31)min和(3.00±0.39)min(P〈0.01)。误穿动脉数分别是2例和10例(P〈0.05)。结论:通过局部解剖学观测和临床实验比较,改良颈总动脉旁穿刺法比传统的前路法更安全和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