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学特困生的特质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互关系,同时了解特困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 方法:于2004-10抽取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等南昌市几所大学里学生管理部门所标记的家庭经济状况特别贫困的全日制统招在校本科生500人,年龄17~23岁,均为自愿参加。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自我和谐量表进行单独测试。应对方式调查采用姜乾金编制和修订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20个条目,包含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两个分量表,采用1-5级评分。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程度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共35个题目,采用1-5级(即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 结果:发放问卷500份,全部收回,合格问卷419份,有效率为83,8%。①大学特困生中男学生和女学生在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的性别差异达显著性水平,男学生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女学生[(21.90&;#177;6.29),(20.30&;#177;6.90),t=-2.79,P〈0.011;女学生的消极应对评分高于男学生[(30.17&;#177;6.07),(28.20&;#177;8.21),t=2.47,P〈0.05]。②大学特困生中男学生和女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2.22,P〈0.05),在自我的灵活性上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l,P〉0.05)。③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与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均显著相关(r=0.24,0.17,0.18,-0.15,0.11,0.12,P〈0.01或P〈0.05)。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特困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F=6.16,P=0.00)。 结论:不同性别的特困大学生在特质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特困大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我和谐有显著影响,采用不同的特质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水平的自我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5-11随机抽取河南省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在校学生264名为观察对象,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自我和谐量表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35个项目,采用5级记分制。总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组别划分标准为: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记分。结果:发放问卷264份,收回合格问卷245份,有效率92.8%。①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平均为(87.68±13.27)分。低分组有40人,占总人数的16.3%;中间组有166人,占67.8%;高分组有39人,占15.9%。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t=3.82,P<0.01),其他两个分量表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专业除对自我的刻板性得分有显著影响外(F=6.30,P<0.05),对其他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对自我和谐总分以及分量表得分的影响不显著。③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正相关(P<0.01),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呈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总分呈正相关(P<0.01)。④积极应对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于2005-11随机抽取河南省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在校学生264名为观察对象,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自我和谐量表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35个项目,采用5级记分制。总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组别划分标准为: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记分。 结果:发放问卷264份,收回合格问卷245份,有效率92.8%。①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平均为(87.68&;#177;13.27)分。低分组有40人,占总人数的16.3%;中间组有166人,占67.8%;高分组有39人,占15.9%。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t=3.82,P〈0.01),其他两个分量表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专业除对自我的刻板性得分有显著影响外(F=6.30,P〈0.05),对其他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对自我和谐总分以及分量表得分的影响不显著。③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正相关(P〈0.01),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呈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总分呈正相关(P〈0.01)。④积极应对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 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的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状况,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为护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17名护理本科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的自我和谐度以中等居多,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均低于常模(P<0.05);个人资料中影响自我和谐总分的因素是家庭教养方式、年龄、对带教方式的态度;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及分量表中的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呈负相关(P<0.01);而消极应对则相反。结论学生的积极应对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和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护理教育者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我国护理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精神科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科医护人员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SCCS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抽取两所保定市精神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100名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80份。结果男性总体幸福感(102.00±6.70)高于女性(99.0±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医生SCCS总分(102.42±9.26)高于护士(106.76±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他各因子无显著相关。结论医护人员的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自我和谐受职业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押了解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其特征,探索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特质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方法押于2003-05/06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两所中学6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学习焦虑分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进行测评。其中①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学习焦虑分量表测查学习焦虑状况,≥8分为有学习焦虑障碍。②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条目各10项,量表的评分数据越高则积极或消极的应对倾向越高。③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全量表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分量表组成,全量表的标准分≥60分,属于高感觉寻求者,40~60分为感觉寻求水平一般,如果≤40分则说明感觉寻求水平较低。结果押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①被试群体中,存在学习焦虑者(学习焦虑量表分≥8分)占测量总人数的7.1%。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状况并不是逐年升高或递减的,而是呈波动的趋势。高中一年级男生学习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23.46±2.74,22.30±2.69,22.39±2.97,P<0.05)。②中学生学习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6,P<0.01);与积极应对、去抑制和感觉寻求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233,P<0.01;r=-0.087,P<0.05;r=-0.127,P<0.05)。③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学习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0.333熏R2=0.161,P<0.001)。结论押积极应对和具有较高冒险寻求的中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较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学习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护理本科生的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状况,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为护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17名护理本科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的自我和谐度以中等居多,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均低于常模(P<0.05);个人资料中影响自我和谐总分的因素是家庭教养方式、年龄、对带教方式的态度;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及分量表中的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呈负相关(P<0.01);而消极应对则相反.结论 学生的积极应对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和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护理教育者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我国护理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患者应对方式、自我和谐和病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2月太原市某三甲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治疗的双相障碍抑郁患者217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自我和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AMOS 22.0软件进行路径分析。结果217例患者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得分(30.92±6.41)分,自我和谐量表得分(101.54±16.99)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21.63±6.46)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13.36±5.03)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和病耻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48、-0.655;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和病耻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3、0.742;P<0.01);自我和谐与病耻感呈正相关(r=0.763,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我和谐仅在消极应对方式和病耻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54%。结论消极应对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双相障碍抑郁患者的病耻感,还通过自我和谐间接影响其病耻感。医护人员可以开展以路径为依托的干预措施,降低双相障碍抑郁患者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儿母亲心理灵活性、自我表露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250名T1DM患儿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痛苦表露指数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其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心理灵活性、自我表露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采用AMOS 21.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并验证中介效应。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32份, 有效回收率为92.8%(232/250)。结果 232名T1DM患儿母亲AAQ-Ⅱ得分为(23.17±3.12)分, 痛苦表露指数量表得分为(34.46±5.64)分, 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27.71±3.92)分, 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2.53±2.55)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T1DM患儿母亲的心理灵活性和自我表露、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6、-0.194, P<0.05), 心理灵活性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26, 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应对方式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入组101例癫痫患者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进行调查,并以应对倾向将患者分为积极应对组和消极应对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情况。结果 (1)除发作担忧维度外,积极应对组QOLIE-31量表总的生活质量维度、情感健康维度、认知功能维度、能力/疲倦维度等评分均高于消极应对组[(18.37±1.25)分vs.(17.31±1.31)分、(20.18±1.13)分vs.(18.94±1.24)分、(30.84±2.58)分vs.(29.08±2.34)分、(27.65±0.97)分vs.(26.56±1.26)分],其中药物影响维度差异显著(t=2.147,P<0.05),总的生活质量、情感健康、认知功能和能力疲倦等维度差异非常显著(t=4.155,5.240,4.878,3.595,P<0.01)。(2)积极应对组CES-D评分明显低于消极应对组,二组间差异非常显著(t=-4.081,P<0.01)。结论积极应对方式能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抑郁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