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的内口右侧大于左侧;颈静脉孔内有颞突、枕突、锥形窝、颈静脉窝等结构;内口的前方与岩下窦沟相连,后接乙状窦沟,内口的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小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茎乳孔外接鼓乳裂,后方有枕骨颈突.结论: 多数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乙状窦沟前移以右侧多见;鼓乳裂可以定位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外侧壁;枕骨颈突是确定颈静脉孔后壁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颈静脉孔与邻近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枕髁的长度、宽度及枕髁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左侧为(7.90±2.01)mm,右侧为(8.80±1.63)mm;内外径左侧为(13.9±2.44)mm,右侧(14.47±2.52)mm。颈静脉窝深度左侧(12.28±2.41)mm,右侧(13.79±3.67)mm。乳突尖与颈静脉孔的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23.47±2.65)mm,右侧为(22.84±2.88)mm;茎乳孔与颈静脉孔外缘的间距左侧为(7.44±1.36)mm,右侧为(6.78±1.61)mm。颈静脉孔内侧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9.09±0.76)mm,右侧为(9.86±1.25)mm;枕髁前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间距左侧(14.46±1.23)mm、右侧(11.41±1.91)mm;枕髁后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后缘间距左侧(11.09±2.75)mm,右侧(14.39±1.85)mm。结论: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远外侧入路手术中,磨除孔外侧与乳突间骨质时,自乳突尖约16mm处注意保护自茎乳孔出颅的面神经;在内侧入路手术中可磨除枕髁前半部不超过11mm;枕髁磨除的厚度不超过10mm,以防在磨除枕髁时伤及横过髁中部深面的舌下神经。在切除颈静脉孔前缘或前上缘的肿瘤采用经口咽入路时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厚度在8mm以内可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相似文献   

3.
脑桥小脑三角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35具甲醛固定的男性成人尸颅的脑桥小脑三角及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横窦乙状窦膝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约为(35.1±0.2)mm.乙状窦起始端最大宽为13.4 m.内耳门后缘至内淋巴囊裂孔的距离为(10.5±0.2)mm,内耳门至岩上窦的距离通常小于5 mm.内耳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为5.4 mm.横窦乙状窦膝在小脑表面对应的膝点至绒球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31.3±0.5)mm,右侧为(30.4±0.5)m;至扁桃体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44.1±0.4)mm,右侧为(43.3±0.4)mm.结论这些数据是重要的解剖参数,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损伤重要结构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与颈静脉孔相关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从颅底内、外面,对80具成年颅骨的颈静脉孔进行观测;并对20具成人尸头进行解剖,观察该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结果:①62.3%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15.9%左侧较大,21.8%两侧大小一致;②14.38%的颈静脉孔有骨桥,85.62%无骨桥;③颈静脉孔内、外侧缘距正中矢状面两侧的平均距离颅外均较颅内大:颅外分别为26.11mm和33.41mm,颅内分别为22.29mm和27.52mm。④XI脑神经多沿颈静脉孔前上缘,X、XI脑神经沿内侧缘出颅,两者被纤维索(占87.5%)或骨桥(占12.5%)隔开。⑤IX脑神经多经颈静脉孔外口前上缘向前下越过颈内动脉表面;IX脑神经经颈内静脉深面(占57.5%)或其浅面(42.5%)行向后下。结论:右侧颈静脉孔通常较左侧大,左右不对称;影像学观测该区域血管、神经应选择恰当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与斜坡区、桥小脑角区、及颈静脉孔外侧区手术入路有关的骨性结构,探讨其定位解剖和临床意义。方法:20具干性成人头颅标本,移去颅盖骨,观察、测量颅后窝内外面有关骨性结构。结果:硬脑膜窦角(STP)点距内耳门距离左侧(32.99±2.72)mm、右侧(37.84±2.58)mm,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35.27±3.25)mm、右侧(34.63±3.25)mm。颈静脉孔上方约5mm为内耳门,下方约20mm为舌下神经管内口,前方为斜坡区。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三者近似在一条直线上。乳突尖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22.62±1.90)mm、右侧(22.33±2.30)mm,距枕髁后外缘距离左侧(29.42±2.15)mm、右侧(29.08±2.29)mm,距枕大孔距离左侧(39.39±2.03)mm、右侧(38.47±1.96)mm。结论:STP点、颈静脉孔、内耳门是颅后窝内面重要骨性结构,乳突是颅后窝底外侧一个重要骨性标志结构;STP点、内耳门、颈静脉孔、乳突尖可作为颅后窝手术重要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乙状窦后入路的骨瓣设计进行改良研究,寻找一种安全、快速、有效、并发症少的骨瓣开颅技术。材料成人颅骨标本10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15例,新鲜头颅标本3例。高速磨钻。电动开颅钻。照像器械:Sony S-75数码相机。Leica M500-N,Opton手术显微镜。方法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交界内下缘(A点)和星点(枕乳缝和人字缝交叉点,S点)的解剖关系;乙状窦垂直部和水平部交汇处内下缘(B点)和枕乳缝乳突基底水平处(C点)的关系。测量A-S和B-C点的距离。在距星点内侧3cm处横窦的下缘钻孔M点,测量星点和枕外粗隆-星点连线的垂直距离。结果1.横窦和乙状窦交点的位于星点外下方,横断面上,平均距离为10.8±1.1mm。在矢状位方向,平均距离为3.5±0.7mm。且颅骨和头颅标本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乙状窦水平段和垂直段交点(B点)位于乳突基底水平枕乳缝点(C点)的外下方,在横断面上平均距离5.8±1.8mm。矢状位方向距离为8.4±0.8mm.头颅标本所测得的数据和颅骨的数据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3星点内侧3cm处横窦下缘(M点)和枕外粗隆-星点连线的垂直距离(M-P)左右存在差异,左侧1.2±0.3mm,右侧4.2±0.4mm.右侧高于左侧。结论行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取星点外下方、枕乳缝乳突基底外下方为钻孔点是安全、快速的方法;在横窦下方钻孔时要注意左右横窦高度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我们在5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上测量了枕鳞后下部10cm×5cm区域各间距1cm的骨质厚度,并在3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10具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察枕骨骨质构造.结果显示:①枕鳞后下部形态是不规则的,枕外隆凸处最厚,平均14.6±2.6(11~17)mm,外侧小脑窝处最薄,平均2.5±0.7(12~7.6)mm,骨质厚度大于8mm的区域为经过枕外隆凸下2.6cm处的近似三角形区域;②窦汇和枕外隆凸一致,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而左侧横窦则低于上项线,横窦和窦汇大致位于上述三角形区域的深面;③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以上的枕  相似文献   

8.
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测量 5 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 10cm× 5cm区域骨质厚度 ;② 3 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 ;③ 10具头颈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骨质构造。结果 :①枕骨厚度分布不规则 ,枕外隆凸处最厚 ,为 14 .3±2 .6( 11~ 17)mm ,外侧小脑窝处最薄 ,为 2 .5± 0 .7( 1.2~ 7.6)mm ,骨质厚度大于 8mm的区域为经过枕外隆凸中点的水平线左右各 2cm ,及枕外隆凸下 2 .6cm处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②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一致 ,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 ,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 ,横窦和窦汇大致位于上述三角形区域的深面 ;③枕骨骨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 :枕骨厚度的分布特点及重要的静脉窦的体表投影结果 ,对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部位的选择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涵  王玉海 《解剖学杂志》2018,41(2):175-178
目的:为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经彩色乳胶灌注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颈静脉孔区经口入路进行解剖,观察路径中组织结构的暴露情况和走行关系,定位相关解剖标志,记录测量数据。结果:尸头标本的颈静脉孔区颅外部分均显露良好,可暴露自颈动脉嵴内侧至枕骨髁后外侧缘和中线至茎突根部区域,磨除颈静脉孔前内侧骨质后,可观察到岩下窦、Ⅸ~Ⅺ神经在孔内走行和毗邻关系。测量相关参数,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12.47±1.49)mm;舌下神经管外口上缘距颈动脉嵴内侧(9.90±1.40)mm等。结论:经口入路可较好的暴露颈静脉孔区前内侧,以枕髁和颈动脉嵴为解剖标志,有助于避免此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时对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斜坡区肿瘤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20例整颅,10例行水平切面,10例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鼻棘、后鼻棘、枕骨大孔前端、枕髁前端、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咽结节的距离;测量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测量枕骨基底部颅底外面的长径、枕骨大孔纵径(FML)、枕骨大孔前正中点与枕髁后缘连线垂直距离(AOCP)、枕髁轴径(OCA)、枕髁间距。结果切牙孔后缘、前鼻棘、后鼻棘、枕骨大孔前端、枕髁前端、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mm):72.12±4.25、77.77±3.89、33.73±2.07、13.14±1.91、15.71±1.74、27.51±2.12、15.98±1.98、25.93±2.23、19.15±1.49。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5.55±1.63、11.72±1.70、25.75±1.98、17.41±1.41。枕骨基底部颅底外面长径、FML、AOCP、OCA、枕髁间距分别为(mm):28.80±2.67、35.84±2.59、17.10±1.13、24.55±2.35、21.07±1.92。结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中,开骨窗时安全范围是以咽结节为中心,以15mm为半径做斜坡磨除;也可以做矩形骨窗,即以咽结节为中心开一长(高)25mm×宽20mm的骨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CT和MRI检查技术在神经外科广泛应用,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脊髓空洞症和寰枕畸形密切相关.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不明,治疗亦无定论,所以对脊髓空洞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对三例寰枕畸形的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例1.两侧寰枕关节完全融合,寰枕前弓与枕骨大孔前缘间几乎全部融合,仅在其中央存在一直径5mm的圆形小孔。寰枕后弓与枕骨大孔后缘融合较完善,仅在右半外侧有一直径2mm的小圆孔.寰椎左侧横突孔完整,由孔向上前外有一斜行的深沟,沟宽3.5mm,沟长10mm,经过一骨桥形成的3mm的短管后,续于舌下神经管外口。右  相似文献   

14.
成人大脑顶枕沟在横断面上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大脑顶枕沟在横断面上的准确定位。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以AC-PC线为基线,获取4mm层厚的连续横断层MR图像和脑断层标本。在连续断层标本上对顶枕沟的断面表现进行跟踪观察、测量和统计。结果:1.在AC-PC线断面上,顶枕沟的出现率左侧为16.7%、右侧为10%;在胼胝体压部首次切及的断面上,顶枕沟位于扣带回峡的后方,其出现率左侧为93.3%、右侧为90%,在扣带回峡和舌回交界处的深面可见深埋的楔回。2.在切及穹窿柱和透明隔断面上,顶枕沟后移,位于大脑半球后部内侧缘前、中1/3交点附近,其出现率左侧为100%、右侧为93.3%,沟的平均深度左侧为15.8mm、右侧为16.4mm,沟内一般有1~3支分支。3.在顶枕沟即将消失的断面上,大脑半球髓质的半卵圆中心上部的出现率左侧、右侧均为86.7%,扣带回即将消失,中央旁小叶尚未出现。结论:顶枕沟出现在前后连合平面至胼胝体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上,扣带回峡后方楔回的出现是顶枕沟首次出现的重要信号;当大脑半球出现半卵圆中心上部时,从扣带回顶部出现到中央旁小叶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为顶枕沟消失的断面。  相似文献   

15.
颅骨颈静脉孔及周围结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颅骨颈静脉孔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方法 :镜下 (× 3 )观测 40例颅骨的颈静脉孔及周围结构。结果 :颈静脉孔分为岩部和乙状部。 5 3 8%的颈静脉孔基本呈三角形 ;67 5 %的内口、72 5 %的外口右侧大于左侧。内口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水管外口 ;外口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 ,后方有枕骨颈突。鼓乳切迹位于茎乳孔外侧。结论 :多数标本的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半数以上颈静脉孔呈三角形。茎突和枕骨颈突可作为颈静脉孔的定位标志 ,鼓乳切迹可作为茎乳孔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骨半规管的距离.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及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10.64±2.02)mm及(9.67±2.03)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12.18±2.18)mm、(10.27±1.94)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5.52±1.55)mm、(5.59±2.65)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7.81±1.48)mm、(6.81±1.88)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最近距离为(13.84±2.74)mm,与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13.84±2.75)mm.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国人女性距状沟形态及侧差的三维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国人女性距状沟在MRI图像上的形态、大小及其侧差。 方法 对40例女性志愿者头部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获取横断面图像,用Brainvisa软件对其三维重建后,自动测量距状沟的沟深、沟宽和沟长。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左右侧的差别。 结果 在正中矢状面上,距状沟后部分为分叉型(32.50%)、单峰型(25.00%)、平坦型(16.25%)、S型(15.00%)、双峰型(7.50%)和其他型(3.75%)6种类型。距状沟后部在正中矢状面上的位置可分为偏下(72.50%)、中间(21.25%)、偏上(6.25%)3种情况。女性距状沟的沟深左侧为(15.24±2.67)mm,右侧为(16.97±3.25)mm;沟宽左侧为(3.14±0.91)mm,右侧为(3.19±0.83)mm; 沟底长左侧为(86.47±16.85)mm, 右侧为(83.62±17.10)mm;沟顶长左侧为(70.52 ±12.40)mm, 右侧为(64.90±15.17)mm。女性距状沟沟深右侧明显大于左侧 (P< 0.001),沟宽和沟长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距状沟末端转到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超过半数(52.75%)。禽距的出现率为7.75%。 结论 女性距状沟的沟深右侧明显大于左侧。用三维重建的方式研究结构复杂的距状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中发现胸大肌前有三条变异肌 ,左侧两条 ,右侧一条 ,均为纵行排列。现报导如下 :左侧第 1条为内侧靠近前正中线。长为1 1 .5cm,上端起于胸骨左侧 ,下端止于第 5肋 ,上端肌宽 2 cm,下端肌宽 1 cm,肌的上端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0 .5cm,下端肌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2 cm。左侧第 2条在第 1条的外侧 ,长为 1 2 .5cm,上端起于 2~ 3肋间 ,内侧缘距正中线4.5cm,下端止于第 5肋下缘 ,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4cm,上端肌宽 2 cm,距前正中线 3 .5cm,下端肌宽 3 .5cm。右侧 1条肌肉长 1 3 cm,上端起于胸骨角右侧 ,下端止于第 6肋上缘 ,上端肌…  相似文献   

19.
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状窦的发育差异,为临床上乙状窦前,后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和资料。方法:采用140侧颅骨,用分规和游标卡尺测量乙状窦沟的宽度,深度及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部分颅骨以外耳门为中心作水平锯切,直接测量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同时进行Law氏位X线摄片对照,结果: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在10mm以上者108例(77%),距离在8-9mm者21侧(15%),距离在6-7mm者7侧(5%),距离在5mm以下者4侧(3%),以10mm为正常值,右侧的乙状窦前移多于左侧(18:14),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乙状窦前移在国人中的发生率为23%,进行乙状窦前,后手术入略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收集成套骨骼标本中,见有一例成年男性椎骨多发性多型性畸形。观察如下:寰枕完全融合。两侧融合处形成不对称的舌下神经管。寰椎下关节面不对称:左侧平整,呈梯形状,并向内后倾斜;右侧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并向前倾斜,且其后外方有一隆起,与CⅡ右侧横突的前面相应处形成一新生关节。右侧块后方寰枕融合处,形成一条由后向前的骨管,达破裂孔,管直径6mm,长12mm。环椎前结节不明显,前弓下方有一突起,其内面有与齿突相应的关节面。CⅡ右侧横突前面有一椭圆形隆起,内上方有一关节面。CⅡ右侧块向前内偏移,在其后方和左侧块内侧面分别有不对称的骨管各一条。齿突呈三棱锥形,向右侧偏30°,齿突长12mm。CⅡ两侧下关节突不对称,左侧较右侧发达。CⅢ棘突,在后正中线稍偏左的位置,完全分离呈双突。两侧上关节突不对称,右侧关节突向前内倾斜。CⅣ为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