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方法收集国内外有关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大部切除术、部分脾栓塞术、脾脏射频消融术、脾动脉结扎、远端脾肾分流术等,不同的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都存在不同比率的并发症。同时由于对门静脉高压症时脾脏功能的变化规律认识有限,所以在治疗上脾脏的"切"与"保"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结论对于哪种术式最适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尚无统一定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肝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其中5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黑便及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例腹腔创面渗血,再次手术止血,痊愈出院。结论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部分患者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3岁.因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于2000年2月入院,在内科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外科.红细胞2.9×1012/L,白细胞2×109/L,血小板41×109/L;肝功能分级:Child B级;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巨噬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巨噬细胞(Mψ)的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12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验组),同期外伤脾破裂患者4例(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脾脏组织Mψ,RPMI-1640培养液将收获的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液,应用Vybant Phagocytosis Assay试剂盒、人TNF-α EliSpot试剂盒、DQTM ovalbumin试剂盒检测脾脏Mψ的吞噬、分泌及抗原呈递功能.结果 与正常脾脏Mψ相比,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脏Mψ的吞噬率、抗原呈递阳性细胞比例和分泌TNF-α的阳性细胞数(每105个细胞中阳性分泌细胞数)明显增高(86.4±7.1比61.8±4.1,26.3±1.6比15.6±1.8,387.0±24.3比240.3±13.0,P<0.0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时脾脏Mψ吞噬、抗原呈递和分泌功能明显增强,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进一步说明门静脉高压症时脾脏没有完全丧失免疫功能,但可能处于某种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前瞻性研究对比脾动脉结扎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前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计数、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年龄和术中平均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有改善,脾动脉结扎组上升速度相对平缓;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程度类似;脾动脉结扎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概率小于脾切除组(4/19与11/23,P〈0.05),脾动脉结扎组出现3例局灶性脾梗死,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以作为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异常,脾脏增大、脾亢、脾静脉增粗、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增宽,侧枝循环扩张等,可能为机体代偿所致,但脾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是否存在脾动脉盗血及可能引起脾亢的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32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病人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及开腹脾切除术的方法体会及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脾切除组16例手术14例获得成功,2例中转开腹;开腹脾切除组16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医疗费用上差别无显著意义;腹腔镜组平均住院日5.50 d,进食时间为术后20.50 h,拔出引流管时间为1.65 d,与开腹组的8.50 d、68.00 h、5.26 d相比,具有明显优势(P<0.01).结论 与传统的开腹脾切除手术相比,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微创外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选择轻中度静脉曲张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者行LS是安全可行的,但必须有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腹腔镜手术训练、细致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8.
脾脏巨噬细胞在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脏巨噬细胞(Mφ)在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功能亢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比观察正常脾脏和PHT脾脏Mφ的数量、分布、超微结构、Mφ内酸性磷酸酶(ACP)含量以及Mφ吞噬破坏血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脾脏相比,PHT脾内Mφ细胞密度相对减少,Mφ内ACP含量增多,Mφ表面伪足增多、增长,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多,Mφ吞噬破坏血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脾脏Mφ在PHT脾亢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作者对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获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脾脏射频消融(RFA)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脾亢的保脾治疗方法。RFA通过局部热效应引起脾脏组织凝固性坏死、周围组织血栓性梗死引起的"旁观者效应"以及热能沉积导致的"残脾实性变"等效应,能够有效的毁损脾脏组织,达到减小脾脏体积、纠正脾亢和保留脾脏生理机能的目的。虽然脾脏RFA治疗脾亢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影响其疗效的因素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1资料与方法病人,女性,52岁,因反复呕血、黑便、左上腹部肿物3年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病人以往有乙肝病史30余年,未施行系统的针对乙肝的治疗。既往史:病人10年前因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进入我科治疗。入院后CT显示肝脏呈硬化状态,脾脏明显肿大,III级,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门静脉直径2.5cm,脾静脉2cm。胃镜检查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明显。遂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性贫血临床上常见.不及时处理可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近15年来,我院收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性脾肿大病人324例.其中并发贫血者2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脾亢脾与正常脾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探讨PH脾亢的发生机制和脾亢脾的免疫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正常脾组织取自脾外伤手术切除的脾脏(A组,6例),脾亢脾组织取自PH脾亢患者手术切除的脾脏(B组,14例);无菌取材后提取两组脾组织的蛋白质,)T]RayBio Human Cytokine Array 5.1细胞因子芯片(美国Ray生物技术公司)同时检测两组脾组织79个细胞因子的表达,得到两组细胞因子表达点阵图,用ScanAlyze图像分析软件对两组间的细胞因子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9个细胞因子中,共有26个在两组间的表达呈现明显差异。在PH脾亢脾组织中表达上调的细胞因子共有21个,其中包括与单核细胞趋化和巨噬细胞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如MCSF、TNF-β、IFN-γ、IL-10和SDF-1/CXCL12等,以及与血管新生、纤维化和组织改建相关的细胞因子如VEGF、TGF-β1、MIF、FGF-9、Flt-3、Ligand和IGFBP-2等。脾亢脾组织表达下调的细胞因子共有5个。结论PH脾亢脾与正常脾组织细胞因子存在明显表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可能是导致PH脾脏的免疫功能变化及脾亢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4岁。因间断性腹痛、腹胀伴鼻衄、牙龈出血1年入院。1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腹痛,胀痛,行走或活动时加重,有时为绞痛,排气或排便后缓解,鼻衄、牙龈出血间断出现。近期腹胀加重。CT检查提示左上腹肿块。血常规:WBC 3.2×109/L,RBC 4.46×109/L,Hb100 g/L,PLT 40×109/L。6年前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行脾切除。术后无黑便。查体:心肺(-),腹稍膨、软,左上腹可扪及一约6 cm×6 cm×6 cm肿块,活动度差,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肝脾未扪及。肠鸣音亢进。初步诊断:副脾功能亢进,不全性肠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对比研究远端脾肾分流术(Warren术)与远端脾肾分流术联合脾部分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0年以来2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病人,其中Warren术组(分流组)8例,Warren术+脾部分切除组(分流+切脾组)14例,比较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第7、30天的外周血象主要指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两组术前、术后第30天外周血免疫指标(IgG、 IgA 、IgM)。结果 Warren术+脾部分切除组病人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指标明显优于Warren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rren术联合脾部分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疗效优于单纯Warren术。在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前提下很大程度上解决脾功能亢进,又保留了脾脏正常免疫功能。但切除脾脏比例以及适应证等需根据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在切除脾脏比例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功能亢进(脾亢)时,脾脏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及其与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20例(脾亢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例(对照组)。术前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并收集其手术切除的脾脏,用玻片贴壁法分离培养脾脏MΦ,鸡红细胞吞噬法检测MΦ的吞噬功能。结果 脾脏MΦ吞噬率:脾亢组为(12 6±3 0)%,显著高于对照组(6 9±0 5)%,P<0 01;吞噬指数:脾亢组为0 146±0 035,显著高于对照组0 076±0 008,P<0 0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脾MΦ的吞噬率负相关(r=-0 472,P<0 05),与吞噬指数也呈负相关(r=-0 625,P<0 01);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脾MΦ吞噬率负相关(r=-0 485,P<0 05),与吞噬指数负相关(r=-0 523,P<0 05)。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MΦ吞噬功能增强可能是引起脾亢发生及决定脾亢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的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谦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7):405-406
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按照传统的观念一直采用脾切除,这已作为一项常规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但近二十余年随着人们对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脾脏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功能的认识,人们试图对外伤性的脾脏采用脾修补、脾部分切除、脾动脉结扎或脾片移植等不同的方法来保留脾脏,以避免因脾切除而丧失免疫功能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随着脾功能基础研究的深入,脾外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这就是门静脉高压症巨脾的切除与保留问题。它是多年来脾功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代表了我国脾外科发展的一个特色。回顾我国门静…  相似文献   

19.
朱继业  倪彦彬 《消化外科》2013,(11):820-82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手段已经从早期外科手术一枝独秀,变成现在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百家争鸣。由于肝移植供肝短缺,断流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国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结合自身经验对传统断流手术进行改进,提出保脾断流术。该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取得了较好的近期和远期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高压症是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或血流量异常增多所致的、以门静脉压力增高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肝内阻力增高及全身和内脏血流量增加。Benoit认为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肝内阻力增高起60%的作用,内脏血流量增加起40%的作用。 尽管对门静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但仍未被确切阐明。在肝硬化所致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中,肝内阻力增加是门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其后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在维持和加重门静脉高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