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6例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例,女12例。年龄30~82岁,平均61.3岁。术前辅助检查主要包括B超、盆腔CT、膀胱镜加病理活检以及131I-MIBG。42例行手术治疗,4例放弃手术。结果:46例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膀胱鳞状细胞癌19例,膀胱腺癌18例(单纯性非脐尿管腺癌8例,脐尿管腺癌5例,转移性腺癌5例),膀胱小细胞癌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5例。术后40例随访12~72个月,膀胱嗜铬细胞瘤5例均健在,膀胱鳞癌及腺癌各2例随访至14~26个月仍存活,其余患者平均存活时间13.2个月。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预后差。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是除转移性癌和小细胞癌外的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推荐手术方案,小细胞癌以化疗为主,转移性癌以改善尿路症状为主,良性嗜铬细胞瘤以膀胱部分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2.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路上皮”(urothelium)一词首先由Melicow于1945年使用。应用这一名称是基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部尿道皆被覆移行上皮细胞,各段的移行上皮胚胎学来源相同,细胞形态、组织学结构相同,各段的功能皆为引流尿液,尿液通过时移行上皮没有什么改变,还有各段移行上皮的良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基本相同。于是将这一系统的移行上皮总称为尿路上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 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 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尿路上皮性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个尿路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尿道均为移行性上皮所覆盖,移行性上皮细胞发生的肿瘤谓之尿路上皮肿瘤。尿路上皮肿瘤可为多发性,一处发现了肿瘤,应注意全尿路的检查,如膀胱发现了肿瘤,应注意上尿路及前列腺尿道的检查,以免发生遗漏。尿路上皮肿瘤以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10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2例行膀胱肿瘤电灼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结果:术后生存良好,随访3个月-10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良好。确诊需行内镜检查及活检。TURBt是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予免疫制剂膀胱灌注有利于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6.
异时性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异时发生的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尿路上皮肿瘤的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8例尿路上皮肿瘤资料,其中异时性上尿路肿瘤5例(2%),间隔时间6~48个月;异时性膀胱肿瘤5例(10%),间隔时间4~24个月。结果 3例异时性上尿路肿瘤死亡,其中1例为原位癌,另2例分别为G3多发和G1单发肿瘤,余2例及5例异时性膀胱肿瘤均为无瘤存活。结果 异时性膀胱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尿路肿瘤,发生肿  相似文献   

7.
欧洲13个中心前瞻性研究比较了膀胱癌高危患者采用HLA荧光膀胱镜和常规膀胱镜检测原位癌。采用HLA荧光膀胱镜和常规膀胱镜进行患者自身对照。患者膀胱内灌注8mmol/LHLA溶液5 0ml。375nm和4 4 0nm白、蓝光D光源系统,膀胱壁先后在白光和蓝光下进行检测和标记。白光或红色荧光所确定的可疑部位或肿瘤,均行手术切除或活检。2 11例患者中,发现原位癌83例(39% ) ,其中18例(2 2 % )仅HLA膀胱镜有阳性发现,6 2例(75 % )HLA荧光膀胱镜和常规膀胱镜均有阳性发现,2例(2 % )仅常规膀胱镜有阳性发现,1例(1% )由随机活检发现。HLA膀胱镜总体阳性检…  相似文献   

8.
尿路上皮的粘附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尿路上皮的粘附性朱子军,马永江引起尿路疾病的许多致病因子(包括致病微生物、肿瘤细胞、致癌物等)对尿路损害大多需经致病颗粒粘附于尿路上皮这一步骤,有时甚至因为粘附效应而产生比原发性损害更为严重的继发病变[1]。现对致病颗粒与尿路上皮粘附的特点、机理及其...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6年间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资料25例.就患者性别、移植时年龄、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原发病、移植后肿瘤发生的时间、临床症状、肿瘤发生部位及转归等项目进行临床分析.所有病例移植前均排除肿瘤.肿瘤均经影像学和膀胱镜等检查方法诊断.2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1/3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结果 本组25例患者中男4例,女21例;移植时患者平均年龄55.1岁;原发病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19例;术后发生肿瘤的时间距肾移植时间平均26个月;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25例,反复泌尿系感染10例,肾盂输尿管积水者12例;肿瘤为多发者22例;移植肾同侧有上尿路肿瘤者16例;3例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分别于发现肿瘤5个月、6个月及8个月后死亡,22例手术治疗患者已随访2~7年,18例肿瘤复发,再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肾功能正常.结论 本组显示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肾移植患者和女性肾移植患者易发生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血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盂积水是常见的症状,多发性和易复发性是另一临床特点;移植肾同侧上尿路较对侧好发肿瘤.  相似文献   

10.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治(附11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特点及诊治方式。方法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3例。男102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岁。发生于下尿路108例,其中行TuRBT87例,TuRBT加TuRP6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加前列腺摘除术4例,膀胱全切术1例。发生于上尿路5例,均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结果 86例随访0.5~10年。5例膀胱内复发,其中2例恶变,1例行膀胱全切。结论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好发于膀胱。膀胱镜检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大部分可行TuRBT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精索扭转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我院对精索扭转的诊疗经验。方法:报告14例精索扭转病例的临床诊疗情况。结果:6例扭转时间短或是不完全扭转者得以保留睾丸,8例睾丸坏死予以手术切除。结论:手术探查是确诊精索扭转的方法;睾丸组织的血液供应是预测其生存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病病理诊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阴茎异常勃起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阴茎异常勃起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活性药物所致8例,白血病所致2例,会阴外伤所致1例,原因不明3例。给予海绵体血气分析、阴茎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作海绵体穿刺减压及分流手术等治疗。结果:13例为低流量型异常勃起,1例为高流量型异常勃起,治疗后异常勃起均缓解。随访3~46个月,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海绵体纤维化或勃起功能障碍。结论:海绵体血气分析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有助于阴茎异常勃起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低流量型异常勃起,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避免术后海绵体纤维化、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成人输尿管囊肿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对成人输尿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报道14年来收治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20 ̄47岁,平均34岁。行输尿管囊肿切除术7例(其中2例行输尿管囊肿开口成形术),行经尿道输尿管囊肿电切术5例。随访1 ̄12年,患者症状消失,复查IVU,肾、输尿管积水消失,排尿期膀胱造影无反流。认为成人输尿管囊肿多数在3cm左右,术前行排尿期膀胱造影如无输尿管反流,不伴有膀胱或囊肿内其它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3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36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56~75岁。36例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Ⅱ~Ⅲ级,TNM分期:T2N2M0 22例,T3aN0M0 10例,T3bN0M0 4例。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其中25例行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11例输尿管造口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站杲手术时间5~10h,术中失血200-1000mL,术后约72h肠道功能恢复,术后2周拔输尿管导管,术后3周拔尿管后腹压排尿正常,术后3个月IVU未见。肾积水,未出现腹腔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术式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腺性膀胱炎27例报告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总线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特点,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7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抗感染、经尿道电切(TUR)、膀胱内药物灌注等治疗。结果:27例获得6-45个月随访,其中治愈20例,3例病情无变化,2例好转者于6-12个月内复发,2例有恶变倾向,病理检查仍为腺性膀胱炎。结论: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TUR加膀胱药物灌注是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膀胱腺癌(附3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1月~1993年1月收治膀胱腺癌31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膀胱腺癌25例,脐尿管腺癌6例。就临床表现、膀胱镜检查及膀胱造影等特点,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组织起源、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的重要性。手术治疗主张广泛膀胱部分切除术及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联合放疗,化疗。本组5年生存率22.6%。  相似文献   

18.
巨输尿管症的临床特征(附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输尿管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例巨输尿管症患者均行B超和放射学检查;确诊后均行开放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患肾输尿管切除术,余19例行输尿管下段裁剪整形或折叠后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保肾手术者如有输尿管末段(或)端狭窄均于术中先行切除。结果:16例患者获1~3年随访,均行IVU复查,14例肾积水减轻,肾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尿路造影(RPG)及膀胱尿道造影是诊断巨输尿管症的主要检查手段;输尿管裁剪或折叠加输尿管膀胱吻合术是治疗巨输尿管症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20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膀胱白斑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患者20例,均经尿道超越白斑边缘0.5cm处开始电切,深达粘膜下层或浅肌层。结果:本组20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白斑,术后拔除尿管后尿路刺激征消失,随访3个月-5年未见复发及恶变者。结论:经尿道电切治疗膀胱白斑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配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附1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例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例14侧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其中佐侧8例,右侧2例,双侧2例。9例行输尿管裁剪成形和再植术;1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2例保守治疗,定期复查随访。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引起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原因少数是单一的,多数常常与几种因素有关。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