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从2004年9月起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2g/kg/总量治疗13例川崎病(KD),并以2002年后用IVIG400mg/kg/d,连用5天治疗的6例KD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成A组和B组,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5天,静脉注射;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输注。两组均在病程10天内开始治疗,并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3~5mg/(kg·日),直至血沉(ESR)正常或冠状动脉病变消失。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等急性症状恢复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发热等急性症状恢复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面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疗效.方法对13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IVIG治疗剂量不同分为3组.Ⅰ组0.4g/kg连用5天;Ⅱ组单剂量1.0g/kg;Ⅲ组单剂量2.0g/kg.输液速度为8~1.4ml/min,8~12小时输完.观察3组患儿CAL发生率.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患儿CAL发生率降低(P<0.01),且Ⅲ组患儿CAL,发生率较Ⅱ组减少(P<0.05).结论MG剂量不同,CAL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是KD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常规运用阿斯匹林 (ASP)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 ,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2 7例川崎病患儿为 1995年 1月~ 1999年 10月我院住院患儿。男 75例 ,女 5 2例。入院年龄 13个月~ 10岁 10个月 ,<4岁占 84%。入院时间多在春季。临床诊断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 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1] 。经临床治疗痊愈出院 ,无 1例死亡。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 ,参考Nakano等进行…  相似文献   

5.
经回顾性分析2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得出:用丙种球蛋白(IVIG+ASP)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8.3%,用阿斯匹林(ASP)组为50%。冠状动脉损害前者呈轻度扩张,后者表现为多发性扩张和巨大动脉瘤,提示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预防CAD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本文收集川崎病患儿共40例,其中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与阿司匹林(ASP)联合治疗25例,单独使用ASP治疗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自治疗川崎病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对5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静丙组(给予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及常规组(单独用阿斯匹林)。对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及发热天数及热峰值进行比较。结果 静丙组比常规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降低,发热天数缩短及热峰值下降。结论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瘤发生及冠状动脉扩张发生,并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以前采用阿斯匹林(ASP)和对症治疗。近年来国外报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迅速控制急性期病状。本文采用IVIG治疗6例,同时设对照组(6例)。结果:IVIG组临床症状消失快,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一次大剂量IVIG输注治疗KD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剂量两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结果总热程明显缩短,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少,与采用小剂两种球蛋治疗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结果总热程明显缩短,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少,与采用小剂丙种球蛋治疗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单剂1g/kg优于400mg/(kg·d)和单剂2g/kg。结论单次应用1g/kg IVIG治疗K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儿78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予以治疗。经治疗后,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及冠脉病变发生情况等,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值具有满意的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良好,且冠脉病变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是一种由感染病原触发、免疫因素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是近年倡导的方案,旨在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我院1993~1998年5年时间共收治39例,分别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和非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我们回顾性总结这组资料,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39例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1]1.1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6例中男16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6:1;年龄4个月~6.5岁,平均2.45岁。入院时发热1~15天不等,平均5.3…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疗效显著,同时对预防冠状动脉损害(CAD),亦有显著效果。我院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进行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以探讨最佳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钱胜  刘波 《吉林医学》2015,(1):47-48
目的:通过试验对比探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患有小儿川崎病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儿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良好,明显好于单纯常规治疗,建议临床广泛应用此法治疗小儿川崎病。  相似文献   

17.
胡珊  王永清 《当代医学》2014,(10):150-152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方案对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疗效及优选方案。方法将94例KD患儿[均为KD未合并CALs高危因素患儿,小林评分(Kobayashi)〈7分]按IVIG治疗方案分为A组(1g/kg单次使用,n=36)及B组(1g/kg连用2 d,n=58),对两种方案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观察患儿住院时间、热退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手足肿胀及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计数(H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恢复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CALs)随访分析;并对2组组内、组间及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16.06±4.40)d vs (15.02±3.63)d、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2.11±1.21)d vs (2.41±1.49)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5.69±2.38)d vs (5.69±2.49)d,皮疹消退时间(3.25±2.67)d vs (3.22±2.38)d,手足肿胀时间(3.25±3.64)d vs (4.69±3.80)d,淋巴结消退时间(6.83±5.73)d vs (6.52±5.2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WBC [A组:(15.32±6.11)×10^9/L vs (8.54±3.38)×10^9/L;B组(:15.57±7.39)×10^9/L vs (9.56±4.27)×10^9/L]、CRP [A组(:21.46±14.05) vs (7.96±5.15);B组(:22.93±18.52) vs (5.65±4.76)]、ESR [A组:(57.69±28.03) vs (32.25±23.16);B组:(62.67±30.42) vs (43.24±26.20)]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LT计数(A组:(328.36±163.40)×10^9/L vs (400.28±157.20)×10^9/L;B组:(370.33±144.83)×10^9/L vs (474.81±181.37)×10^9/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组:(114.34±12.69) vs (114.68±9.87);B组:(108.44±16.86) vs (113.05±19.19)]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ALs发生率为16.67%(6/36),B组CALs发生率为18.97%(11/58),在10周内随访结果均恢复正常,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仅A组1例为IVIG耐药病例。结论对KD未合并CALs高危因素患儿而言,IVIG 1g/kg单次使用在急性期症状消退、炎性指标恢复及预防CALs方面与1g/kg连用2 d比较具有同样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推荐为治疗KD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报告贾邦岚幸娟马大卫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川崎病(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病的本质是全身血管急性炎症性疾病,累及多器官,其中冠状动脉损伤为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提倡应用大剂量静脉...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萍  周华  孙境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25(4):360-361,365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S)患者,为进一步确定其疗效。用IVIG治疗KS38例,对照组26例用阿期匹林(ASP)治疗,IVIC组采用IVIG400mg/kg.d连用4~6d,或1g/kg.d用1d,同时给予阿司匹要,直到血小板计数和血沉降至正常,对照组除了未用IVIG外,其余治疗相同,资料显示IVIG组的发热消退时间,粘膜充血消退时间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IVIG在控制炎症方面优于ASP。IVIG组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为7.9%。而对照组CAD发生率为23.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证实IVIG能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反应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本病最严重的病变为冠状动脉炎伴有动脉瘤及血栓阻塞而引起卒死.我们从1998年起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