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T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5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7~54月,本组病例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由颈前路实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路实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要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6个月时观察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及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持颈椎曲度,减轻疼痛症状,效果优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1990年收治并随访脊髓型颈椎病155例,其中行椎板切除减压术26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8例,用切骨刀、刮匙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57例,用气动磨钻行前路扩大开窗减压植骨术54例。术式选择:①2个节段以内的颈椎间盘脱出行前路手术;②3个节段以上突出物不超过1/3椎管矢状径者行后路手术;③突出小于1/3矢状径且合并椎管狭窄者行后路手术;④突出超过1/3矢状径合并椎管狭窄者,应行2次手术,并依颈髓受压情况选择先行前路或后路手术。⑤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者适于后路手术。用气动磨钻的扩大开窗减压优于用切骨刀、刮匙的椎间盘切除。“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疗效优于椎板减压术。  相似文献   

5.
肖飞 《当代医学》2022,28(8):118-120
目的 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经颈前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多节段的颈椎病临床常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我院1997年1月-2004年8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黑川1980年设计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8例。对二种术式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后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所有病例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管开门涉及颈椎节段为C3~C7,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03±1.53,术后12个月时JOA平均评分12.72±1.31,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将对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8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后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前路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并且恢复程度远优于对照组;术前,两组患者硬脊膜囊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硬脊膜囊矢状径及腹胀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实施前后路手术治疗,两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是,后路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效果更加显著,临床治疗效果亦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宋晓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43-43,4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比较。方法56例脊髓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改善率、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线。结果治疗组的术后改善率随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其中极重型的颈椎病12例,术后改善率最高,达91.2%。治疗组术后椎管矢状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术前JOA评分(9.25±1.04)分,JOA术后评分平均(13.03±0.76)分;对照组术前JOA评分(9.24±1.36)分,JOA术后评分平均(13.93±0.6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JOA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患者恢复快,适用范围广,副损伤小,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不同节段分别二期行颈前路突出髓核摘除减压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年,优良率85.7%.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对有脊髓型脊椎病的病人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脊髓受压影像学模式评价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影像学模式分为三组:A组1~2节段的脊髓前部明显受压;B组1~2节段的脊髓前后部同时受压;C组3个节段的脊髓前部受压。比较各组术前、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及术后Nurick脊髓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5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9个月。各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术后NDI总优良率91.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移植物移位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2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ACCF)4例;单椎体次全切结合相邻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Hybrid)4例。后路组16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 )8例;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LIFF)8例。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前后入路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侧位X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平均18(7~26)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颈部 VAS评分、上肢 VAS评分、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 <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位置正确,植骨均在3~6全月内融合。前路及后路两组颈椎曲度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体化设计合适的手术方式,前后路术式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前路较后路在降低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后纵韧带(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方法 应用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68例,后纵韧带切除组27例,保留组41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并比较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及硬模囊压迹的变化.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62±24)%,P<0.01].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 mm ,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2.32±1.23) mm,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对退变的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临床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疾患术后轴性症状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CSM)1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随机分为2组,A组共18例接受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共17例接受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的比例为22.2%,B组为5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87±2.3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5.51±2.1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7.58±3.65)%,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5.51±2.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的稳定性、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文涛  沈宁江  林明侠 《海南医学》2014,(11):1594-159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选择策略。方法对2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采用JOA评分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10-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00-35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400-1 200ml,平均600ml,JOA评分术后改善优13例;良4例;中1例;差3例。结论Ⅰ期前后联合路手术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手术适应证,只有影像学上具有钳夹样表现和(或)严重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可考虑行I期前后联合入路,对于其他情况的脊髓型颈椎病需慎重选择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35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4~72岁,平均565岁。发病节段:C3-C7 2例,C3-T1 4例,C3-C7 29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先采用颈椎后方入路手术。依据JOA评分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出院时JOA评分术前提高2~5分,优950.良8例,可14例,差4例,优良率为48.57%。术后全部得到随访6月至2年,JOA评分提高3~8分,优11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1.43%。结论后路手术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临床效果,评价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例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耐受能力,接受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或分次手术或单次手术,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8例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JOA评分:术前7.9±2.1,术后15.3±2.1;10例分期行颈椎后路、前路手术,JOA评分:术前8.2±2.3,第2次手术术后最近1次随访评分:15.5±1.6;8例行单纯颈椎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患者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JOA评分:术前7.8±2.0,术后15.0±1.3.3种不同方式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原因引起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患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忠者彻底解除颈髓受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但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研究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术中后纵韧带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去除组(52例)和保留组(48例)。应用20分评分法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并选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系统分析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选用X线片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去除组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分别为(7.4±0.3)、(1.9±0.4)、(2.0±0.6)、(2.1±0.7)分,保留组为(7.8±0.5)、(2.8±1.1)、(3.2±1.4)、(4.1±1.8)分。去除组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10.2±1.4)、(12.5±1.3)、(14.3±0.9)、(14.9±1.1)分,保留组为(10.5±1.3)、(10.9±0.6)、(11.2±1.1)、(12.5±0.8)分。两组患者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除组患者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均优于保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去除组患者X线检测显示植骨融合优28例,良14例,优良率为80.7%;保留组患者植骨融合优27例,良11例,优良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组有1例伴咽部不适、1例多痰及1例吞咽疼痛,无饮水咳呛;保留组有2例伴多痰、1例吞咽疼痛、1例吞咽困难及1例饮水咳呛。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如患者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操作,患者交感神经症状可显著改善,早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