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塞的预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0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结合血清酶测定进行观察分析,入院后前3天,每天记录1~3次12导联常规心电图并加记V7~V9、V3R~V7R导联,以后每天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加以描记).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Ⅱ>1者占20例,其中14例(70%)合并右室梗塞,而STⅢ/Ⅱ≤1者30例中仅1例(3.3%)合并右室梗塞,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85.3%和86%.本观察还发现当STⅢ/Ⅱ>1时,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有预诊价值.  相似文献   

2.
ST段变化是心电图(ECG)检测心肌缺血(MI)主要的临床表现,受基线漂移、体位变化、电极等因素影响,给ST段的有效检测带来困难。目前ST段常用的检测方法有:R+x和J+x,但它们受T波形态变异影响很大,且J点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一种方便准确的T波起点检测方法,该方法不需定位T波峰点,且受基线漂移、T波变异等的影响很小。然后联合R波峰点和T波起点提出了一种ST段夹逼检测方法,经公共数据库Long-Term ST database(LTST)验证,该方法有很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且准确率能够达到92%以上。  相似文献   

3.
ST段改变是临床心电图中最常见的异常现象之一,自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Einthoven将其应用于临床至今,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已走过100多年光辉历程。心电图在我国已极为普及,从事心电图的专业技术已逾十几万人。由于ST段的改变是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指标,因而难免有部分医生滥用、误用的情况。在不少医生的观念中,只要心电图出现了ST段改变的改变,就动辄给患者扣上“冠心病”的帽子,使不少并非冠心病的患者无辜地长期服用抗心肌缺血药物,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生理痛苦和经济损失。因此曾有专家警告“冠心病”一半是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ST段、QTc间期对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高度怀疑CHD心肌缺血患者250例,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分析ST段、QTc间期的诊断效能,同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上述参数的预测价值.结果:25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显示182例存在心肌缺血,68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伴发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心血管科室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以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常规心电图检查完成后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12导动态心电记录仪对病人进行24h心电变化连续监测。将所有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记录在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阳性率为66.67%,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3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心电图中,房性心律失常(二、三联律及成对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12导联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早发及二、三联律)、房性心律失常(早发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伴发心律失常的诊断中检出率更高,临床使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是心肌缺血检测的一种方便、经济、无创的工具,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ST-T段变化.鉴于心脏是一个混沌系统,本文从非线性角度出发,对心电图特征参数序列进行分形维数和最大Lyapunov指数分析,其中特征参数序列包括:心电图RR间期,瞬时心率HR(heart rate),ST段的平均幅值STmean,ST段最小幅值STmin,STmean与HR的比值STr,T波峰末间期TpTe,R波峰值Ramp,T波峰值Tamp.利用公共数据库Long-term ST database(LTST)中心肌缺血和非心肌缺血心电数据,通过统计t检验分析,除最大分形维数分析中的TpTe与最大Lyapunov指数分析中的Ramp和Tamp特征参数外,其余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基于心电图的非线性分析为心肌缺血检测与诊断提供另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胸双极立体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胸双极立体心电图采用正交系基础上的13导联球体构型导联系统,是仅次于正交系的最简单的全方位空间框架结构,操作简便。胸双极立体心电图旨在弥补常规心电图的空间缺陷,能有效的探察右室、后壁、高侧壁、下侧壁和小范围的心肌缺血。分别用常规心电图仪和自行研制的胸双极立体心电图分析系统描记常规心电图(ECG)和立体心电图(BC-SECG)对32例心肌缺血患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立体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定位诊断更详细。  相似文献   

8.
ST段水平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在欧美等国家是最主要的早死原因。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人们迫切希望对该病作出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造影术由于检查费用昂贵、技术条件及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用心电图来诊断冠心病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常规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判定心肌缺血已得到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分析了176例冠心病动态心电图特征. 结果在冠心病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2.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2.6倍,缺血性ST段下移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上午6~10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总次数38.2%.夜间缺血持续时间与ST段下移的程度均比白天为重. 结论提示在冠心病诊断中,DCG是日常生活中发现冠心病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方法,要彻底改善冠心病的预后,应重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的治疗,并结合缺血的昼夜分布规律调整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了176例冠心病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 在冠心病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2.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2.6倍,缺血性ST段下移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上午6-10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总次数38.2%。夜间缺血持续时间与ST段下移的程度均比白天为重。结论 提示在冠心病诊断中,DCG是日常生活中发现冠心病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方法,要彻底改善冠心病的预后,应重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的治疗,并结合缺血的昼夜分布规律调整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ST段测量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电图ST段是临床心电图测量中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一种ST段分析的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通过训练BP神经网络学习已知的10类心电图ST段形态,使其能够对ST段进行分类识别,根据分类结果,更准确地确定ST段的起始位置和测量点,从而提高ST段指标测量的准确性.预处理时将ECG片段"标准化",使ST段测量和形态识别基本不受心率和波幅的影响,可以适应运动心电数据的分析.在心电报告中,根据ST段分类结果,增加了ST段形态分类结果,有助于医生分析ST段变化的原因.本文还对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训练方法及优缺点作了详细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ECG)作为检测心肌缺血的一种方便、经济、无创的工具,其临床表现主要为ST-T段改变。由于心肌缺血很多情况下是瞬时发生,并且是无症状的,此时医务人员往往无法预料而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若能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在心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融合目前比较公认的定量判断指标,主要包括:ST段偏移量、T波峰点幅值、ST/HR值,且在医务人员的协助指导下,应用模糊推理对心肌缺血进行了判别,经MIT-BIH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LTST)中心电数据的验证,其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75%和78%,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85%和87%。该方法更接近人的思维和认识,易于临床检测和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ST段改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右室梗塞的预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50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结合血清酶测定进行观察分析,入院后前3天,每天记录1~3次12导联常规心电图并加记V7~V9、V3R~V7R导联,以后每天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加以描记)。结果 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Ⅱ〉1者占20例,其中14例(70%)合并右室梗塞,而Ⅲ/Ⅱ≤1者30例中仅1例(3.3%)合并右室梗塞,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85.3%和86%。本观察还发现当STⅢ/Ⅱ〉1时,STⅢ抬高幅度赵大,其右室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结论 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有预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138例老年患者进行检测,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变化.结果 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检出率高,且对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更为突出.结论 老年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增高,动态心电图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举香 《医学信息》2020,(2):174-175
目的 探讨静息12导联心电图碎裂QRS波群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4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碎裂QRS波群阴性组(n=34)和碎裂QRS波群阳性组(n=70),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碎裂QRS波群阳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壁瘤占比高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占比低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P<0.05);碎裂QRS波群阳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低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肌钙蛋白Ⅰ水平高于碎裂QRS波群阴性组(P<0.05)。结论 静息12导联心电图碎裂QRS波群能够有效判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室检查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之间。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电生理心脏模型大多是静态的,而非动态模型.这样在用准静电场理论求解体表电位时,整个心动周期中等效心电偶极子(源点)与体表(场点)之间的距离假设为恒定不变,从而会引入较大的系统误差.因此,为了更准确仿真心电图,有必要采用动态或跳动的心脏模型.基于原来静态心脏模型,构造了一个动态心脏模型,并对体表12导联心电图进行仿真比较研究.在动态心脏模型中考虑了心肌电兴奋引起的心脏机械力学收缩,通过计算心动周期中心室壁的位移,从而将心脏与体表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化考虑进体表电位计算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正常心电图,基于动态心脏模型的仿真结果比基于静态心脏模型的仿真结果更符合临床记录心电图,特别是V1-V6胸导联的ST段和T波.对于前壁轻微缺血情况,在动态心脏模型的仿真心电图中能明显看出ST段和T波的变化,而在静态心脏模型的仿真心电图中与正常心电图相比看不出什么变化.本研究的仿真研究证实了动态心脏模型的确能更准确地仿真体表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Brugada波2例     
例1患者,男,7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常规心电图检查(图1)示:QRS波群宽顿,V1导联呈rSR'型,其ST段呈明显下斜型抬高可达0.4 mv,V2导联ST段呈下斜型抬高>0.1 mV,TV 1~4呈近乎对称性倒置,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病及家族性晕厥、猝死等病史.心脏多普勒检查无明显异常.心电图诊断为:1.窦性心律;2.Brugada波;3.ST-T异常.  相似文献   

20.
制备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操作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制备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各操作即气管切开接呼吸机通气、开胸、开心包、穿线等4个步骤对心电图的影响。结果:麻醉后大鼠心率渐减慢,各步骤使T波相对R波有增高趋势;通气后P-R段下移;开胸使P-R段恢复到实验前水平;开心包影响较小,但仍使心率减慢及T/R增加趋势;穿线后个别出现室早和室速,部分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说明制备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时各种操作均对心电图有影响,在制备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或利用该模型进行研究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