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传蓉  杨文  唐厚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49-149,16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主要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MRI对AD的诊断率为100%,综合治疗后成活13例,死亡3例。结论主动脉夹层基础疾病是高血压,以急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董茜  李东旺 《海南医学》2008,19(3):12-13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的主要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83.3%)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超声、螺旋CT、MRI诊断AD的敏感性分别为90%、93.8%和100%;综合治疗后存活24例(66.7%),死亡12例(33.3%)。结论主动脉夹层基础疾病主要是高血压,以急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超声、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死亡率高,对高危病例积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可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深对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分析16例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及诱因、临床表现、确诊手段、治疗与预后。结果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占82%,血压控制均未达标;主要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撕裂样剧烈疼痛;MRI、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高(100%)。结论以突发剧痛就诊,尤其有高血压者,必须考虑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可行MRI或增强CT检查确诊;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是稳定控制血压并达到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误治,改善顸后。方法对49例AD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高血压占73.5%,马方综合症占10.2%;临床表现胸、背、腰、腹撕裂样剧痛占87.8%,四肢血压不对称占20.40k;UCG、CT、MRI、主动脉造影确诊率分别为59.5%、92.3%、100.0%、100.0%;内科治疗43例,死亡8例,外科治疗4例,死亡1例,介入治疗6例,无1例死亡。结论高血压及遗传性疾病马方综合征仍是AD的主要危险因素,A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以疼痛及血压变化为主要临床表现,及时给予CT、MRI、主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以内科治疗为基础,A型AD手术治疗,B型AD介入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了2002~2010年83例AD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MRI)及主动脉照影检查。83例在给予镇静、止痛、降压、控制心率等治疗的基础上,19例行手术治疗,32例行介入治疗。结果 83例确诊病例,24例放弃治疗,死亡8例,19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弓置换及象鼻手术,32例行覆膜支架封堵术。结论 1)临床症状、体征能初步诊断AD。2)超声心动图对AD诊断可靠,CT、MRI和主动脉造影对AD有确诊作用。3)镇静、止痛,降压是早期治疗AD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地区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10月42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伴有高血压病(57.1%),其次为伴有冠心病(19.0%)、伴有糖尿病(9.5%)、无任何疾患(14.3%);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背部疼痛或腹痛可为首发症状,常有其他伴随症状,高血压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心脏彩色B超检出36例,检出率86.1%,35例行CT检查、27例行MRI检查、6例行主动脉造影,检出率均100%;36例给予内科治疗,6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治愈6例(14.3%),自愈1例(2.4%),好转出院18例(42.9%),死亡17例(40.5%).结论: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疾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B超、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病病死率高,以有效的内科治疗为基础,及时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分析与总结我院主动脉夹层33例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为5.6:1,平均年龄60岁;高血压病占81.8%;突发剧烈疼痛26例(78.8%),前胸部疼痛22例。22/26例超声诊断为AD,20例MRI诊断为AD,11例CT诊断为AD。13例患者心电图有异常表现,ST-T改变10例,12例左室肥大或高电压。高血压患者首选静脉滴注或微泵静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将收缩压控制于100~120mmHg,心率60~70次/分。27例患者血压控制后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情趋于稳定,2例行急诊主动脉置换术,6例1周~1个月内因破裂死亡。结论AD的临床表现复杂,误漏诊率高,UCG/MRI/CT检查对提高其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急性期以内科治疗为主,主动脉置换手术是治疗AD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及其对诊断和治疗的应用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8例AD患者分别进行胸片、MRI、CTA及DSA检查和分析误诊情况,并根据检查和确诊结果进行临床治疗.结果 32例病愈出院,8例患者于住院四周病情稳定后去上级医院行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成功,8例住院期间死亡,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1年内有3例因血压控制不佳,再次发生夹层,死亡1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是治疗关键,MRI、CTA及DSA有助于确诊,在有效内科治疗基础上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患病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中有27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占52.9%;6例行胸外科手术,5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3例转外地医院手术治疗后存活;死亡15例,占29.4%。结论突发性胸痛是主动脉夹层发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高血压病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主要病因,反复超声检查及CT、MRI是快速诊断的主要方法,内科保守治疗的远期存活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6例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早期识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6例确诊AD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结果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复杂,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超声心动图、CT及MRI三种检查技术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初步诊断AD;心电图、X线胸片对AD不能明确诊断,仅可做筛选;超声心动图对AD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首选;CT、MRI、主动脉造影对AD起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11.
5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与影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  魏婕 《华中医学杂志》2002,26(5):236-237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预后。方法:选择急诊科入院的50例AD病例,对临床表现、确诊方法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AD的主要原因主高血压(58.0%),磁共振成像(MPI)的确诊率最高(93.8%),超声心动图(UCG)的确诊率(86.5%)与CT的确诊率(84.6%)相近。结论:AD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对怀疑为AD的患者给予UCG、CT、MRI等检查,早日确诊。对AD患者应加强随访,用UCG随访AD患者,有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AD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5-2004年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发病年限分为2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时间及预后。结果AD病变范围大。以多部位的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26例,发病时血压升高23例,主动脉瓣区新出现的舒张期杂音7例,腹部血管杂音5例,29例经CT或磁共振确诊。第2组的24、72小时确诊率分别为38%、50%,与第1组的7%、1 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确诊应依靠CT或磁共振,碰共振优于CT。镇静、止痛、控制血压、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是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3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治,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诊误诊21例,CT确诊率95.8%。伴高血压者29例,内科治疗33例,治愈27例,死亡5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与高血压明显相关,误诊率高,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表现,最后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小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砺  董琳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41-2743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1999年5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最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头部CT 48h内阳性率为35.6%,头部MRI阳性率为100%。内科保守治疗的治愈率为40.0%,病死率为11.1%,脑疝为主要死因。结论:患者持续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要注意小脑梗死的可能,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头部CT,一般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注意防治脑疝。  相似文献   

15.
35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内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文楠  唐渝平 《重庆医学》2007,36(11):1081-1081,108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内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6年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可为首发症状,高血压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螺旋CT和MRI诊断符合率达100%,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镇静止痛降压治疗是内科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目标血压降至100~110/60~70mm Hg,能明显提高AD的生存率.结论 快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AD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光霞  唐兵  吴佳妮  靳琳 《西部医学》2012,24(9):1742-174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及内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急诊或收入院后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多为胸痛;高血压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CT和MRI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镇静、镇痛、降压是内科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本组27例患者中,显效和有效共17例(62.96%),无效10例(37.04%)。结论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及治疗,可有效降低AD患者的早期死亡率,是提高AD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轻型脑干梗塞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 3 0例轻型脑干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中脑和延髓梗塞均具备交叉性瘫痪 ,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CT阳性率为 2 5 % ,MRI阳性率为 10 0 %。结论 眩晕、交叉性瘫痪和球麻痹为轻型脑干梗塞的常见症状 ,头颅MRI检查优于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8.
王崇忠  胥亚福 《西部医学》2012,24(6):1132-1133,1136
目的总结婴幼儿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7例婴幼儿肺结核的结核接触史、临床表现、卡介苗接种情况、PPD试验结果、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患儿有结核接触史者22例(59.4%),高原常住儿童37例(100%),卡介苗接种者3例(8.1%);发热34例(91.9%),有呼吸道症状者31例(83.8%),有神经系统症状者7例(18.9%),CRP升高者23例(62.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28例(75.7%),胸部CT检查异常者37例(100%),头部CT异常者5例(13.5%),头部MRI异常者6例(16.2%),PPD(+)者25例(67.5%)。最后诊断为原发性肺结核4例(10.8%),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1例(29.7%),继发性肺结核22例(59.5%),并发结核性胸膜炎者5例(13.5%),并发结核性脑膜炎者9例(24.3%)。结论婴幼儿结核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作出早期诊断;同时应加强高原常住儿童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提高高原常住儿童的卡介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 (AD)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 5家医院 1995~ 2 0 0 1年收治的5 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长期高血压是AD的主要原因 ,4 5岁以下发病占 18% ;76 %患者表现有剧烈的胸前疼痛 ,亦有隐痛、无痛和剧痛后缓解 ;双上肢和上下肢血压异常差异占 12 % ;主动脉瓣舒张期杂音占 8% ;以并发症急性主动脉分支急性闭塞造成器官缺血坏死或压迫症状为首发症状出现的有急性心肌梗塞 (AMI)、单瘫、截瘫、急性左心衰等 ,亦有少见的气胸和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 ;影像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 (CT)、磁共振显像 (MRI)、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有很高的敏感性 ,AD的分型、定位MRI较TTE优 ,而TTE在确定有无主动脉瓣损害、心包积液及观察内膜片活动等方面占优。【结论】AD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 ,临床医师必须对AD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有清楚认识 ,及时选择或联合应用CT、MRI、TTE等辅助检查是AD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asal and 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行手术病理确诊的SNIP患者100例,术前均有CT及MRI检查,比较CT、MRI、CT结合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CT、MRI的影像诊断特点。结果 100例SNIP中起源于上颌窦27例,筛窦22例,额窦16例,鼻甲15例,窦口鼻道复合体8例,蝶窦7例,不能确认起源5例;CT与MRI诊断的分期符合率为98.0%,明显高于单独CT或MRI的诊断符合率94.0%、96.0%;CT表现:单侧鼻腔鼻窦软组织病变,骨炎症出现率为63.0%(63/100),与起源部位一致率64.6%(42/65),9例出现眶纸板或前颅底骨质破坏,与恶变有关,MRI表现:97例出现脑回征,86例准确预测起源部位(准确率86.0%)。结论 CT联合MRI检查可全面显示SNIP的范围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界线,有助于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起源的准确评估,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