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脑穿通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天性脑穿通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曹作为史克珊石小峰陈晓东李瀛陈焕雄林鹏脑穿通畸形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虽其为良性病变,却有潜在的危害性。此症至今尚无规范的外科治疗方法。作者自1981年以来,应用显微手术技术,采用囊壁大部切除及脉络丛电灼术治疗了...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畸形(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例脑静脉畸形(静脉血管瘤),表现为癫痫,出血,肢体活动障碍和颜面部血管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征为脑深部髓静脉扩张,呈伞状汇聚于一条粗大静脉,向表浅或深部引流。经颅多普勒超声发现2例有动脉低灌流。1例(出血者)予以病灶切除,余保守治疗。我们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发生学、临床意义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过去十年中,脑动脉畸形(AVM)治疗已取得重要进展。1967年 Yasargil 首先报告将显微血管技术用于治疗脑 AVM。此后,许多深在的要害部位的显微手术研究不断发展,已有很多成功的报告。与此同时,血管内外科技术,放射治疗技术等已成为治疗脑 AVM 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以本组脑AVM 120例,出血就诊85例为基础探讨脑AVM出血相关因素。方法随临床机遇脑AVM 120例。男82例,女38例,年龄8~62岁。病程5h~14年。以SAH及脑出血就诊85例(71.0%),二次及三次出血21例,占出血病例24.7%。DSA 115例,110例显见AVM(95.7%),隐匿性出血5例(4.4%)。据DSA、MRA检查,以综合分级,结合文献探讨脑AVM出血的相关或危险因素。结果Ⅰ、Ⅱ级(中、小型AVM)99例,出血79例,占出血组92.2%,Ⅲ、Ⅳ级(大型、超大型AVM)21例,出血6例,占7.1%。Ⅰ、Ⅱ级中、小型引流静脉数目少,引流简单,出血率最高。而Ⅲ、Ⅳ级大型、超大型引流静脉数目多,引流复杂,出血率低。结论脑AVM出血基础是病变血管的构筑及其形成的特殊血液动力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出血非为单一因素所决定。涉及出血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越多,出血率越高。脑AVM破裂出血与年龄、性别、AVM部位、供应动脉数目等并无明显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与AVM大小、AVM构筑、引流静脉数目、大小流向、管壁损伤、缺陷程度、血流动力变化密切相关。动脉与静脉比较,引流静脉是AVM破裂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多胎发生的畸形往往比单胎多,神经系统的畸形约占全部身体畸形的一半以上。脑部的畸形并不少见,但是先天性脑裂畸形发病情况据手边国内文献末见有报道,我院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病变广泛、位置深在或重要功能区的脑动静脉畸形(AVM),手术切除难度较大者,应用人工栓塞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这类AVM单纯经股动脉导管栓塞仅能使畸形血管的20_0~0被栓塞,开颅直视下栓塞可以提高畸形血管的栓塞率。我院自1985年12月至1991年2月应用TH胶(氰丙烯酸混合脂)行开颅直视下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大型AVM7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合并动脉瘤的诊断、分类、治疗和效果。方法对18例确诊脑AVM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依据Redekop分类法:AVM团内型12例、血流相关型5例、与AVM无关型1例。全部病例均选择先栓塞或夹闭动脉瘤再治疗畸形血管团。术后10例复查DSA,8例示动脉瘤和畸形血管不再显影,2例示动脉瘤不显影但畸形血管残留少许。结论诊断脑AVM合并动脉瘤的金标准是DSA,治疗原则是先夹闭或栓塞动脉瘤,再栓塞、切除或γ-刀治疗AVM。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37例,栓塞剂为NBCA或(和)ONYX,栓塞后11例行γ-刀治疗。结果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6例,消失90%以上11例,70%~90%17例,70%以下3例。栓塞后2例发生灌注压突破出现脑肿胀,另2例发生脑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的方法是安全的,可治愈部分脑 AVM;对于大型、重要功能区的脑AVM,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或放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脑动静脉畸形和细胞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BAVM)是胎儿期脑血管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动静脉畸形是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动静脉瘘)样血管组成,动脉直接与静脉交通,其间无毛细血管.局部血管呈丛状或血管聚成球形,有一个或多个供血动脉及一个或多个引流静脉,血管的管径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10.
正脑动静脉畸形可引起颅内出血,30%~65%的脑动静脉畸形首发症状是出血,高发年龄15~20岁,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出血。本文报道1例脑胶质瘤卒中误诊为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1病例资料男性,20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伴失语1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自动睁眼,运动  相似文献   

11.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脑内出血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脑血管造影条件不完善情况下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科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22例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病人与同期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从年龄、血肿部位及形态、出血后血压变化及应用甘露醇是否有效几方面作一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我们发现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病人平均年龄低,出血部位多在皮层下,形态不规则,呈弧形凹入或尖角形,出血后血压正常或一过性收缩压增高,用甘露醇后可下降。结论 在基层医院,无脑血管造影条件下,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术前可根据病人年龄、出血部位、血肿形态、以及出血后血压升高用甘露醇是否有效做出初步判断,术中多数可确诊。治疗上需根据病人意识情况和血肿量多少选择是否保守治疗或手术。手术治疗是可靠的方法,但由于手术前无脑血管造影,术后致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脑动静脉畸形(AVM)动物模型。方法:以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颅底微血管网(retemirabile)为畸形团,经颈动静脉吻合等建立脑AVM动物模型;用NBCA胶和Embosphere颗粒分别栓塞;模型建立和栓塞前后行血管造影。结果:成功构建了具有供血动脉、畸形团和引流静脉的AVM模型;造影动脉期显示血液经畸形团向引流静脉分流;栓塞时,胶在畸形团(微血管网)里弥散、聚合良好,颗粒可使其显影逐渐变淡、直至消失。结论:本方法对建立脑AVM急性期动物模型更简单经济省时,并且可靠;该模型在血管结构,造影影像和栓塞行为上与人脑AVM相似,适用于有关的研究和介入医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14.
AVM切除之后的过度灌注以及随之发生的严重脑水肿和脑出血仍是脑AVM手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本文重点探讨AVM切除前后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有关的研究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笔二十年间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病例,探讨治疗经验。方法 1979年至1999年10月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379例,AVM病灶386个。按史氏分 级标准,1组15例,1~2级36例,2组76例,2~3级82全得129例,3~4级33例有4级8例。结果 367例(374个病灶)手 切除,全切除率99.2%。死亡率0.26%。术后疗效属优良占88.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经过脑血管造影证实的52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静脉引流特征与出血危险性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脑AVM的引流静脉数目与出血危险性呈负相关(P〈0.05),引流静脉数目减少,出血率越高,越多出血率越少;引流静脉无早现的AVM比早现的AVM出血率高(P〈0.01);;引流静脉无或轻度扩张的AVM的出血率明显高于有明显扩张的AVM(P〈0.05);深静脉引流的脑AVM出血率高,浅静脉引  相似文献   

17.
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动脉脉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应用Onyx液态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应用Onyx液态栓塞剂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及其综合治疗。方法 采用Onyx对19例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例因有高流量的脑动静脉畸形而先应用可脱性弹簧圈将血流减速再应用Onyx液态栓塞剂栓塞,平均注胶时间30min。结果 95%栓塞2例;70%以上8例;30%~70%9例。并发症术后出血2例,微导管留置体内1例。结论 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好的弥散性和注胶可控性强,结合放疗有助于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