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1998间进行结肠镜2037例,其中检出腺瘤样息肉86例,检出率为4.22%.息肉高频电切除41例,切除率为47.6%.86例腺瘤样息肉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17岁~81岁结果息肉分布:直肠15例,占17.4%,乙状结肠32例,占37.20%,为多发,与结肠癌好发部位相一致.86例腺瘤样息肉13例癌变,癌变率为15.11%.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与癌变有明显的关系.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2cm以上的癌变率为61.11%,而1cm~2cm仅占6.06%在形态上无蒂息肉癌变率比例高,占18.6%.表面不光滑呈桑椹式分叶状,癌变率明显增高,达35%,是光滑息肉的四倍.病理上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占35.7%,管状腺瘤癌变率仅占11.26%.腺瘤伴非典型增生与癌变成正相关,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占87.5%.另外,息肉电切后送检病理不容忽视,4例腺瘤样息肉电切后病理为癌变;2例炎性增生性息肉电切后为腺瘤样息肉,1例为直肠类癌.结论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及异型性增生是癌变的潜在因素,绒毛成分越多,异型性增生越重,体积越大,基底越宽,形态分叶其癌变危险性越高,应及早切除.同时注意电  相似文献   

2.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及治疗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为探讨已癌变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最佳治疗选择,回顾性总结了内镜诊断和治疗的314例腺瘤性息肉中37例癌变息肉的结果。37例中为管状腺瘤癌变者25例(占8.9%),绒毛状腺瘤癌变者11例(占36.3%),混合性腺瘤癌变1例。18例仅行内镜下电切,电切后又追加手术8例,手术切除11例。分期为原位癌12例,早期浸润癌13例,浸润癌12例。19例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者3例(15.7%),包括1例绒毛状腺瘤恶变的早期浸润癌和2例浸润癌。认为除原位癌外,对电切后病理证实的早期浸润癌或浸润性癌,只要无手术禁忌,应追加外科手术治疗为妥。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对于大肠息肉应及时处理,从而阻断息肉逐渐发展最终癌变这一过程.随着内镜下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内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已普遍用于绝大多数大肠息肉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发现单纯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后易发生出血或穿孔,相对来说体积较大且血供丰富的息肉更容易并发出血或穿孔.钛夹配合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出血或穿孔的发生.我们对258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除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和病理学特征。结果872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大肠息肉1062例(1457枚),检出率为12.17%,其中SA32例(60枚),检出率为0.37%,占息肉构成比为3.01%。SA直径〉1cm者占21.63%,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8.57%);SA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8.33%)略高于增生性息肉(5.71%),但都低于腺瘤性息肉(40.84%)。SA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接近于管状绒毛状腺瘤。结论SA内镜形态、病理学特点提示SA是兼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点的息肉,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结肠镜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51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特点、镜下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51例大肠息肉: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②肠镜表现位置以左半结肠居多,占79.2%,病检腺瘤性息肉占59.1%,其中癌变55例,癌变率为5.8%,内镜下完全切除33例(60%),不完全切除及可凝完全切除12例(3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最好方法,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减少大肠息肉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余娜  韦红  吴克利  蔡国豪 《山东医药》2009,49(46):78-7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21例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术后9—21个月内镜复查。结果21例中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者15例,二次切除3例,三次切除1例。2例活检为直肠黏膜癌、且切缘残留癌细胞而中转开腹手术。病理示直肠绒毛状腺瘤9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癌变3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乙状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降结肠管状腺瘤1例。横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轻中度非典型增生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大肠息肉方法141例中男96例,女45例,男女之比为2.13:1;年龄12岁~80岁,平均49.2岁.纤维结肠镜尽量逆行送达盲肠检查全大肠,发现息肉时予高频电凝圈套丝经内镜活检孔道送达息肉根部圈套电切,残蒂予凝焦,观察无出血后退镜,术后留现1h.结果141例肠镜检查前诊断慢性结肠炎最多,86例(60.99%),其次大肠息肉21例(14.89%).发现多发性息肉28例(19.85%).息肉总数171颗,位直肠最多,83颗(48.53%),其次乙状结肠,52颗(30.41%)活检病理组织学诊断为炎症性息肉最多,103颗(60.23%),其次腺瘤性息肉,50颗(29.24%).术后1a肠镜随访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141例大肠息肉肠镜检查前误诊为慢性结肠炎最多,86例,占60.99%,误诊率之高,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附4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息肉患者494例,癌变者101例,随着息肉的增大,其癌变率也增加。恶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57.4%),次为乙状结肠(19.8%)。管状腺瘤瘤体较小,恶变率较低,绒毛型腺瘤瘤体较大,恶变率较高,且呈重度不典型增生多见。单发息肉癌变率13.1%,2-5个息肉者癌变率24.4%,6个以上者癌变率38.0%,腺瘤病12例全部癌变。息肉癌变时间1至15年。癌变术后标本病理均见癌旁组织残存良性管状腺瘤或绒毛型腺瘤成份,从组织学上证明了息肉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15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0例进行1-6年(平均4.5年)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437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30.0%及23.4%,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0.2%及6.9%(P<0.01),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但升结肠的癌变率(37.5%)明显高于左半结肠(14.3%,P<0.05),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P<0.01);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7.6%,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P<0.01)。37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56.9%)显著高于管状腺瘤(3.4%,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其癌变率明显低于未摘除者(P<0.01)。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检出大肠息肉者应尽可能首选肠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背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用于环氧合酶(COX),研究发现长期服用NSAIDs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癌变率。目的: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射频消融(RFA)/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对FAP患者结直肠息肉消退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8例FAP患者行RFM高频电凝电切治疗2年后,以RFA/高频电凝电切联合口服塞来昔布400mg/d继续治疗2年。记录息肉数量和大小,并检测其病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RFA/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后平均息肉数无明显差异(480±210对450±235.P〉0.05).但直径〉1.0cm的息肉数显著减少(22±10对10±8,P〈0.05)。与RFA/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相比,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后平均息肉数(450±235对50±42,P〈0.01)和直径〉1.0cm的息肉数(10±8对4±1,P〈0.05)均显著减少;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管状腺瘤比例显著增加(P〈0.01),腺瘤异型增生程度显著下降(P〈0.01)。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FA/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可明显减少直径〉1.0cm的息肉数,但平均息肉数无明显减少;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能明显减少平均息肉数和直径〉1.0cm的息肉数,降低腺瘤异型增生程度,且几乎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疗效.[方法]48例胃肠大息肉患者,息肉直径2.1~3.0 cm 28例,3.1~4.0 cm 15例,>4.0 cm 5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腺瘤11例,绒毛管状腺瘤17例,增生性息肉5例,息肉恶变5例.息肉有蒂者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扁平者采取黏膜下注水后分片或分次切除.[结果]治疗成功率93.7%,8例术后即刻出血,1例术后24 h出血,均予止血治疗,无一例发生穿孔.随访48例,4例息肉恶变患者随访超过3年,无复发;3例绒毛状腺瘤局部复发,2例再行局部微波或氩气刀治疗,1例建议外科手术治疗;余41例随访超过6个月,9例于其他部位发现新生息肉.[结论]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本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内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内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选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内,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4.
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息肉的内镜治疗─附21例报告方道连,孔照如,蔡华,马祖胜1984年1月~1991年6月,我院内镜诊断胃肠道息肉306例,共435颗。经内镜圈套高频电凝电切息肉249颗,病理检查有16例伴有重度异型增生,5例有局部癌变。现将该2l例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癌变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4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癌变情况及治疗方法 .结果 47例患者中29例患者表现为黑便或便血,22例发生大便性状改变,腹痛16例,腹胀11例,9例患者伴发胃息肉,4例伴发十二指肠息肉,2例术后发生硬纤维瘤.病理结果以管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为主,少数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或幼年性息肉.16例患者发生癌变,发现年龄≥40岁及腺瘤直径2 cm者与40岁以下及腺瘤小于2 cm的患者癌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084,95%CI:1.016-1.157)及腺瘤大小(OR=10.264,95%CI:1.526-69.035)为影响FAP癌变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切除或内镜下治疗,4例癌变患者术后辅以化疗.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结直肠生长大量息肉为主要特征,可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病理表现以管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为主.发现年龄及腺瘤大小为影响FAP癌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和内镜下监测仍然是目前治疗FAP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内镜高频电、激光及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观察.方法选用我院自1985/1998间,在内镜高频电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息肉37例,43枚;切除结肠息肉87例,121枚;内镜下激光切除胃息肉15例,26枚;结肠息肉4例,5枚;内镜下微波切除胃息肉12例,14枚;结肠息肉14例,20枚.共169例,229枚.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息肉分布在上消化道息肉以鲁多发,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多发病理特点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结果高频电组:一次或分次切除息肉,成功率在98%.15d后复查,118/164枝形成溃疡,占71.95%.激光组:小的息肉一次可切除,大的息肉成功率为50%,15d后复查,18/31枚形成溃疡,占58.06%.微波组:一次切除率1cm以下达100%,2cm以上为50%.15d后复查,18/34枚形成溃疡,占52.94%.结论胃肠道息肉好发部位为胃及直肠、乙状结肠,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切除方法,对较大、有蒂息肉以高频电凝电切为恰当,较小、无蒂息肉选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2007年期间检出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息肉的检出率、内镜下息肉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息肉癌变率、息肉术后复发、新生等情况.结果 633例电子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38例,检出率为21.80%,以乙状结肠部位息肉数量最多,为52例,检出率8.21%,占息肉构成比37.68%(P<0.01).息肉直径在1~4 cm之间者90例,占息肉构成比65.22%(P<0.01);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69.18%)明显高于无蒂息肉(P<0.05).从息肉病理组织学上分析,腺瘤性息肉为96例,占息肉构成比69.57%,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P<0.01);96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占62.50%,明显多于管状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40%,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的16.67%(P<0.05).所有腺瘤性息肉经摘除术后(包括内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摘除)1年复查肠镜,发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8.33%和8.82%(P<0.05),而新生率接近,分别为65%和88.24%(P>0.05).结论 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内镜下息肉大小多数在1~4 cm,以有蒂息肉居多;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摘除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高于管状腺瘤,更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125例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施行肠镜下息肉高频电凝切除的1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5例患者,共281枚息肉均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过程中98枚采用圈套电凝电切,91枚采用电凝烧灼,92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本组并发症中有4例并发出血,1例并发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4.0%。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内镜下处理策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整理老年大肠息肉患者407例941枚的临床资料,分析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特点、内镜治疗及并发症情况,并与同期中青年人大肠息肉225例305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在老年及中青年组分别为27.8%及6.3%(P<0.05);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但老年人右半结肠息肉明显增多,横结肠、升结肠检出率分别为11.2%、10.8%,而中青年人分别为6.6%、6.9%(P<0.05);老年人中多发性息肉占72.7%,明显高于中青年人的43.9%(P<0.05);老年组息肉最大直径≥2 cm的息肉及分叶状息肉比例相对增多分别为(6.6%vs 3.6%及8.4%vs 4.9%,P<0.05);病理结果显示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分别为63.0%及46.2%(P<0.01);老年人及中青年组息肉伴癌变率分别为4.4%及2.0%(P<0.05)。老年组941枚息肉中,活检钳除662枚,高频电切223枚,因癌变或息肉较大需外科手术治疗56枚;内镜下均成功切除息肉,无治疗相关肠穿孔及死亡病例。老年组内镜治疗后,有7例并发出血,均为套圈电切术后出血,活检钳除者未见出血并发症。其中,早发性出血(EPPB)2例,迟发性出血(DPPB)5例,均内科及急诊肠镜处理后止血。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处理应根据大小、部位、形态、病理采用不同的策略,内镜下摘除老年人大肠息肉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消化内镜的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5月-2014年5月运用消化内镜检测出的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检查的868例内镜中,有90例检测出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共106个息肉,检出率为10.4%,其中47例为腺瘤性息肉,占52.2%。体积大小关系到腺瘤性息肉(大小不等)的恶变率,体积越小恶变率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并且多广基无蒂,腺瘤主要为绒毛状。1.0cm以下的炎性息肉(包含1.0cm)为最多,此类息肉不会发生癌变。结论腺瘤型是大肠息肉的主要类型。腺瘤和上皮瘤变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消化内镜检查有症状患者时,要把大肠检查全,行常规活检息肉,并实施内镜下切除术,这样才能使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的发生率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