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青春发育时相与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青春期发育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量表对632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心理攻击和体罚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男生外化问题行为,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女生外化问题行为;②青春发育时相在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并且这一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青春发育时相在母亲心理攻击与男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缓冲作用,在父亲和母亲体罚与男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加剧作用,而在父母严厉管教与女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父母严厉管教这一压力性事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受青少年青春发育调节,这一调节作用模式还因青少年性别和父母严厉管教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严厉管教、青少年自我表露与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青少年自我表露问卷对469名初中生进行测查,并收集其半年后的学业成绩。结果:(1)男生遭受的父亲严厉管教及母亲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高于女生;(2)女生对父母自我表露的程度及其学业成绩均显著高于男生;(3)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及体罚与青少年自我表露和青少年学业成绩均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自我表露与青少年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4)青少年自我表露在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及体罚与青少年半年后的学业成绩之间均起中介作用,并且中介作用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父母严厉管教可通过青少年自我表露间接影响青少年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成对数据分析的主客体互倚性模型,探讨学前儿童父亲和母亲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方法:采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测量610名学前儿童父母的严厉管教行为。结果:①学前儿童父亲童年期受体罚经历的普遍性显著高于母亲,但父亲和母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的普遍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对孩子实施体罚和心理攻击的普遍性和频繁性均显著高于父亲。②基于主客体互倚性模型,学前儿童父亲和母亲童年期受体罚经历显著正向预测自身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体罚(主体效应),同时也显著正向预测配偶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体罚(客体效应)。③基于主客体互倚性模型,学前儿童父亲和母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显著正向预测当前自身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学前儿童母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能显著正向预测父亲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而学前儿童父亲童年期受心理攻击经历不能显著预测母亲当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攻击。结论:学前儿童父母的体罚和心理攻击具有代际传递性,这种代际传递性不仅表现为明显的主体效应,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客体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严厉管教、儿童自我控制与其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学业成绩自我评定量表和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对424名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测查,并收集其期末考试成绩。结果:①男生遭受的父亲严厉管教及母亲心理攻击的频繁性显著高于女生;②女生客观学业成绩显著高于男生,但主观学业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③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严厉管教与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自我控制在母亲严厉管教与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严厉管教可通过儿童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但母亲严厉管教不能通过儿童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身体管教与儿童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及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和师生关系问卷对1040名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测查。结果:①男生遭受的父亲身体管教和母亲身体管教的频繁性均显著高于女生;②女生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显著低于男生;③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身体管教和母亲体罚与儿童师生关系之间均起中介作用,并且此中介作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父母身体管教可以通过儿童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儿童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学前儿童父母的教养压力与严厉管教的关系.方法:以683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以父母教养压力问卷简表(PSI/SF)和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CTSPC)作为研究工具分别测查学前儿童父母的教养压力和严厉管教.结果:①男孩母亲比女孩母亲报告更大的教养压力,但男孩父亲和女孩父亲报告的教养压力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父亲或母亲报告的教养压力均无显著差异;与父亲相比,母亲报告的教养压力更大.②除3岁儿童母亲的心理攻击显著低于4岁和5岁的儿童母亲外,父亲和母亲的严厉管教均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③父亲和母亲的教养压力与其对儿童实施的严厉管教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心理攻击的相关程度最高,与虐待相关程度最低.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养压力中的困难儿童维度是其三种严厉管教方式的较为稳定的预测因素,父亲教养压力中的教养困难维度是其心理攻击和体罚的较为稳定的预测因素.结论:父亲和母亲的教养压力与其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严厉管教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且这种关系强度随严厉管教严重性的增强而减弱.父母教养压力的不同维度对其严厉管教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我国初生至三岁婴幼儿父母严厉管教的基本特点。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对720名初生至三岁婴幼儿的父母进行测查。结果:(1)过去一年内有一半以上的父母对婴幼儿实施过心理攻击和体罚,实施的平均次数分别为6.91次、5.29次。(2)严厉管教更可能发生在男孩和3岁儿童身上,且更可能由母亲以及较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实施。(3)父母实施心理攻击和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心理攻击的频繁性均随婴幼儿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实施体罚的频繁性在婴幼儿24个月之前呈上升趋势,随后缓慢下降。(4)在父母体罚发生的频繁性上,婴幼儿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交互作用显著。(5)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发生具有共存性。结论:在中国,大多数初生至三岁婴幼儿频繁的遭受过父母严厉管教,其发生情况与个体和家庭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有效被试305名,探讨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性别、年级在攻击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大三学生在攻击行为的愤怒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大四学生的攻击行为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2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在父母心理控制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多地体验到父亲和母亲的人身攻击,男生更多地体验到母亲爱的收回。大四的学生感到更多的母亲爱的收回,独生子女感到更多的父亲言语控制。3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言语控制和强制观念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有预测作用。母亲的爱的收回和强制观念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三种攻击行为的共同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分析家庭体罚对青少年攻击的影响。方法:使用Bjorkquist等人编制的DIA量表和Strauss等人编制的CTSPC问卷追踪测查294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和家庭体罚,采用多元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青少年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和言语攻击的整体发展状况及相互影响。结果:①青少年身体攻击增长率显著,男生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女生;②身体攻击增长模型的斜率和截距有显著正相关;③家庭体罚能显著正向影响三种攻击增长模型的截距,但不会影响其斜率。结论:青少年身体攻击呈增长趋势,男生增长更快,家庭体罚可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父母严厉管教与学前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婚姻调适量表(Marital Adjust-ment Test, MAT)、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 CTSPC)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646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659名学前儿童的母亲进行测查。结果:(1)父亲和母亲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和母亲婚姻质量与其实施的心理攻击和体罚均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均与学前儿童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体罚与学前儿童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体罚与学前儿童焦虑不存在显著正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焦虑的直接效应显著,母亲的心理攻击在母亲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是父亲体罚、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的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焦虑只存在直接影响;母亲婚姻质量不仅对学前儿童焦虑存在直接影响,还通过母亲的心理攻击对学前儿童焦虑起到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文化水平、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风格通过亲子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作用。方法:对576名初中生的亲子依恋和心理素质,以及其父亲或母亲(242名父亲,334名母亲)的依恋风格进行间隔6个月共3次的追踪调查。结果:(1)父亲的依恋回避通过父子依恋负向预测初中女生的心理素质。(2)母亲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通过母子依恋负向预测初中女生的心理素质。(3)父亲或母亲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通过父子依恋或母子依恋对初中男生心理素质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父母的依恋风格可以通过亲子依恋对初中女生的心理素质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高中生562人.结果 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症状显著高于女生与父母非离异学生;女生体验到的父母双方情感温暖理解(F1,M1)显著高于男生;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F2,M4)、父亲的拒绝否认(F5)以及过度保护(F3)则显著少于男生;父母离异学生体验到较少的父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多的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M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因子(F3)、父母亲是否离异以及父亲惩罚严厉(F2)是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指标.结论 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关注,父母否定的、惩罚式的消极教养方式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我国小学儿童遭受父母体罚的基本特点。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测查938名小学儿童的父母。结果:63.2%的小学儿童父母在近半年内对孩子实施过体罚,实施体罚的平均次数约为8次;我国父母使用最普遍的体罚方式依次是用手打孩子的屁股,打孩子的手、胳膊或腿,打孩子的脸、头或揪孩子的耳朵,体罚孩子最多的身体部位依次为屁股,手和胳膊;父母对男孩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严厉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均高于女孩;父母对一、二、三年级儿童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显著高于对四、五、六年级儿童的体罚;低中社经地位家庭中的父母对儿童实施轻度体罚和严厉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严厉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高于高社经地位家庭的父母。结论:在我国,父母体罚的普遍性和频繁性均较高,且其发生情况与儿童的性别,年龄和家庭的社经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成对数据分析的主客体互倚性模型,探讨小学儿童父母的体罚态度与体罚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罚态度量表和亲子冲突解决测量量表测量760名小学儿童父母的体罚态度和体罚行为。结果:(1)父亲和母亲均对体罚持轻微反对态度,且男孩父母比女孩父母更赞同体罚。(2)基于主客体互倚性模型,父亲和母亲的体罚态度均能显著预测自身的体罚行为,但不能预测对方的体罚行为。(3)基于群组主客体互倚性模型,男孩父亲体罚态度对其体罚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女孩父亲。结论:小学儿童父母的体罚态度与其体罚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主体效应,但不存在显著的客体效应,且只有父亲体罚态度对其体罚行为的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水平和发展特点。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774名河南省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进行测验。结果:1农村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初中生(t=2.37,P0.05);2农村留守初中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1.99,P0.05);3农村留守初中生3个年级之间的心理弹性总分之间差异不显著;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总分在父母单亲监护和非父母监护两种类型上差异不显著。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农村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在年级和监护类型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矿工子女的人格特点,并考察其与亲子沟通的关系.方法 应用亲子沟通问卷和小五人格量表对155名矿工子女进行调查.结果 矿工子女中,男生的外向性、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情绪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亲子沟通多个维度与矿工子女人格五因素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回归分析也表明,矿工家庭中,父亲沟通的开放性、母亲沟通的开放性、父亲沟通的问题可以预测矿工子女的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和情绪性,而母亲沟通的问题对人格各因素预测作用不大.结论 亲子沟通对矿工子女人格特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对山东省某农村中学1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初中生挫折承受力总体上年级差异不显著。女生与男生的挫折承受力间差异显著(t=2.208,P0.05);2温暖理解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呈正相关(r=0.195,0.240),严厉惩罚(r=-0.331,-0.302)、过分干涉(r=-0.262,-0.266)、拒绝否认(r=-0.311,-0.310)、偏爱被试(r=-0.237,-0.230)等父母教养方式与挫折承受力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严厉惩罚(R~2=0.110)和母亲温暖理解、关心(R~2=0.025)的教养方式能够预测农村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结论:农村初中生中女生挫折承受力高于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挫折承受力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父母婚姻质量、教养行为和女生外化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2008年的横断数据,对其中3718名11到19岁的在校女生数据进行分析;外化问题由女生报告,婚姻质量和教养行为由家长报告。结果:①婚姻质量、教养行为和外化问题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②监控、说理和严厉管教这三种教养行为在婚姻质量和外化问题之间均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在婚姻质量对子女外化问题的关系中,教养行为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