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黏膜pH监测应用于肝移植术围术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30例原位肝移植病人,分别于术前(Tn)、无肝前期30min(T1)、无肝期5 min(T2)、无肝期30 min(T3)、新肝期5 min(T4)、新肝期30 min(T5)、新肝期60 min(T6)、术毕(T7)测定MAP、PCWP、CI、HR、CVP、pHi、Pg-PaCO2、pHa等指标.结果 与术前相比,在无肝期和新肝期5 min、30min时,MAP、pHi、pHa均下降(P<0.05),以新肝期5 min为最低点,而Pg-PaCO2、HR则增高(P<0.05),CVP、PCWP、CI在无肝期下降(P<0.05 ~0.01),在新肝期5 min,30 min则升高(P<0.05).所有指标在新肝期60 min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 肝移植期间出现剧烈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无肝期和新肝初期胃黏膜pH明显下降,提示胃肠道灌注不足和缺血缺氧.pHi监测能及时发现胃黏膜缺血缺氧,以便临床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辅助性肝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肝移植足指住保留受体自身全部或部分肝脏的情况下,将供肝植入受体体内.根据供肝植入部位不同,可分为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和原位辅助性肝移植;根据植入肝体积的多少,可分为全肝辅助性肝移植和部分肝辅助性肝移植;供肝可来源于脑死亡供体也可以来源于活体供体.山于原位辅助性肝移植只能移植部分肝脏,故通常称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伴随着肝移植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虽然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辅助性肝移植独特的优势再次引起肝移植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充足的肝动脉血供是保障肝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肝动脉血栓形成、肝动脉狭窄、肝动脉吻合口破裂等是原位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在肝移植术中正确辨别肝动脉变异、选择适宜的方式处理供、受体肝动脉并重建移植肝脏动脉血供,防止肝动脉并发症是肝移植术中关键步骤之一。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间,我们完成12例原位肝移植,取得良好近期疗效,本文总结肝动脉系统重建及预防肝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亲体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炎肝硬变5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对乙肝肝硬变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剂量抗HBV-Ig治疗。结果 10例康复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2例,ARDS3例;4例乙型肝炎肝硬变者术后HBV-DNA(-)。6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氧化酶均正常。结论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活体供肝是解决我国供肝来源问题又一方向,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对原位肝移植患者胃黏膜pH值(pHi)的影响。方法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24例,随机均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和多巴胺组(D组),分别于术前(T0)、无肝前期3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5 min(T3)、90 min(T4)、术毕(T5)记录患者HR、MAP、PaCO2和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并计算pHi。结果 T2、T3时D组HR明显增快,MAP显著降低(P<0.05),N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3时两组pHi均明显降低,且D组显著低于N组(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积极补充容量的同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能更有效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胃肠黏膜灌注。  相似文献   

6.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5例报告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总结临床肝移植的经验。方法 对10例晚期肝硬变、2例肝内胆管扩张症、1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布-加氏综合征、1例胆管细胞癌患者施行了原位肝移植。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死亡3例,1例死于肿瘤转移,2例死于感染,余12例存活良好,已有3例存活超过1年。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二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是否为肝移植的适应证。方法 为2例让部胆管癌的患者施行了同种原位肝移植术。供肝切取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法,灌洗液及保存液为UW液。无肝期采用Bio-Mediucus转流泵行体外静脉转流。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例1采用环孢素A、泼尼松和硫唑嘌呤三联用药,例2采用霉酚酸酯代替硫唑嘌呤。结果 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疸减退、但例1术后4天因血液浓缩而出现脑栓塞,肺内感染,术后12天  相似文献   

8.
原位肝移植术临床麻醉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成年人原位肝移植术期的变化及麻醉处理。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全身麻醉或全身麻醉复合硬外麻醉;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术中监测动力学、呼吸功能、血气、生化、凝血功能、体温、血糖、尿量及出血量。根据原位肝移植术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麻醉处理。结果 无肝期均外静脉转流技术,可以使术中血液动力学埸于稳定。无肝期初期及新肝期理。结果 无肝期均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可以使术中血液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以及对其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以大黄素和环孢素A(CsA)分别在术后腹腔给药,并以给予PBS作为模型对照组,观察不同药物移植后大鼠存活时间的影响,以及对移植术后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亚群的变化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大黄素能显著延长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术后成活时间,大黄素组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17.4±2.5)d与肝移植模型对照组(8.8±1.9)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肝移植后大黄素给药可显著上调受体大鼠外周血以及肝内CD4+CD25+Treg的比例,并显著增强CD4+CD25+Treg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结论大黄素能够延长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术后成活时间,并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以及肝内CD4+CD25+Treg的数量及免疫抑制功能来实现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临床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报道了4例临床成人原位肝移植,结合文献分析,讨论了肝移植的手术方法,手术后并发症,CMV感染肝动脉血栓形成,胆道并发症以及急性排斥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漏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资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 1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胆漏病例。其中男性 9例 ,平均年龄 (4 5± 9 5 )岁。 3例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 ,9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胆管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端端吻合术 ,其中 9例放置“T”管引流。胆漏发现时间平均 (8± 6 5 )d。 7例经保守治疗 ,5例经手术治疗。结果  12例胆漏 ,10例治愈 ,2例并发感染死亡。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漏的发生与胆管吻合技术、供肝修剪技术、供肝缺血时间及术中、术后处理不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 ,可以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减少原位肝移植术后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标准的原位肝移植手术,受体的肾静脉以上至横隔以下的腔静脉段,作为肝切除的一部分而被切除。有时,由于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该段腔静脉后的分离和随后的止血都极困难。所以,1989年Tzakis等报道了一种保留下腔静脉全长的原位肝移植手术,称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Piggyback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此后,学者们对这种术式又进行了某些改良,使得这一技术更趋完善。有人认为,背驮式手术技术是肝移植的最重要发展项目之一。我院于1996年5月至今,已分别对成人和儿童3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1手术方法我院3…  相似文献   

13.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0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手术期期处理特点。方法 对1例肝尾叶癌,2例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及7例晚期肝硬变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对其中1便11岁女孩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RSLT)。供肝均取20-40岁脑死亡的健康人。8例供、受者ABO血型相同,2例供者为O型,受者为A型。供肝采用单独肝脏切取法,以UW液进行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病肝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切肝法,在生物泵转流下切除  相似文献   

14.
ԭλ����ֲ���󵨵�����֢��Ԥ���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11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病人术后共发生胆道并发症15例(13.6%)。其中单纯胆癌5例,迟发性弥漫性肝内胆管损伤3例,拔除T管后胆瘘2例,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道狭窄合并胆泥形成、胆瘘后继发胆道狭窄、胆道狭窄合并肝内胆汁瘤形成各1例。除3例弥漫性肝内胆管损伤外,12例中2例死于严重胆道感染,其余10例经治疗痊愈。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复杂,治疗相对困难,因此首先应该注重预防,其次尽量做到早期诊断,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重视ERCP和PTC等辅助性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0%[1],是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至关重要。我院1993年6月至1999年7月,共施行31例原位肝移植术,其中4例合并胆管并发症,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18~51岁。肝硬化2例,多囊肝、多囊肾1例,肝巨大血管瘤1例。4例均无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血栓形成,其中1例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术后10dT型管脱出导致胆瘘,重置T型管引流、抗炎治疗后痊愈。其余3例移植术后黄疸消退,胆红素均已降至正常。但1例术后4个月出现胆管节段性狭窄,…  相似文献   

16.
人体原位肝移植13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总结临床肝移植的经验。方法 对11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死亡5例,存活8例,直接死亡原因为脑出血(3例)、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和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7例均未见乙型肝炎复发。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排斥反应、脑血管意外、感染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口扭曲梗阻等技术或非技术因素所致的并发症。结论 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  相似文献   

17.
��������ʽ����ֲ69������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肝移植术式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 (腔静脉整形 )。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至2 0 0 2年 4月期间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 (腔静脉整形 )技术完成的 69次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 2例肝移植病人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原位肝移植组无肝期时间分别为 (4 2 1± 12 4)min和 (71± 18)min(P <0 0 5 ) ;失血量分别为 (2 40 0± 115 0 )mL和 (5 3 0 0± 2 10 0 )mL(P <0 0 5 ) ;输血量分别为 (2 80 0± 13 0 0 )mL和 (5 40 0± 190 0 )mL(P <0 0 5 ) ;术后 1天腹腔引流量分别为 (3 72± 89)mL和 (12 66± 43 8)mL(P <0 0 5 ) ;前者无腔静脉并发症发生 ,后者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9例。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明显简化切肝、植肝手术操作 ,显著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出血、输血量以及腔静脉并发症 ,优于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术和背驮式肝移植术 ,并适用于各种肝移植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原位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经验。结果 3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胆红素和/或转氨酶持续性升高,经T管胆道造影术及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证实存在胆道狭窄,其中2例为肝门部胆管与肝总管狭窄,1例为吻合口处胆管狭窄。经采用T管窦道球囊扩张术,3例的胆道狭窄得以改善,肝功能好转,其中1例经3次选择性球囊扩张,现健康存活已21月余;其中合并胆漏的1例,在B型超声波引导下穿刺置管负压引流后治愈;合并胆道胆泥淤积的1例及合并多重胆道感染的2例,均予以对症治疗。结论 手术技术不佳及胆管的血液供应不良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联合应用胆道造影术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能了解胆树全貌,有助于胆道狭窄、胆泥淤积与胆漏的诊断;及时采用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道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原位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 ,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实践 ,已发展了多种肝移植手术方法 ,由于他们经验丰富、设备先进、供受体配合选择机会多 ,故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用自如。但在我国 ,肝脏移植的经验积累尚有限 ,技术及设备有待完善 ,供受体之间配合选择的余地小 ,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有时尚不能达到完全合理。因此 ,有必要就肝移植手术选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更加合理。肝脏移植可有多种归类方法 ,按供肝来源可分为尸体或活体肝移植 ;按移植物所占供肝的比例可分为…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TⅡ)对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对照组(n=12)和TⅡ治疗组(n=13),移植术后第7d两组各杀死部分大鼠,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和脾淋巴细胞IL—2活性,其余大鼠留作观察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7d,TⅡ组肝功能损害和移植肝病理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IL—2活性低于对照组。TⅡ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TⅡ可明显延长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