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胆囊切除可造成肠道菌群、胆汁酸的变化.而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术后结直肠癌发病对患者影响较大.胆固醇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肠道菌群功能多样;胆汁酸功能复杂,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切除术后胆固醇代谢、肠道胆汁酸和肠道菌群改变及结直...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世界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的10%。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的致病模型可解释不同肠道菌群致病方式。笔者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池增杰  何晓生  兰平 《腹部外科》2021,34(3):174-178
早期筛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肠道微生态在机体代谢、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C RC的发展息息相关.C RC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利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构建新的C RC筛查工具,提高筛查效率.该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在C RC筛查中...  相似文献   

4.
<正>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在维持肠道生理功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参与能量代谢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1-2]。当人体内外环境改变时,会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3-5]。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6-8],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直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菌群差异.方法 结直肠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15例按术前术后分组,对照组为正常人群15例.晨起排便,37℃培养,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术前、术后组比较:术前、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岐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术前组与术后组比较: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即存在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术后更加明显.加强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易位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对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机制,以改善对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及找到可能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措施。方法 在知网、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全面检索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围术期肠道菌群评估、吻合口愈合及吻合口漏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多种干预措施使术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发生了改变,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多,其通过细菌胶原酶的表达或宿主肠道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过度激活导致胶原蛋白降解,从而可能导致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甚至发生吻合口漏。结论 尽管肠道菌群在吻合口漏中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动物实验,但也显示出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围术期干预来进行调节,提示此可能为吻合口漏的预防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多种机制,如慢性炎症、免疫调节、膳食成分代谢及基因毒素产生导致的DNA损伤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结直肠肿瘤外科操作如术前肠道准备、消化道重建等会扰乱正常肠道菌群构成,而肠道菌群失调又可引发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影响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因此,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外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XELOX化疗方案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11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手术后,对照组接受XELOX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肠道菌群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根据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根据细菌的ddl基因序列设计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特异性引物。收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30份(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标本30份(正常对照组),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5种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结直肠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属:9.25±0.83比4.52±0.49,乳酸杆菌属:7.45±0.37比5.46±0.12,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4.68±0.32比5.82±0.47,粪肠球菌:4.95±0.24比10.60±0.30,屎肠球菌:5.03±0.43比5.74±0.16,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联合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菌群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接受外科切除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肠道准备和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免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方法选择2016年6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46例作为结直肠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健康体检组。纳入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术,在术前、术后分别采集一次新鲜粪便,测定采集粪便中肠道菌群DNA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情况,根据测定结果绘制相应的图谱,分析手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采用( ±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或F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对粪便进行PCR扩增,获得的肠道菌群各带均处于200 bP左右,与预期的DNA片段长度相吻合;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多样性指数(H)为(5.6±0.2),丰富度(E)为(77.1±0.4)条;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多样性指数(H)为(3.8±0.1)、术后为(4.1±0.1),术前丰富度(E)为(45.3±0.9)条、术后为(50.6±0.6)条,术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比术前增加(P<0.05),但仍低于健康体检组(P<0.05)。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病程、肿瘤类型无关(P>0.05)。 结论正常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较结直肠癌患者高,其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关。临床通过肠道菌群变化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结直肠肿瘤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种临床前模型,一种是结直肠癌细胞系(CCL)模型,另一种是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TX)模型,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探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与缺陷不可避免。新近的类器官模型,不仅在有诱导肠干细胞发育分化及模拟肠道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结直肠癌的药物筛选及肿瘤信号通路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肿瘤研究模型。类器官模型可与CCL和PDTX模型互为补充,从而使结直肠癌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笔者就类器官模型在结直肠肿瘤研究中的作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肠道菌群逐渐成为学科研究热点,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菌群失调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上皮DNA损伤、免疫异常及产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细菌酶发挥致癌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和CRC关系的认识不断突破至新的层面。肠道菌群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影响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疗效,同时为CRC的靶向治疗提供大量潜在靶点。笔者就肠道菌群在CRC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等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于肠道内特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它们也能完成多种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巨大,其中肠道内细菌所占数量最多,其数量超过100万亿,在人体内直接或间地参与免疫调节、物质代谢和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肠黏膜的保护、肠道稳态和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植在肠道中的各菌群之间关系密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种群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或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均可改变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甚至引起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代谢产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肿瘤的无创非侵入性诊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证实。此外,通过饮食调节、粪菌疗法等方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物制品,也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能够为结直肠肿瘤的生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处理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5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50份,应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不同细菌的。结果正常对照组,手术前、后实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8.85±0.57、5.22±0.45、0.47±0.28)、乳酸杆菌(8.06±0.654.86±0.38、3.52±0.26),手术前、后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以术后为甚。大肠杆菌为(5.46±0.48、6.57±0.85、4.83±0.47),粪肠球菌为(5.98±0.44、9.76±0.67、2.38±0.14),屎肠球菌为(4.79±0.69、6.88±0.35、1.45±0.19),拟杆菌为(7.98±0.84、9.12±0.53、5.83±0.54),梭杆菌为(8.12±0.78、9.67±0.82、5.41±0.59),梭菌为(5.16±0.55、7.01±0.43、4.42±0.48),术前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实验组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处理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复发和发展有关,应重视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PPARα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PPARα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的作用仍存在争议。结论PPARα有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的调控过程,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其上、下游的信号通路仍不清楚。此外,PPARα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部分化疔药物的耐药机制,但其作用也不甚明了。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来进一步探究PPARα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Formula feeding in conjunction with hypoxia produces enterocolitis in newborn rats. Breast feeding under the same circumstances is completely protective. Enteric overgrowth of potentially pathogenic bacteria in only the formula-fed rats indicates that the gut flo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terocolitis. Breast milk through induction of passive enteric immunity and control of intestinal flora protects the rat and may protect at-risk premature infants from acute enterocolitis.  相似文献   

18.
HIV/AIDS患者在HIV、ART、免疫功能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常导致骨骼、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晰。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的失调被认为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本文拟对HIV/AIDS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能为HIV相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骨病,由于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失衡造成骨量减少及骨密度的降低,与此同时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导致骨折风险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激素、内分泌、免疫、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微生物-肠-骨轴成为了骨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肠道粘膜屏障、骨免疫学、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第二大基因库,在骨稳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虽然骨重建的自然生理过程与骨吸收的发病机制已经比较清楚,但肠道菌群与骨代谢的关系仍未完全明确。肠-骨轴一词可被用来概括肠道微生物调控骨代谢的途径。根据现有研究,肠道菌群调节骨代谢的机制主要从菌群及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免疫调节、肠粘膜屏障、内分泌调节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笔者旨在通过总结肠道菌群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基于肠道菌群治疗部分骨科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