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感染会引起疼痛、功能障碍、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甚至一段时间之后患者会开始痛苦漫长的翻修之路。术者还要考虑到患者由于术后感染产生对手术的不满以及心理上的影响。在19世纪中期,外科手术先驱Pasteur和Lister的探索为外科手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用了这些原则的现代手术技术和方法明显降低了感染率。本文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回顾THR术中所采取的降低感染风险的方法,同时讨论早期和当代的方法及其运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梁嘉铭 《骨科》2015,6(1):25-27
目的探究影响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320例,根据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n=13)和非感染组(n=307),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手术情况等。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高、合并糖尿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多、有激素治疗史对术后感染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比值比(OR)=4.384,95%可信区间(CI):1.668~9.522]、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OR=6.203,95%CI:2.256~13.054)、手术时间(OR=2.396,95%CI:1.336~4.298)、手术出血量(OR=1.756,95%CI:1.177~2.619)、有激素治疗史(OR=4.536,95%CI:2.399~8.576)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掌握患者的合并症和既往病史、激素治疗史,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加强监测患者病情,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关节置换手术量逐年增加,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矫形骨科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共1814例.按照关节置换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特点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0年4月61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组),40例患者无低氧血症(血氧正常组).描述低氧血症发生的特征与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两组各相关资料采用单项因素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组所行153例单侧THA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107例,年龄29~79岁,平均(61.0±8.9)岁。回顾性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伤口引流管停留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有无长期使用激素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前次手术史、是否使用骨水泥、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案。153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成两组,对连续变量采用f检验、分类变量采用√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53例患者中8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23%。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P〈0.05);白蛋白〈35g/L与白蛋白〉35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岔=7.23,P〈0.05)。有无长期口服激素、有无前次手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Х^2值分别为3.93与12.38,P〈0.05)。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停留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使用骨水泥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无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HA术前低蛋白血症、前次手术史、长期口服激素史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顾海伦  王欢  段景柱 《中国骨伤》2007,20(9):611-613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8例(112个关节)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55例,女43例;平均年龄59.12岁(41~81岁)。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7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41例,DVT发生率为41.84%(41/98),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8.54%(24/4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5个,其中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cm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952、3.349及7.376倍(P<0.05);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原来的0.132和0.265(P<0.01)。结论:年龄、肥胖及肢体延长大于2cm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硬膜外麻醉和踝泵练习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2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平均56岁(32~80岁).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3例,ⅡA型9例,ⅡC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4例;对Ⅰ~ⅡA型髋臼骨缺损(22例),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ⅡC~ⅢB型髋臼骨缺损(10例),给予植骨、加强环和髋臼网等方法进行充分重建,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1例,Ⅱ A型4例,ⅡB型1例,ⅡC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ⅡC型5例,ⅢB型3例),近端固定生物型假体5例(Ⅰ型),广泛涂层型假体11例(Ⅰ型6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远端同定型假体8例(ⅢA型6例,ⅢC型2例).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年2个月.术后2例患者反复发生感染,因患者拒绝再次取出假体,仅行清创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仍存在窦道;Harris评分分别为65和78分.其余30例患者效果满意,Harris评分由二期手术前的平均48分(31~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分(80~95分).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的X线片对比,30例患者的假体均无下沉、移位和松动.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手术的成功率高,手术重点是确认感染已获得良好控制后,针对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假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初次采用后外侧切口行THA 116例122髋,术中保留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并且分别将其用疝缝线"8"字直接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修复组).将修复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常规行THA(未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对照组)的255例266髋THA做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内,修复组仅1髋(1/122,0.8%)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15髋发生早期脱位(15/266,5.6%),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0.027);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冉脱位. 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在2011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因膝骨关节炎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三科接受初次TKA的1462例患者一般资料.依据手术部位感染定义,纳入初次TKA手术患者,排除翻修术者,分为SSI组28例与非SSI组1434例,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肌间静脉血栓形成(MCVT)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51例患者资料。男187例,女364例;年龄32~90岁,平均64.6岁;左膝234例,右膝317例。根据术后第7天是否出现下肢MCVT将其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随访静息疼痛评分、术前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根据术后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和延迟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延迟出院的因素。结果共纳入908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正常出院组比较,延迟出院组的年龄明显偏高,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多,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075,95%CI 1.287~3.346,P=0.003)、手术时间>3 h(OR=1.997,95%CI 1.181~3.375,P=0.010)、术中失血量≥800 ml(OR=2.898,95%CI 1.449~5.794,P=0.003)、PACU时间>60 min(OR=1.745,95%CI 1.064~2.859,P=0.027)、术前住院时间≥7 d(OR=1.805,95%CI 1.114~2.924,P=0.016)、术前有合并症≥2个(OR=2.912,95%CI 1.513~5.825,P=0.003)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因素.方法 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静吸复合全麻组(G组,n=15)和脊椎.硬膜外麻醉组(E组,n=18).术中收缩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5%,SpO2≥95%.术后48 h静脉输注0.001%芬太尼2 ml/h镇痛.于麻醉诱导前、术后3 h、6 h、1 d、3 d时记录MMSE评分;采集颈内静脉血样,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计算麻醉诱导前MMSE评分的标准差,每例患者以麻醉诱导前评分为对照,术后评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1个标准差时即判断发生POCD.根据术后3 h有无POCD分为POCD组(A组)和无POCD组(B组).结果 E组术后3 h时POCD发生率(22%)低于G组(67%)(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G组和A组术后3、6 h、1 d时、E组和B组术后3、6 h时S-100β蛋白和NSE浓度均升高(P<0.05或0.01);与术后3 h比较.4组术后其余时点S-100β蛋白浓度均降低,G组和B组术后3 d时NSE浓度降低(P<0.01);与G组比较,E组术后3 h时NSE浓度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3 h时S-100β蛋白浓度降低,术后6 h时NSE浓度降低(P<0.05或0.01).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较行脊椎.硬膜外麻醉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高,且与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02例患者行单侧TKA,男14例,女88例;年龄5I~79岁,平均(65.9±7.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8.6±4.8)kg/m2.回顾性分析15项临床因素(连续变量7项、分类变量8项)与术后发生伤口周围瘀斑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BMI、手术时间、输血总量、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是否正在使用激素、有无糖尿病、有无原发性高血压、有无关节畸形、术后有无DVT临床表现、有无引流管夹闭及有无使用抗凝药物.102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伤口周围瘀斑分成两组: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并将所有15项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中14例术后发现伤口周围瘀斑,发生率为13.7%.单因素分析发现输血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P=0.008);输血量>400mL与输血量<40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5,P=0.024).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时间等因素对瘀斑发生无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引流管夹管与无夹管对瘀斑发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6,P=0.020).多因素分析得到术后输血、有引流管夹管是伤口周围瘀斑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 结论TKA后输血和伤口引流管夹管或引流不畅出现伤口周围瘀斑的风险高.术后应控制输血量,放置引流管时在明确无大血管损伤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夹管,并保证引流管通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至2005年接受髋、膝关节矫形术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病人147例,年龄33~92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病人、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42.2%,而近端DVT发生率2.7%.与非DVT组相比,DVT组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P<0.05).结论 髋、膝关节矫形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麻醉时间>3 h、使用麻黄碱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Guan ZP  Lü HS  Chen YZ  Song YN  Qin XL  J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4月至8月95例128个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岁(23~7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52例80膝。术前及术后7~10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9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有45人,DVT发生率为47.4%(45/95),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7.8%(26/4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4个,其中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008、3.094、8.887倍(P〈0.05);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4倍(P〈0.05)。结论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是人工关节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类风湿关节炎(RA)则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我们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或造影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组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行初次和翻修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3021髋(初次置换术2718髋,翻修术294髋),分析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诊断、假体类型、固定方式。用2检验进行初次置换和翻修术中发生骨折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总的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5.7%(173/3021),其中初次置换发生率为4.0%(110/2718),翻修术发生率为21.4%(63/294)。初次置换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9%(8/429),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4.5%(102/2289),初次置换术中骨折82.7%(91/110)发生于干骺端;翻修术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8.8%(21/112),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23.1%(42/182),翻修术术中骨折62%(39/63)发生于骨干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术前诊断、固定方式、假体类型;翻修术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不是引起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2检验,翻修术中股骨假体骨折的风险与初次置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值为6.5,95%CI(4.6,9.1)。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为4.0%,主要发生于干骺端(83.6%),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部骨折、高位脱位、非骨水泥固定是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21.4%),远高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发生于骨干部(61.9%),骨折的发生与否可能主要取决于翻修时的骨质情况,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the lower extremity in patients after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 and hip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seven consecutive patients receiving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 and hip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from 2004 to 2005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ir age ranged from 33 to 92 years. Duplex color ultrasonic inspection was performed on veins of the bilateral lower extremities before operation and 2 weeks after operation for detection of DV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DVT group and a DVT-free group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VT after operation. Detailed perioperative clin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ients, surgery and anesthesia was collected.Results Lower extremity DVT was found in 42.2% of the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while the incidence of proximal DVT was 2.7%. Compared with the DVT-free group, the usage rate and dosage of ephedrin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uration of anesthesia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and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on the 1st postoperative day and the highest WBC cou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VT group(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bove facto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DVT.Conclusion Duration of anesthesia > 3 h, ephedrine administration and a marked increase in WBC count after operation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DVT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in patients after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 and hip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被明确诊断为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23例患者资料.其中TKA 15例,THA 8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32 ~ 79岁,平均62岁;伴有窦道患者9例.患者均在关节腔穿刺前至少2周停用抗生素治疗,翻修术前及术中分别取关节液予以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中组织行一般病原菌培养及病理活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样本延长培养时间至2周.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术前培养1周阳性率30.4% (7/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39.1%(9/23).术中培养1周阳性率60.9%(14/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82.6%(19/23),7例(30.4%)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相符.结论 对TKA、THA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行病原菌培养,在明确诊断前应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