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病例资料完整,年龄60岁以上的AMI患者205例,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30天内死亡34例,累计生存率83.4%,95%CI:78.30%~88.50%。(2)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AMI前心力衰竭、血液透析、血清肌酐( SCr)、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暴露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3)心源性休克(RR=3.351),高SCr(RR=2.740)和女性( RR=1.954)为AMI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心源性休克和非心源性休克者30天累计生存率分别是63.3%和86.9%,P=0.001,高Scr和正常SCr者累计生存率分别是66.1%和90.9%,P=0.000,女性和男性患者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4.6%和88.1%,P=0.012。结论:合并心源性休克、高SCr和女性的老年AMI患者近期预后差,应重点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156例,检测患者血25(OH)D水平,根据患者血25(OH)D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缺乏组49例、不足组69例和正常组38例。随访时间为40个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结果随访40个月后,156例中死亡26例(16.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3例。缺乏组死亡15例(30.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9例;不足组死亡8例(11.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3例;正常组死亡3例(7.9%),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缺乏组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与不足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25(OH)D≤15 ng/mL是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未矫正(RR=4.43,95% CI:1.28~15.32,P<0.05)和矫正(RR=4.92,95% CI:1.23~19.66,P<0.05)年龄、性别等因素后结果均显示25(O H )D≤15 ng/m L是全因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未矫正时25(O H )D≤15 ng/mL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RR=8.12,95% CI:1.04~64.15,P=0.047)。结论 MHD患者25(OH)D水平普遍偏低,25(OH)D≤15 ng/mL为MH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过程,而目前国内对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甚少。目的 探讨ESS对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304例。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1 nmol/L和/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28 nmol/L的患者纳入ESS组,T3为1.01~2.48 nmol/L及FT3为3.28~6.47 nmol/L的患者纳入甲功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6月,观察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力衰竭死亡和非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是因心力衰竭再入院。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再将全因死亡组分为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比较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存活组与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甲状腺激素〔T3、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ESS组和甲功正常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并绘制生存分析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患者中ESS组164例,甲功正常组140例。两组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组患者T3、FT3、FT4、TSH、ALB、Hb水平及LVEF低于甲功正常组,BNP、C反应蛋白(CRP)、肌酐水平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5.7(14.2)月,发现全因死亡46例(因心力衰竭死亡32例、非心源性死亡14例),存活258例(出现至少1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115例)。全因死亡组及心力衰竭死亡亚组患者T3、FT3水平及LVEF低于存活组,BNP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ESS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经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ESS组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1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6,95%CI(1.009,1.105)〕、FT3〔HR=0.564,95%CI(0.325,0.976)〕、Hb〔HR=0.955,95%CI(0.932,0.980)〕、LVEF〔HR=0.980,95%CI(0.961,1.000)〕是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HR=1.055,95%CI(1.019,1.093)〕、Hb〔HR=0.964,95%CI(0.944,0.984)〕、LVEF〔HR=0.979,95%CI(0.963,0.994)〕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F伴ESS患者肾功能、肝功能情况较差,且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单纯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而T3、FT3可以反映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炎症和远期死亡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全身炎症反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促成因素。然而,炎症反应对急性CHF预后的影响仍不清楚。方法:在214例因急性CHF来急诊科就诊的连续病例中,评价炎症反应的预后预测价值。根据入院时的C一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患者进行分层。主要终点是24个月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结果:中位CRP水平为13.0mg/L,三分位数间距为6.0—25.0mg/L。各组之间最初及远期预后具有显著差异,CRP水平较高患者的预后较差。CRP水平在最高三分位水平的患者中需要收入重症监护病室的比例显著较高(与处于最低三分位水平的患者相比,33%vs14%,P=0.028),且其院内死亡率也显著较高(15%vs2%,P=0.027)。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存活的高危患者,其肾功能和是否存在糖尿病(DM)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6月~2007年6月我院CCU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记录血清肌酐的基线数值,并按照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组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高低分成亚组。平均随访24.7个月。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再发心血管事件。结果DM组随着eGFR的降低,校正后的临床事件的风险逐渐增加(P〈0.001);非DM组也有相似的结果。结论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全因死亡率和再发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对于再发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DM与eGFR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秋实  谢晓林  林萍  边昶 《浙江医学》2022,44(8):866-869
目的 探讨抑郁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MINOCA患者318例,诊断为抑郁85例(抑郁组),非抑郁233例(非抑郁组),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复发、心力衰竭和缺血性脑卒中。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47例,发生心血管事件86例。抑郁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均P<0.05),抑郁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3,95%CI:1.74~2.72,P<0.05;HR=2.48;95%CI:2.11~2.78,P<0.05)。结论 抑郁与MINOCA患者临床预后的不良风险增加有关,积极治疗抑郁症状可能改善MINOCA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入院应激性高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 入选4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血糖(admission glucose, AG)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水平被分为四组:A组(AG<120mg/dL+HbA1c<51%)113例;B组(AG<120mg/dL+HbA1c≥51%)114例;C组(AG≥120mg/dL+HbA1c<51%)108例;D组(AG≥120mg/dL+HbA1c≥51%)117例。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并对比各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及其他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7%。与其他3组相比,D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15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8%)及其他MACE事件发生率(86%)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1c可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HR, 265;95% CI:117 658, P=002)。结论 入院高血糖合并高HbA1c水平可明显增加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其他MACE事件的发生率,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T,hs-TnT)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左心功能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价值的影响。方法 182例CHF患者入院后24 h内测定血浆hsTnT水平,经规范化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终点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恶化再入院)。结果 EF〈35%组较EF≥35%组hs-Tn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所致CHF各亚组间hs-Tn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hs-TnT均数0.014μg/L为界,高hs-TnT亚组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hs-TnT亚组(54.5%vs 25.0%,P〈0.01)。结论 hs-TnT升高提示左心功能严重受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可作为对CHF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一个指标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对高血糖/糖尿病人群新发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或〈7.0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302例高血糖/糖尿病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53(48.01±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分析性别差异对高血糖/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①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体质量指数(MBI)、TC、HDI。较高,而LDL、DBP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患者吸烟人数明显少于男性患者(P〈0.05)。②随访期间内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74例(有发生两次或以上事件者,统计总心脑血管事件时只记为1次,以最先发生终点事件的时间和事件为结局)。其中男性组发生总事件322例(4.72%)、脑梗死200例(2.93%),全因死亡250例(3.66%);女性组发生总事件52例(3.52%)、脑梗死29例(1.96%),全因死亡34例(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性别的相对危险最高,相对于女性组,男性组总事件、脑梗死及全因死亡RR值分别增加1.35倍(95%Cj:1.01~1.81,P〈0.05)、1.52倍(95%CI:1.03~2.25,P〈0.05)、1.64倍(95%CI:1.13~2.36,P〈0.05)。结论男性糖尿病患者心脑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
低踝臂指数与动脉硬化高危男性病死率关系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XK  Li J  Xing Y  Buaijiaer H  Yu JM  Luo YY  Zheng LQ  Hu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60-963
目的研究具有多重动脉硬化危险的男性的踝臂指数(ABI)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CV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多中心连续人选内科住院病人中具有多个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男性病人1941例,年龄36~96岁,进行基线特征调查并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外周动脉疾病(PAD)组的全因病死率(15.4%vs 7.7%)和CVD病死率(5.1%vs 1.8%)均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PAD组、轻度至中度PAD组、临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7.6%,15.2%,10.1%和7.3%)和CVD病死率(分别为14.7%,4.4%,2.9%和1.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经Cox回归分析后,轻至中度PAD组(0.4〈ABI≤0.9)全因死亡的RR为1.585(95%CI:1.126~2.230)。重度PAD组(ABI≤0.4)CVD死亡的RR为4.443(95%CI:1.811~10.902),轻至中度PAD组CVD死亡的RR为1.859(95%CI:1.091~3.166)。PAD组的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生存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ABI是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BI越低CVD病死率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评估结缔组织病(CT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9年2月诊断为CTD,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PAH,同时经胸部CT排除肺血栓或肺动脉狭窄的297例患者,中心实验室检测NT-pro-BNP水平。根据NT-pro-BNP分为NT-pro-BNP升高组(41例,13.8%)及NT-pro-BNP正常组(256例,86.2%),采用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事件。结果297例患者中类风湿关节炎89例(29.9%)、系统性红斑狼疮61例(20.6%)、硬皮病49例(16.5%)、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6例(15.5%)、其它CTD52例(17.5%)。随访结束后,NT-pro-BNP升高组全因死亡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T-pro-BNP正常组(均P<0.05)。生存分析提示NT-pro-BNP升高组与NT-pro-BNP正常组1、3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51.1%、20.6%和90.2%、73.4%、43.7%。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发现NT-pro-BNP是CTD合并PAH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发现,NT-pro-BNP升高组中男性、高龄、高NT-pro-BNP水平、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NT-pro-BNP正常组中男性、高龄是其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T-pro-BNP可作为预测CTD合并PAH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较好指标,特别是对于高龄、男性及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患者。  相似文献   

12.
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因素的 Cox 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07~2008年期间104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随访3年。采用 Life Tables 、Kaplan-Meier 、Cox 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3年内累积死亡61例,中位生存时间35.23个月,术后第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62%和48%,以术后第24个月死亡风险最高;(2)单因素分析:饮酒、TNM 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因素;(3)多因素分析:淋巴结状态(RR =2.399,P=0.002,95% CI :1.385~4.154),饮酒(RR =0.470,P=0.008,95% CI :0.269~0.882),消化道重建方式(RR =1.910, P=0.018,95% CI :1.118~3.262)是影响预后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患者预后仍不理想,而淋巴结状态、消化道重建方式和饮酒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体血清C反应蛋白在诊断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EONS)中的作用。方法以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早产新生儿(妊娠28~36周)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分成败血症组(n=28)和对照组(n=37)。免疫比浊法测定产妇分娩72 h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建立C反应蛋白水平 ROC曲线,将母亲分为C反应蛋白阳性组(≥1.35 mg/dL,n=25)和C反应蛋白阴性组(<1.35 mg/dL,n=40),比较母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母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61±2.85)mg/dL vs.(0.82±0.73)mg/dL,P<0.01]。母体血清C反应蛋白预测新生儿败血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0%和83.0%,母体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组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阴性组(71.4%vs.28.6%,P<0.01),其新生儿患败血症的危险系数是母体 C反应蛋白阴性组的10.54倍(P<0.01)。结论母体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与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显著相关,母体血清 C反应蛋白可作为早期诊断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糖代谢异常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CHF失代偿于心内科住院患者444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53例)和非糖尿病组(291例);非糖尿病组又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FPG<5.6 mmol/L,178例)和空腹血糖受损(IFG)组(FPG 5.6~6.9 mmol/L,113例).随访所有入选者,记录临床情况、生化指标及终点事件(1年内全因死亡),分析糖代谢异常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444例入选者中,随访期间共死亡83例(18.7%),失访31例(7.0%);糖尿病组病死率28.8%(44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13.4%(39例)(P<0.01),合并糖尿病是CHF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83,95%CI:1.317~4.312,P=0.004);非糖尿病组中,IFG组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21.2%比8.4%,P<0.01),合并IFG是非糖尿病CHF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4,95%CI:1.494~8.497,P=0.004).结论 合并糖尿病是CHF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非糖尿病CHF患者,合并IFG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放疗对 PT2 N0 M0中危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危险因素的个数将 PT2 N0 M0中危组患者101例分为 A 组(含1个危险因素,n=45)和 B 组(含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n=56),B 组又随机分为未行放疗的 B0组(n=32)和行放疗的 B1组(n=24),比较 A 、B 两组及 B 亚组间5年的生存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年随访率92.3%, A 、B 两组及 B 亚组间5年局部复发率(LR)、远处转移率(DM)、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率(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脉管侵犯、免疫组织化学与生存指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2 N0中危组乳腺癌患者需要个体化放疗,尤其是综合考虑年龄与免疫组织化学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远期生存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55例CHF患者,入院后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血糖血脂、行心脏超声检查并进行远期随访,比较各组指标并分析远期生存率。结果将人群FT3值分为4分位数,位于下1/4位点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尿酸、肌酐、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明显高于上1/4位点者(P<0.05),而红细胞、总蛋白、白蛋白、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钠、血清钙明显低于上1/4位点者(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多因素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是影响CHF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FT3每下降1 pmoL/L,死亡风险增加49.8%,其次是LVEF和年龄。结论 FT3是影响CHF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低FT3状态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越  李婷婷  高民  刘宏 《西部医学》2019,31(2):227-231
【摘要】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对患者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1日~2016年6月3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65例,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血液透析前、透析中每小时及透析后的血压值及心血管死亡事件、全因死亡事件,分析不同水平BPV与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 透析前收缩压BPV最高组与其它三组相比,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最高(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收缩压BPV是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透析前收缩压BPV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透析前舒张压BPV、透析中及透析后收缩压、舒张压BPV与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血压绝对值不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独立危险因素,透析前收缩压BPV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MHD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冠心病对脑梗病人预后影响。方法:比较脑梗塞并存慢性冠心病520例(冠心组)与非并存慢性冠心病脑梗塞119例(对照组)死亡率的显差异,分析影响脑梗塞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组总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非心源性死亡率为:10.6%、2.7%、7.3%;对照组为5.0%、1.7%、2.5%(P值均<0.05);不明原因死亡率二组比较(0.8%/0.8%)无区别。影响死亡率的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每增加10岁、基线状态下的收缩压、吸烟、糖尿病、慢性冠心病与脑梗塞病人死亡率均显相关(P<0.05)。慢性冠心病、年龄、高血压同为影响脑梗塞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存慢性冠心病的脑梗塞死亡率增加,慢性冠心病是脑梗塞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曼娜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05-106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7年3月AMI病人98例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肌酐正常组(≤133mol/L)62例,高肌酐组(〉133mol/L)3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随诊1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肌酐组患者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多,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33.3%:3.22%,P〈0.01)、1年病死率(44.4%:8.06%,P〈0.01)都比肌酐正常组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肌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A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住院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增加;高血清肌酐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背景:证据显示,与临床常规降脂比较,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强化降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可进一步获益。 目的:比较2种降脂治疗策略对既往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病史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影响。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IDEAL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盲法终点评价试验。试验于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北欧190个心脏病急救单位和专家诊所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试验人选8888例有急性MI病史的患者,年龄≤80岁。 干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n=4439)或常规剂量辛伐他汀(20mg/d;n=4449)治疗。 主要终点: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定义为冠脉死亡、证实有非致命性急性MI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治疗期间,辛伐他汀组平均LDL—C水平为104mg/dL(SE,0.3),阿托伐他汀组为81mg/dL(SE,0.3)。辛伐他汀组有463例(10.4%)患者发生了主要冠脉事件,阿托伐他汀组为411例(9.3%)(风险比[hazardratio,HR],0.89;95%CI,0.78—1.01;P=0.07)。两组发生非致命性MI者分别为321例(7.2%)和267例(6.0%)(HR,0.83;95%CI,0.71—0.98;P=0.02)。但是另外两个一级终点组分的发生率两组末见显著差异。两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608例和533例(HR,0.87;95%CI,0.77—0.98;P=0.02)。辛伐他汀组发生任何一种冠脉事件的患者有1059例,阿托伐他汀组898例(HR,0.84;95%CI,0.76—0.91;P〈0.001)。两组发生非心血管死亡者分别为156例(3.5%)和143例(3.2%)(HR,0.92;95%CI,0.73—1.15;P=0.47)。各种原因所致死亡:辛伐他汀组374例(8.4%),阿托伐他汀组366例(8.2%)(HR,0.98;95%CI,0.85—1.13;P=0.8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凶非严重性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较高;因转氨酶升高分别导致43例(1.0%)和5例(0.1%)患者停药(P(0.001)。两组罕见严重肌病及横纹肌溶解。 结论:研究表明,在既往有MI的患者,强化降低LDL—C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一级终点,但是能降低其他复合二级终点及非致命性急性MI的危险。心血管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异。强化降低LDL—C可使MI患者获益,而且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