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瘤(PTC)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和41.4%;CD44v6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和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和转移呈负相关(P<0.01),且两种粘附分子在PTC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粘附分子表达与PTC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E-cadherin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有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及良性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PTC1组)62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PTC2组)5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FTC组)l0例及良性甲状腺组织(良性组)30例中的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PTCI组的C—MET表达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01)。两两比较C—MET表达结果:PTC1组与PTC2组比较,P〈0.001;PTC1组与FTC组比较,P〈0.001;PTC1组与良性组比较,P〈0.001;PTC2组与FTC组比较,P=0.002;PTC2组与良性组比较,P〈0.001;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MET的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是肿瘤的囊外扩展和直接侵犯的标记。该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决定手术方式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指导临床筛选隐性颈淋巴结转移者,更加合理地应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回顾分析65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同期1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随访其中3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颈淋巴结情况,随访时间2~4年。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首诊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9.23%(32/65);临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随访后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11/33)。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6.15%(43/65)。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2%和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肿瘤浸润范围局限在包膜内组和侵及包膜和包膜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和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浸润转移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地对c N0病例应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4.
CD44v6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CD44v6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ISAB免疫组织学法,检测50例甲状腺癌、45例甲状腺瘤和20例癌旁状腺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癌中CD44v6表达阳性率(64.0%)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37.0%)和癌旁甲状腺组织(25..0%(均P<0.05)。CD44v6表达与甲状腺癌组织类型无关;CD44v6表达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病理分期Ⅲ-Ⅳ期病例显著高于病理分期Ⅰ-Ⅱ期病例(P<0.05)。CD44v6阳性的甲状腺癌复发及死亡率显著高于CD44v6阴性者(P<0.05)。结论 CD44v66表达对甲状腺癌恶性程度判断、生物学行为预测和预后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和CD44拼接变异体6(CD44v6)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结直肠癌标本、60例结直肠腺瘤标本中OPN和CD44v6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腺瘤、正常组织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9%、66.7%、2.8%,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56.7%、2.8%,各组OPN和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状态、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CD44v6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OPN与CD44v6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517,P<0.05).结论 OPN、CD44v6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瘤-癌的转化及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力等密切相关,通过检测两者水平可对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核干因子(N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25例甲状腺腺瘤、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及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S的表达。58例PTC组织中,34例NS蛋白表达为阳性,阳性率58.6%;伴淋巴结转移的30例中,23例表达为阳性,阳性率76.7%;无淋巴结转移的28例表达阳性率46.4%;25例良性甲状腺瘤组织中NS表达阳性率16.0%。NS基因蛋白在PTC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腺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腺瘤组织无显著差异性。NS阳性表达率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浸润程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S参与了PTC的发生发展过程,高表达的NS基因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并可能是其进展环节中的一个标志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明确整合素β1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PTC组织、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和15例甲状腺瘤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分析整合素β1与肿瘤分期、年龄、性别和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结果:整合素β1在正常组织和良性腺瘤中不表达或微量表达,在PTC组织中表达较强,并随着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高(P〈0.05);与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PTC组织中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胆囊癌中CD44v6和Ez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病变中Ezrin和CD44v6蛋白表达水平,探讨Ezrin和CD44v6蛋白表达与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研究Ezrin和CD44v6蛋白表达与胆囊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1例胆囊癌组织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石蜡切片标本中Ezrin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水平,对Ezrin和CD44v6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Ezrin和CD44v6蛋白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讨论。结果:1)CD44v6和Ezrin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癌组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组(P〈0.05);2)CD44v6和Ezrin蛋白在胆囊癌中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胆囊癌病理类型中Ezrin和CD44v6蛋白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Ezrin和CD44v6蛋白在Nevin分期的Ⅰ+Ⅱ、Ⅲ+Ⅳ、Ⅴ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Ezrin和CD44v6与肿瘤标志物CEA、CA199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6)胆囊癌中Ezrin、CD44v6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7)CD44v6与Ezri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1)胆囊癌组织中Ezrin与CD44v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织,说明二者与胆囊癌的发展有密切联系。2)Ezrin与CD44v6蛋白表达水平与胆囊癌的浸润转移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反映胆囊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3)Ezrin与CD44v6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D10表达在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0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其中包括15例滤泡性腺瘤、15例腺瘤性甲状腺肿、30例乳头状癌(包括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性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中,7例表达CD10(77.8%),10例滤泡性癌中8例表达CD10(80.0%);CD10在非滤泡型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腺瘤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对CD10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疗对直肠癌CD44v6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6例研究组(术前接受化放疗)及36例对照组(术前未行放化疗)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正常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两组72例患者正常直肠黏膜上皮细胞中CD44v6表达均阴性。研究组中CD44v6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72例患者中侵润至浆膜层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组织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侵润至肌层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手术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保肛率80.6%(29/36)明显高于对照组55.6%(20/36)(P〈0.05)。结论:CD44v6在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44v6的表达情况是判断直肠癌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疗能有效降低直肠癌组织CD44v6表达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了直肠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同时能使肿瘤降期,提高保肛率,手术并发症无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alectin-3和CD44v6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PCa)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5例PCa、25例PIN和20例BPH组织中Galectin-3和CD44v6蛋白表达,并结合肿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PCa组织中,Galectin-3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2±59.5)%、(75.6±24.0)%,均显著高于PIN和BPH组织(P〈0.05)。Galeetin-3和CD44v6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周围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0.05)。Galectin-3和CD44v6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05)。结论:Galectin-3和CD44v6蛋白表达与PCa发生、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以对PCa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判断PTC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55例PTC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P-4、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PTC临床病理因素对两种蛋白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意义。结果AP-4和VEGF—C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包膜完整性、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及肿瘤直径无明显关系。AP-4和VEGF—C蛋白同时高表达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4.2%。结论VEGF—C、AP-4均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有关;且AP-4、VEGF—C高表达可能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强度,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淋巴结转移上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156例胃腺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家族成员CD44s、CD44v5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4s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0.0%(78/156)和40.3%(63/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5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9.3%(77/156)和63.4%(99/1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7.6%(12/156)和0(均P〈0.05)。3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两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在胃癌组织中,CD44s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CD44v5的表达仅与胃癌浸润深度相关;CD44v6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Lauren分型相关。CD44s、CD44v5及CD44v6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8%和52.5%(P〈0.05)、38.9%和49.3%(P〉0.05)及26.2%和75.4%(P(0.05),仅CD44v6表达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R=I.931,95%CI:1.183—3.152)。结论CD44参与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CD44可能成为胃癌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o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微小RNA-34b(miR-34b)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并分析甲基化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25例PT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其miR-34b mRNA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MSP)PCR法检测miR-34b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结果 PTC癌组织中miR-34b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85±0.05,较癌旁组织的1.62±0.09低(P=0.030)。25例PTC癌组织中,有18例(72%)患者的miR-34b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癌旁组织组有10例(40%),癌组织的甲基化比例较高(P=0.021)。甲基化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和包膜浸润均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的甲基化比例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PTC癌组织中miR-34b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可能是该基因失活的原因之一,并且可能与PTC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均有关,其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同期双侧侧颈淋巴结清扫术(bilateral neck dissection,BND)的手术指征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同期BND的19例甲状腺癌病人,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12例(63.2%);甲状腺髓样癌7例(36.8%)。结果:19例病人中位住院时间为8(7~1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例(26.3%),1例弥漫硬化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出现局部淋巴结复发转移,1例髓样癌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结论:在喉返神经、颈内静脉没有侵犯的前提下,同期BND未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病人再次手术的痛苦,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BRAF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81%的PTC患者中发现有BRAF基因的突变。BRAF突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BRAF 突变与PTC的淋巴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高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是BRAF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BRAF基因突变与PT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且对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