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保守治疗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期(发病14 d内)的死亡相关因素,指导急诊手术病例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进行保守治疗的42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0±12)岁.治疗方法包括止痛、控制性降压及抑制心肌收缩等对症治疗.其中急性期存活28例,死亡14例,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其急性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支血管缺血(P=0.018)和主动脉最大径(P=0.002)是急性期B型夹层的死亡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亦证实分支血管缺血(P=0.041)和主动脉最大径(P=0.005)为死亡的相关因素.当主动脉最大径超过40 mm时死亡风险明显增高(P=0.000).结论 存在主动脉分支血管缺血或主动脉最大径>40 mm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考虑急诊手术或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96例需手术切除胆囊的病例依据患者选择分为LC组(48例)和OC组(48例),LC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OC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观察术后1、3天心肌酶谱(CK,LDH,CK-MB,HBDH)的变化。结果除LC组CK-MB降低外,术后第1天两组心肌酶谱较本组术前升高,CK、LD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3天两组心肌酶谱均有明显恢复,但OC组CK仍高于术前(P 0. 05),HBDH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 0. 05)。术后第1天两组心肌酶谱CK、CK-MB、LD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BDH无显著性差异(P 0. 05);术后第3天两组心肌酶谱CK、LDH、HBD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KMB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 LC组与OC组手术均对心肌酶谱均有影响,OC组较LC组影响明显,且恢复慢,两组均对心肌没有明显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外科领域危急重症,2015年国际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IRAD)报道手术治疗死亡18%[1],得益于孙氏手术[2]的推广,国内手术死亡约占10%[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手术更复杂,术后死亡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变化规律。方法2005年7~10月我院收治20例CABG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开放前,开放后20min,进入ICU,术后12h,24h和48h测量血浆BNP浓度,分析围手术期BNP的变化规律,以及BNP与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T)等的相关关系。结果麻醉诱导后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明显负相关(r=-0.912,P=0.000),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r=0.714,P=0.000),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r=0.809,P=0.000),中心静脉压(r=0.787,P=0.000)呈明显正相关。手术前后BNP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9,P〈0.01),从主动脉钳开放后逐步上升,并在术后24h达峰值。进入ICU,术后12h,24h的BNP浓度与PCWP呈明显正相关(r=0.602,P=0.005;r=0.554,P=0.011;r=0.631,P=0.003),与CK-MB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528,P=0.017;r=0.638,P=0.002;r=0.882,P=0.000);但与TNT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冠心病患者术前血浆BNP浓度能正确反映术前的心功能状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BNP大量释放的原因;术后BNP监测能正确及时地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特别是前负荷状态。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是发生于主动脉的一神灾难性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特别是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将这类疾病定义为起病在2周以内,并出现夹层破裂、疑似破裂(impending rupture)或合并急性灌注不良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B型主动脉夹层[1].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占所有夹层的10%~20%左右[2],相较于大部分可以通过保守的强化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的非复杂性主动脉夹层[3],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则更为凶险,需要急诊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文荟萃分析了所有纳入的关于血管腔内支架植人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文文章,着重了解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预后等。方法按预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例数≥10的所有中文文章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人37篇文章1527例患者。国内手术成功率为(99.2±0.4)%,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1.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6±0.2)%,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6±0.3)%,其中截瘫发生率为(0.1±0.04)%。急性和慢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相比,前者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明显降低[(96.3±0.7)%VS(100.0±0.0)%,P=0.0031,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和30d死亡率则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较可行,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传统手术低。腔内治疗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较慢性期低,但预后相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n=45)和对照组(n=8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重症监护情况,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谵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谵妄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脑卒中史患者比例、术前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脑卒中史、手术时间>6 h、体外循环时间>3 h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0 min均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年龄、高血压、有脑卒中史、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录在CNKI、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OVID、Pubmed Medline、EBSCO、EMBASE、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关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用RevMan5.1软件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个临床试验共纳入5618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治疗后30d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OR=0.55,95%CI(0.46~0.65),P〈0.00001]。另外,中风(OR=0.57,95%C1(0.39~0184),P=0.005]、呼吸衰竭[OR=0.64,95%CI(0.53~0.78),P〈0.00001]和心脏并发症[OR=O.49,95%CI(0.38~0.64),P〈0.00001]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优于开放手术组;截瘫[OR=I.30,95%C1(0.82~2.05),P=0.26]和急性肾功能衰竭[OR=0.86,95%CI(0.41~1.80),P=0.69]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修复术可以作为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良和手术技术经验的积累, TEVAR 因其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死亡率低等特点,成为主动脉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1, 2].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 TEVAR都能很好地降低手术死亡率,但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风险因素为院内死亡风险,建立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床旁风险评估模型。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血管病中心收治的99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745例、女254例,平均年龄(49.8±12.0)岁。急性夹层837例。在急诊科药物治疗或等待外科治疗的术前患者182例(18.22%),获外科手术治疗的817例(81.78%)。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确立院内死亡风险因素,并量化评分院内死亡的风险值用于预测每例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结果总体院内死亡率25.93%。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中,以下独立变量增加了院内死亡率:增加的年龄[OR=1.04,95%CI(1.02,1.05),P0.000 1],急性主动脉夹层[OR=2.49,95%CI(1.30,4.77),P=0.006 1],晕厥[OR=2.76,95%CI(1.15,6.60),P=0.022 8],下肢麻木/疼痛[OR=7.99,95%CI(2.71,23.52),P=0.000 2],De BakeyⅠ型[OR=1.72,95%CI(1.05,2.80),P=0.030 5],头壁血管受累[OR=2.25,95%CI(1.20,4.24),P=0.011 7],急性肝功能不全[OR=2.60,95%CI(1.46,4.64),P=0.001 2],白细胞总数15×10~9个/L[OR=1.87,95%CI(1.21,2.89),P=0.004 9]以及中大量心包积液[OR=4.34,95%CI(2.45,7.69),P0.000 1]。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一个简易有效的床旁风险评估模型。结论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预示着院内死亡的风险程度。简易快捷的床旁风险评估能有效协助临床医师识别高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慢性肾脏病(CKD1期)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以2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N组),71例肾功能稳定的CKD1期患者作为疾病组(D组)。收集肾功能、血脂、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等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早期CKD患者LVH有关指标,分析ABPM指标与LVH的关系。结果:(1)与N组相比,D组夜间收缩压,昼、夜及24h平均舒张压均升高(P均〈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DRS)及舒张压下降率(nDRD)均明显下降(P均〈0.05);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升高(P均〈0.05)。(2)D组高血压及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达47.9%、62.0%。(3)与杓型血压组(Dip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non-Dip组)LVMI值及LVH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均〈0.05)。(4)与非高血压组(non-LVH组)相比,高血压组(LVH组)nDRS和nDRD均明显下降,血红蛋白(Hb)显著降低(P均〈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LVMI值与nDRS、nDRD和Hb均呈负相关(P均〈0.01),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24h平均舒张压(mSBP)均呈正相关(P均〈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DRS、Hb、nDRD和血肌酐(Scr)进入回归方程:y=123.429-2.290x1-0.47x2-0.768x3+0.178x4(y=LVMI;123.429=常数,t=8.41,P=0.000;x1=nDRS,t=-5.43,P=0.000;x2=Hb,t=-4.77,P=0.000;x3=NDRD,t=-3.47,P=0.001;x4=Scr,t=2.08,P=0.041)。结论:早期CKD患者即已出现血压升高及血压节律改变;LVH发生与早期CKD患者夜间高血压及非杓型血压关系更为密切;贫血和肾功能减退本身也与早期CKD患者LVH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 2010年9月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手术160例,同期开腹胃癌D2根治术(相同分期)180例的病例资料,比较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恢复、并发症、病死率及生存率等.结果 (1)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6.3±12.9)枚,与开腹组(26.8±11.2)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93,P=0.694).(2)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239.1±132.1)ml vs.(296.9±135.6) ml,t=-3.971,P=0.000],术后肛门排气早[(3.6±1.0)d vs.(4.3±0.8)d,t=-7.161,P=0.000],但手术时间长[全胃(215.0±22.6) min vs.(199.3±15.8)min,t=6.155,P=0.000;远端胃(180.0±21.1)min vs.(156.8±9.9)min,t=6.931,P=0.000],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18.8% (30/160) vs.9.4%(17/180),Х^2=6.157,P=0.013].(3)腹腔镜组与开腹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48.1% vs.54.9%,log-rank Х^2=1.531,P=0.216).结论 腹腔镜胃癌D2根治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清扫淋巴结数目和开腹手术类似,能够符合肿瘤根治原则.与开腹相比,腹腔镜组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等微创优点.2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中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Rho激酶抑制剂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拟行急诊PCI术STEMI患者66例(均于发病12h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严格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组术前20min开始使用法舒地尔并继续使用至病程1周,主要观察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组织灌注,住院期间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超声心动图、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6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停用法舒地尔;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CKMB、cTNI、左室收缩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45、0.028、0.049);住院期间MACE、出血、低血压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Rho激酶抑制剂可改善冠脉血流。  相似文献   

14.
肾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肾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的影响,为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建立兔Langendorff灌注模型,将18只幼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停灌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心脏缺血预处理组(CIP组):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反复2次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I/R组的方法;肾缺血预处理组(RIP组):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血流5min再灌注5min,取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重复I/R组的方法。观察血流动力学、生化等指标。结果CIP组和RIP组的冠状动脉流量(CF)、心排血量(CO)、左心室收缩压(LVSP)恢复百分率均较I/R组升高,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恢复率则较I/R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比较,HR、AF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组与CIP组比较各指标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组与I/R组比较:心肌含水量(MWC)、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ATP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心肌线粒体Ca^2+-ATPase活性、心肌线粒体Ca^2+含量、心肌线粒体合成ATP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IP组和CIP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的皮下分离面积对胸乳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将我科2011年9月~2012年3月连续65例胸乳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标准分离组(n=32)和有限分离组(n=33)。标准分离组皮下分离方式和范围按传统胸乳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操作;有限分离组前胸壁皮下分离采用改良技术,从中央切口建立3条皮下狭长隧道,使分离范同限于乳腺上部胸壁。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标准分离组皮下分离面积显著大于有限分离组[(136.6±23.1)cm2 vs.(93.9±14.8)cm2 ,t=8.525,P=0.000]。2组切口长度[(26.4±0.9)mmVS.(26.6±0.8)mm,t=-0.910,P=0.345],手术时间[(110.7±23.9)minVS.(117.2±25.1)min,t=-1.027,P=0.309],术中出血量[(8.0±3.4)mlVS.(8.4±5.1)ml,t=-0.356,P=0.723],术后48h血清c反应蛋白增量[2.2(-1.8~7.3)mg/LVS.1.2(-2.6~8.6)mg/L,Z=-0.658,P=0.516]、IL-6增量[0.6(-1.9~4.8)Pg/ml vs.1.1(-1.3~5.3)pg/ml,Z=-0.030,P=0.980],术后12、24、48h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后0~12h和12~24h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3.3%(7/30)VS.36.7%(8/30),x2=0.089,P=0.766;10.0%(3/30)VS.10.0%(3/30),x2=0.000,P=1.000];2组术后短暂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3%(1/30)VS.6.7%(2/30),x2=0.000,P=1.000];2组术后胸壁感觉异常及麻木感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6.7%(11/30)vs.20.o%(6/30),x2=2.052,P=0.152]。2组术后24h引流量和48h总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74.3±23.8)ml VS.(64.2±24.4)ml,t=1.623,P=0.110;(121.7±37.1)ml VS.(106.8±40.5)ml,t=1.486,P=0.143]。结论皮下分离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影响内镜甲状腺手术创伤及术后效果包括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引流量及并发症等的主要原因。正确的分离层面可能有助于降低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6.
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经胸小切口介入封堵术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5月,食管超声引导下完成10例经胸小切口介入封堵术(封堵组)。左胸骨旁第2肋间3-5cm切口暴露主肺动脉,缝2个荷包,将输送装置刺入肺动脉,在超声引导下经动脉导管送入主动脉,释放大于动脉导管直径4—6mm封堵器。选择2002年1月-2005年11月的20例成人体外循环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体外循环组)与经胸小切口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比较。结果与体外循环组相比,封堵组切口小[(3.6±1.6)cm vs(25.3±5.4)cm,t'=-16.575,P〈0.05),输血少[0%(0/10)vs75%(15/20),P=0.000);手术时间短[(0.8±0.2)hvs(3.5±0.4)h,t’=-27.951,P〈0.05],辅助呼吸时间短[(1.2±0.5)h vs(19.6±3.6)h,t’=-22.429,P〈0.05],ICU住院时间短[(22.6±6.8)h vs(50.6±11.2)h,t=7.230,P=0.000]。结论经胸小切口介入封堵术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路径同期手术修复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的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技术,分析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华医院25例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2~75(57.9±9.6)岁。所有患者除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均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分型均为Ⅰ型。手术方法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或主动脉根部置换加二尖瓣成形术(均为经主动脉切口交界缝合成形)。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随访观察,评价二尖瓣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术中食管超声心电图提示2例有残余微量反流,其余23例患者无反流,无瓣膜狭窄,成形效果满意。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t=4.086,P=0.000;t=4.442,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有所降低(t=3.671,P=0.001)。术后二尖瓣瓣环直径与术前比较缩小[(32.4±3.6)mm vs.(35.6±6.4)mm]。术后二尖瓣瓣口压差[(1.4±0.7)mmHg vs.(1.5±0.7)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7±2.2)mmHg vs.(3.3±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随访23例,随访率92%,随访时间7~92(50.4±25.3)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出现二尖瓣轻度反流3例。最后一次随访二尖瓣瓣环直径(33.9±4.6)mm,二尖瓣瓣口压差(1.3±0.6)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6±2.3)mmHg。结论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手术时,经主动脉路径修复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中腹腔镜游离胃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单治疗组50例术前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癌行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腹腔镜游离胃,以胃左动脉为定位,分为先游离胃左动脉组和后游离胃左动脉组各25例。全腔镜下食管癌切除40例;腹腔镜游离胃,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食管癌切除1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胃壁受损情况。结果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胃的游离,无中转开腹。与后游离胃左动脉组相比,先游离胃左动脉组游离胃的时间短[21~62 min(中位数34 min) vs.28~130 min (中位数53 min), Z=-4.786, P=0.000],出血少[5~110 ml(中位数45 ml) vs.20~2000 ml (中位数150 ml), Z=-5.425, P=0.000],胃壁无创钳牵拉处充血点少[0~4处(中位数2处) vs.1~10处(中位数6处), Z=-5.517, P=0.000]。结论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中腹腔镜游离胃时,首先游离小网膜及胃左动脉,沿胰腺平面游离胃后至胃脾韧带脾后端处,然后游离胃大网膜向胃脾韧带处用超声刀离断,最后打开膈食管裂孔与胸腔相通。这是一种比较安全、快捷、对胃壁损伤较小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月,70例ASAⅡ~Ⅳ级,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52例(腔内修复组),开腹切除术18例(开腹切除组)。开腹切除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腔内修复组采用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酔、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监护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快速顺序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呼吸,静吸复合方式维持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输注,经喉罩行机械通气控制呼吸;监护麻醉保留自主呼吸,适当镇静镇痛。结果开腹切除组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均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腔内修复组有57.7%(30/52)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4.6%(18/52)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7.7%(4/52)的患者在监护麻醉下完成手术。与开腹切除组相比,腔内治疗组术中血压较平稳,麻醉时间[(90±27)min vs.(210±44)min,t=13.668,P=0.000]、手术时间[(45±22)min vs.(187±36)min,t=-19.811,P=0.000]、术中输注晶体液[(750±178)ml vs.(1896±367)ml,t=17.486,P=0.000]、胶体液[(349±147)ml vs.(1257±266)ml,t=18.034,P=0.000]、异体血[(50±34)ml vs.(898±154)ml,t=-37.615,P=0.000]、术后返ICU患者比例(15.4%vs.66.7%,χ2=17.231,P=0.000)及术后住院时间[(8.5±2.1)d vs.(15.2±4.3)d,t=8.700,P=0.000]均明显降低。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麻醉手术时间、液体出入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水平远低于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术,且监护麻醉、全凭静脉麻醉适用于该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