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3.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的任一项异常的一种临床病症。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无不适主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当前,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而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都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在儿科临床中十分常见,小儿心脏疾病及非心脏疾病如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等都可导致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儿童心律失常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对心律失常治疗的认识,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风险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病人安置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心脏功能近期好转,远期下降,并探讨了强心药物对按置心脏起搏器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同时简单介绍了安置起搏器的并发症及置换方法。  相似文献   

6.
倪士珍 《天津医药》1992,20(7):445-448
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是心原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近15年来虽推出许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根据电生理标准仅50%的病人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显的心脏和心外毒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对约30%的病人诱发新的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因此许多学者探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7.
西德Schlepper教授等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国际性区域学术交流会上说,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骤死的极危险信号,尤其威胁着心室功能已经低下的病人。对这些病人应用抗心律失常治疗一定要适当,如果使用对心脏有抑制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要特别谨慎。仅有节律紊乱而没有心脏病理改变的病人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出现的问题估计是很少的。即使节律调节本身未能获得成功,药物也不会产生负  相似文献   

8.
第2代抗组胺药物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满玲  刘璐 《中国药业》2005,14(4):75-76
目的:探讨第2代抗组胺药物心脏毒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心脏不良反应(延长QT间期、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结果:第2代抗组胺药物有阻断心脏钾离子通道作用.结论:不同药物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的程度也不同,这与药物的亲脂性、分布容积有关.  相似文献   

9.
46例心律失常应用药物治疗的护理体会三明市第一医院张毓英朱美仙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在于影响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而改变其电生理特性或通过植物神经及其递质的影响而作用于心肌。在护理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我们注意准确给药剂量、调节用药速度、仔细观察用药过...  相似文献   

10.
新型β阻滞剂兼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β阻滞剂索他洛尔兼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特性,除β阻滞作用外,尚可使心脏所有组织的复极延长;从而延长不应期,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属常见心律失常。患者在折返机制、发作频度、对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及有效药物最佳剂量的选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无电生理资料,则诊断是笼统的,治疗性用药是经验性的,预防性用药疗效的评定也很困难。近年来,我们参照创伤性方法,对36例有PSVT频繁发作的患者作了服用小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后的无创性电生理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对PSVT的疗效及其无创性电生理评定标准,进而探讨其机理。对象及方法一、仪器及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检查时按常规方法置食道双极导管于最佳位置,描记常规心电图及食道单极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病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不同,作用机制有差异,不良反应也较多,这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了难度。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现将国内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做一总结。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服用治疗量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用药前没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所诱发的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损害心脏泵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但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又有促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增加猝死的危险.使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可以避免上述因素,且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抗颤动疗法与抗异位搏动疗法,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些主要通过提高心肌电稳定和颤动电阈值,而防治室颤的药物,特称为抗颤动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为代表;通过抑制室性异位搏动,而纠治心律失常的药物,则被称为抗异位搏动药,以Ⅰ类的奎尼丁为代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心脏猝死、提高存活率有重要价值。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特征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延长复极时  相似文献   

15.
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离体心脏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已40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丰富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学内容。遗憾的是于搏动的在体心脏中难以进行这些实验,从而限制了临床电生理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窦性心动过速(窦速)在非胸部重度创伤及大手术后比较常见,多数情况下通过对患者给予缓解疼痛、降温、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心力衰竭及呼吸困难等治疗措施,窦速能够得到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循环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导致低血压、心力衰竭或心脏停搏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心脏毒性。抗肿瘤药物对心脏有多种损害机制及不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明显影响。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放疗史、既往心脏病史以及与其他心脏毒性药物联用等。防治方法包括用药前评估,优化用药方式及定期检测等。  相似文献   

18.
目前所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几乎均能透过胎盘并经乳汁排泄,其在胎儿和婴儿血浆中的血药浓度部分取决于胎儿、婴儿血清与母亲血清之间的pH差值。在器官形成过程中,即妊娠的前8周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畸危险性最大,在妊娠后期也可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如影响子宫灌注和收缩,影响胎儿生长和分娩。母亲生理状态的改变也可升高或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因此,临床对于妊娠妇女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须十分谨慎。现就各类药物对妊娠妇女的影响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孕期用药不仅要考虑孕妇本身,更要考虑到药物经胎盘和乳腺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是孕期用药的关键。妊娠期妇女按成人剂量用药时,几乎所有药物都要经过胎盘,只是浓度各不相同,从而使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出生前或生产时反应;产生畸胎;出生前或出生后生长发育迟缓;出生后功能异常。所以对妊娠期妇女用药必须认真选择。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的不良作用,可参考美国药物与食品管理局(FDA)颁布的"药物可能对胎儿危险性的分类和标  相似文献   

20.
盐酸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其化学名为2-丁基-3-苯并呋喃基4-[2-(二乙氨基)乙氧基]-3,5-二碘苯基甲酮盐酸盐,是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以Ⅲ类药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该药pH偏酸性,刺激性较强,易发生外周静脉炎,表现为穿刺点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有的有硬结,严重者发生穿刺点周围局部溃烂.对此,笔者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