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研究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缓解期组30例,轻度急性发作期组10例,中度急性发作期组12例,重度急性发作期组18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检测肺功能和测定诱导痰细胞的计数及分类。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发作期组显著高于缓解期组(P〈0.01),急性发作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一氧化氮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有相关性。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健康、哮喘缓解期及哮喘发作期)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相关(r=0.786,P〈0.01)。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与FEV1.0%预计值(r=-0.872,P〈0.01)和诱导痰巨噬细胞百分比(r=-0.820,P〈0.01)呈负相关;与诱导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诱导痰嗜酸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分别为0.857、0.816和0.825,P〈0.01)。结论: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升高,与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相关,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内源性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无创性指标监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URI)的长期咳嗽惠儿肺功能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24例继发于URI的长期咳嗽患儿作为观察组.用视觉模拟法对其咳嗽程度进行评分。并测定其肺功能,检测外周血及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另收集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①咳嗽症状评分:长期咳嗽组患儿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肺功能:长期咳嗽组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及1秒率均低于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显示两组FEV,下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3);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FEV,增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4h内最高呼气流量波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EOS检测:观察组外周血及痰液EOS计数及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咳嗽患儿气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与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30例稳定期COPD患者根据舒张试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较用药前提高率(简称FEV1提高率)将COPD患者分为COPDⅠ组(FEV,提高率为0~7%)和COPDⅡ组(FEV,提高率为8%~15%),再以14例中度哮喘患者(哮喘组)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吸入布地奈德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肺通气功能、诱导痰细胞学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与COPDⅠ组比较,COPDⅡ组、哮喘组治疗前嗜酸粒细胞比例、eotaxin、E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PDⅡ组与哮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比例、eotaxin、ECP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COPDⅡ组和哮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稳定期COPD患者部分有效,可能通过抑制气道嗜酸粒细胞聚集、趋化,减少eotaxin和ECP的分泌和释放,而减轻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痰细胞学特点进行临床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方法:2003年4月至2010年9月,共治疗5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6例,实验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26例。对这两组患者进行痰细胞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ECP、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是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明显特征。运用痰细胞学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白细胞介素(IL)-4及尿白三烯E4(LTE4)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采用超声雾化0.9%NaCl溶液诱导痰液,入院24h留尿标本。以ELISA法测定IL4的水平,同时测定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计数,测定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比值(FEV。%)。以ELISA法测定哮喘患儿尿LTE4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IL-4、EOS计数、尿LTE4均高于健康儿童[分别为(111.004-180.30)n以比(4.78±1.98)ng/L、0.30±0.17比0.07±0.05、(28.20±5.72)pmol/μmol比(1.21±0.02)pmol]μmol],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50.96±24.77)%比(119.80±1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痰液中114及尿LTE4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482、0.437,P〈0.01),与FEV。%呈负相关(r=-0.647、-0.689,P〈0.01)。结论测定诱导痰IL4及尿LTE4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性反应及哮喘发作时病情程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及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2(Eotaxin-2)和IL-17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轻度(9例)、中度(14例)、重度(10例)]和15例正常对照者,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获得痰液,ELISA法检测Eotaxin-2、IL-17表达水平。结果:中、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Eotaxin-2和IL-17水平均较轻度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Eotaxin-2和IL-17水平随哮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嗜酸粒细胞与Eotaxin-2水平、中性粒细胞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5、0.418,P均〈0.05),经过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5周后,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taxin-2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IL-17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诱导痰中Eotaxin-2及IL-17水平可能作为判断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的参考指标,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不能显著降低诱导痰中IL-17水平。  相似文献   

7.
郜津丽 《中国卫生产业》2014,(3):117-117,119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长期咳嗽(咳嗽时间大于8周)中的变化。方法老年人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28例继发长期咳嗽患者作为观察组。用视觉模拟法对其咳嗽程度进行评分,肺功能检查,检测外周血及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另收集27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未吸烟史)。结果症状上长期咳嗽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长期咳嗽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及1秒率均低于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显示两组FEV,下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3;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FEV,增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4h内最高呼气流量波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及痰液EOS计数及比例患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咳嗽患者气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与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测试(ACT)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哮喘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4例(对照组).测定对照组空腹血清hs-CRP和哮喘组经甲泼尼龙治疗5~7d前后的空腹血清hs-CRP.超声雾化4.5%氯化钠获取诱导痰,分别计算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巨噬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测定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哮喘组进行ACT评分.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血清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指标及ACT评分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和诱导痰EOS%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炎性反应水平的效能.结果 哮喘组有2例患者诱导痰失败排除本研究.哮喘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8(2.12~11.12)和1.48(1.03~4.81) mg/L比3.40(2.02 ~ 8.91) mg/L,H=18.939,P< 0.01],哮喘组治疗前血清hs-CRP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治疗前,哮喘组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849,P=0.000),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0.617,P=0.000;r=-0.559,P=0.002;r=-0.398,P=0.036),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511,P=0.005).血清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肺功能、ACT评分具有良好相关性,是评价支气管哮喘系统性炎性反应水平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抗变态反应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例哮喘患儿(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及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T细胞,应用ELISA法测定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gE,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和IgM。结果哮喘发作组CD3+、CD4+T细胞及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P〈0.05);哮喘缓解组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发作组IL-6、IL-8及TNF—α均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哮喘缓解组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IgE及IgG水平显著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或〈0.05),Ig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哮喘缓解组IgE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存在免疫失衡,提示哮喘患儿应长期抗变态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诱导痰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组61例和缓解组61例,自身对照,选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5例为正常对照组。常规痰涂片染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并分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7、IL-4、IFN-γ在诱导痰上清液中浓度。结果IL-17、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明显高于缓解期组,缓解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噬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高于缓解期组(P〈0.01),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γ在急性发作期组低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期组IFN-γ与IL-4、ILl7呈负相关(r=-0.51,P〈0.05),IL-17与IL-4呈正相关(r=0.58,P〈0,05),缓解期则无相关性。结论IL-17、IL-4参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发展,IFN-γ对哮喘的气道炎症有抑制作用,IL-17能更准确的反映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慢期气道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1.
李威  李国玲  石明  程立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2):1708-171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的气道炎症特征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患者气道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56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作支气管舒张试验,并分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和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组,两组均在常规抗炎、舒张支气管及平喘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行肺功能测定和采用瑞氏染色、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诱导痰中细胞学计数(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 治疗前56例AECOPD患者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1例(19.6%),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45例(80.4%).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患者诱导痰中EOS和ECP水平与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5)%vs(1.8±1.3)%,( 124.8 ±57.2)μg/L vs (42.5 ±20.1)μg/L,均P<0.05];两组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PMN)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患者诱导痰中EOS和ECP下降水平显著高于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组患者(t =5.362,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诱导痰PMN数量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AECOPD患者既具有气道EOS炎症特征,又存在气道PMN炎症;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改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AECOPD患者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粉尘螨特异性IgE(DF-sIgE)、嗜酸性粒细胞(EOS)对防治哮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部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病例组,并根据病情分为轻度间歇组、轻度持续组、中度持续组、重度持续组,选择同期60名非哮喘儿童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儿童血清MIF、ECP、DF-sIgE、EOS的差异。结果共纳入分析的哮喘缓解期儿童92例,其中男童42例(占45.7%),女童50例(占54.3%),平均年龄为(4.82±5.61)岁;对照组儿童男童26例(占43.3%),女童34例(占56.7%),平均年龄(4.02±6.93)岁。病例组儿童血清MIF、ECP、DF-sIgE、EOS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例组不同病情儿童血清MIF、ECP、DF-sIgE、EOS指标值均随着哮喘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增高(P0.05或P0.01),病例组儿童血清MIF、ECP、DF-sIgE、EOS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缓解期哮喘儿童血清MIF、ECP、DF-sIgE、EOS水平明显增高,检测血清MIF、ECP、DF-sIgE、EOS可有效判断缓解期哮喘病情程度,预防缓解期哮喘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清及诱导痰C反应蛋白(CRP)是否可以作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判断的敏感指标。方法:检测本科收治的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同期血清和诱导痰中CRP的浓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的血清CRP、诱导痰CRP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且治疗后的血清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CRP和诱导痰CRP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907、0.743, P〈0.01)。结论:血清及诱导痰CRP可作为一种动态监测气道炎症以及评估支气管哮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实用及无创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白介素-8 (IL-8)与支气管哮喘关系.方法 采用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白介素-8(IL-8),同时以3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患者外周血EOS计数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8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顺尔宁在治疗患有哮喘的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小儿的过程中利用其血清和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200例患有哮喘的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顺尔宁治疗。另外选取10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观察哮喘患儿、健康小儿血清和痰液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及时患儿的疗效。结果常规组与观察组哮喘患儿血清和痰液中的EC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8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及其痰液里EPC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顺尔宁治疗哮喘小儿,可高效地使小儿血清及痰液中的哮喘相关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水平下降,从而有效促进患儿身体恢复健康,有益于小儿的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儿童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实验研究策略,选择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及其取得临床缓解期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肺功能检测,采用诱导痰检查法对痰炎性细胞进行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痰IL-8、IL-17浓度。三组间均数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意两组间比较用SNK法;并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经三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含量、IL-8和IL-17含量均高于临床缓解期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2.16、135.69和24.28,均P〈0.05)。临床缓解期组诱导痰的中性粒细胞含量IL-8和IL-17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80、54.64和17.36,均P〈0.05);急性发作期及临床缓解期IL-8、IL-17均与中性粒细胞成正相关(均r〉0,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IL-8、IL-17均参与了哮喘的部分发病机制,对于哮喘病情变化、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朱香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3052-305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4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观察组)和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和MP-IgM阳性及阴性患者的EOS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P-IgM阳性率明显升高(χ2=69.832,P=0.0093);MP-IgM阳性患儿的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t=2.671,P=0.0076)。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选择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28例和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4例进行肺功能测定和用诱导痰检查方法对痰进行炎性细胞分类计数,并用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结果 哮喘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为0.9(0.4~1.4)×109/L,明显高于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0.1(0~0.2)×109/L、0.0(0~0.1)×109/L(P值均<0.05);COPD组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为2.3(1.8~2.8)×109/L,明显高于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1.1(0.2~1.9)×109/L、1.0(0.8-1.2)×109/L(P值均<0.05).哮喘组、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分别为(2.3±0.5)、(0.3 4±0.1)、(0.94±0.2)μg/L,三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哮喘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与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γ=0.62,P<0.05),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γ=-0.56,P<0.05);COPD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正相关(γ=0.43,P<0.05),与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无相关性(γ=0.21,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表达上调,VEGF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性反应过程;COPD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表达下降,VEGF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NO)浓度以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诱导痰EOS计数、FEV1及呼出气NO浓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诱导痰EOS计数、呼出气NO浓度、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9、12个月后,观察组的诱导痰EOS计数、呼出气NO浓度与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的EOS计数与呼出气NO浓度呈正相关,FEV1与呼出气NO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诱导痰EOS计数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监测可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水平,反映肺功能改善情况,为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用高渗盐水诱痰法收集25例轻,中度哮喘发作期患者,26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及30名健康者的痰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ET的浓度。结果:(1)FEV1/FVC发作组最低,缓解组次之,正常组最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2)发作组和缓解组诱导痰中炎症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3)发作组诱导痰中ET浓度明显高于缓解组和正常组(均P<0.01),(4)发作组诱导痰中ET浓度与FEV1/FVC和氧分压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2,-0.878),而与巨噬细胞数呈正相关(r=-0.653),结论: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气道腔内均存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ET可能参与了哮喘的病理进展过程,并在哮喘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起了重要作用。诱导痰中ET的浓度可较好地反映气道腔局部ET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