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细胞癌螺旋CT多期扫描边缘强化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螺旋CT多期扫描边缘强化的表现形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包膜的HCC在螺旋CT多期扫描边缘强化的表现特点,着重观察肿瘤包膜、包膜密度、包膜是否完整并与病理切片对照。结果34例中,动脉期未显示明确肿瘤包膜,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肿瘤包膜呈高密度影18例(52.9%);动脉期肿瘤包膜呈低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肿瘤包膜呈高密度9例(26.5%);三期扫描均显示完整或不完整线状环形高密度影4例(11.8%);动、门脉期未见显示包膜,延迟期显示包膜呈高密度影2例(5.9%);三期扫描均未显示明确的肿瘤包膜1例(2.9%)。在多期扫描图像上,I-Ⅱ级高分化HCC包膜以完整环状强化为主;Ⅲ-Ⅳ级低分化HCC包膜以不完整环状强化为主。与病理结果作对照,不完整环状强化判断包膜不完整的符合率为92.9%。结论HCC螺旋CT多期扫描边缘强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依据CT边缘强化表现,可预测HCC的分化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夏兆云  马秦岭  曹士兵  蒋华平 《武警医学》2006,17(7):500-504,F000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VEGF在HCC表达的意义与特点.方法 50例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HCC患者,术前均作肝脏的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依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为四型:动脉期强化型、门静脉期强化型、双期强化型及双期不强化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手术标本肿瘤边缘区、肿瘤中央区及肿瘤临界区的VEGF表达水平.结果 ①HCC肿块边缘区VEGF的表达水平高于肿瘤中央区和临界区(P<0.01).②VEGF的表达水平与HCC分级存在正相关性(P<0.01).③HCC分型与VEGF表达水平相关(P<0.05).4、HCC动脉期肿块强化CT值与VEGF表达水平正相关(P<0.01).5、HCC肿块的大小与VEGF表达水平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及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病例其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病例.(P<0.01,P<0.05).结论 HCC肿瘤动脉期强化值与VEGF表达水平均值呈线性相关(r=0.713),且VEGF表达水平与HCC分型、分级、肿瘤的强化方式及肿瘤是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与Survivin、VEGF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Survivin、VEGF以及MVD表达情况,将MSCT强化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36例HCC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9.4%(25/36),VEGF表达阳性率72.2%(26/36)。26例VEGF表达阳性的HCC中,20例Survivin表达阳性,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②HCC的MSCT征象中肿瘤大小及瘤体中心有无坏死与Survivin、VEGF的表达无关(P>0.05)。有静脉癌栓组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无癌栓组(P<0.05)。边缘不清、有静脉癌栓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边缘清楚、无静脉癌栓组(P<0.05)。MVD值表达与VEGF表达相同。结论:Survivin、VEGF及MVD在HCC呈高表达且三者密切相关,HCC的MSCT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Survivin、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判断HCC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与螺旋CT增强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表达及其与螺旋CT(SCT)增强表现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9例共4 1个HCC病灶 ,观察其SCT表现和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CC中VEGF、VEGFR 1/Flt 1和VEGFR 2 /KDR/Flk 1蛋白的表达 ,并与SCT增强表现和特征对照。结果 VEGF、Flt 1、KDR/Flk 1阳性率分别为 6 1.0 %、6 8.3%和 70 .7% ;在侵袭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和KDR/Flk 1的表达均高于侵袭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VEGF和KDR/Flk 1的表达与动脉期强化类型之间无相关性。Flt 1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 检验提示VEGF表达与KDR/Flk 1表达相关 (P <0 .0 0 1) ,而未显示VEGF表达与Flt 1表达、KDR/Flk 1表达与Flt 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VEG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KDR/Flk 1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且可通过SCT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VEGF及其受体KDR/Flk 1和Flt 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5例 HCC 患者资料,术前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对病理标本进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常规 HE 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P 法,检测其 VEGF 蛋白的表达。将 HCC 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并统计分析 CT 所见与 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①75例 HCC 患者,术前 CT 所表现的肝硬化和淋巴结肿大与手术病理所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CC 的肿瘤长径、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HCC 的假包膜、肿瘤长径、病理血管、瘤内坏死与 VEGF 表达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C 的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肝硬化、肝内病灶(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肿大与 VEGF 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CC 的 CT 表现与 VEGF 表达密切相关,CT 征象虽然可以大部分反映 HCC 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45例乳腺肿瘤病人行仲卧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小病灶行单侧局部放大扫描,其中43例经病理证实,另2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乳腺癌的主要CT特征为:(L)肿块边缘不规整,有分叶和毛刺;(2)强化后CT值平均升高45Hu以上,无包膜;(3)肿块内有沙砾状钙化,(4)腋窝淋巴结境界欠光整,可有融合,呈“串珠状”改变;(5)肿块侵犯胸壁等。乳腺良性肿瘤境界光整,可有分叶和包膜。结论:CT是鉴别乳腺良恶性舯块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发现临床扪诊阴性的乳腺病变,为乳腺癌术前分期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小肝癌(SHCC)的SCT多期扫描肿瘤包膜完整性与组织分级、p53、p21、CD34、VEGF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多因素分析,试图探讨SCT多期扫描包膜显示在评价SHCC的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方法 手术病理证实小肝癌30例,共33个癌结节,术前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其中男26例,女4例。术后肿瘤行大体病理及其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包膜完整6个病灶,包膜不完整15个病灶,无包膜12个病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包膜显示情况相关的因素是癌结节大小、p21、VEGF、CD34(MVD记数);其中癌结节大小和VEGF为正相关因素,p21和CD34为负相关因素;癌结节大小的标准回归系数(0. 5115)最大,对包膜显示的贡献最大;其次为VEGF和CD34,两者的标准回归系数相当;p21对包膜显示的贡献最小。结论 肿瘤的大小与SHCC包膜的形成和完整性关系密切。包膜完整的肿瘤VEGF多为阳性表达;包膜显示不完整或无包膜的肿瘤VEGF多不表达。而p21多为阳性表达。p53蛋白表达水平、Edmondson组织病理分级与包膜显示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螺旋CT征象与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HCC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征象与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1)瘤体边缘模糊组和清晰组的HCCMVD分别为50.3±16.2和38.7±13.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9/21)和54.1%(13/24),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瘤内有坏死不强化组和无坏死组的HCCMVD分别为65.3±17.6和38.2±13.0,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7/9)和69.4%(25/36),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有扩散转移组和无扩散转移组的HCCMVD分别为73.9±20.4和40.6±17.1,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8/18)和51.8%(14/27),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瘤体直径>5cm和直径≤5cm的HC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PH的MSCT多期扫描不同时期的成像特点和规律以及与MVD、VEGF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23例BPH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MSCT多期扫描.病理学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VEGF、CD34的免疫组化SP染色.对照分析MVD、VEGF的表达情况与BPH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成像特点的关系.结果:BPH中央区在25s有轻度强化,40s、55s、70s、180s强化明显,中央区在平扫和第25s、70s和180s增强扫描时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扫描时期CT值两两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区在25s有轻度强化,40s、55s、70s、180s强化明显,周边区CT值差别在平扫和第25s增强扫描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扫描时期两两比较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区和周边区CT值差别在第40s增强扫描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中央区平均MVD值为20.39±6.45,周边区平均MVD值为7.45±4.34,二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区VEGF表达阳性率为54.35%,周边区VEGF表达阳性率为13.48%,二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中VEGF表达强度与MVD值之间呈正相关(r=0.8634,P<0.05).MVD值与前列腺体积无相关性(r=-0.206,P>0.05).CT强化幅度随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的增高有增加的趋势.结论:MSCT强化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BPH内微血管的形成和VEGF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0.
CT诊断乳腺肿瘤临床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45例乳腺肿瘤病人行仰卧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小病灶行单侧局部放大扫描,其中43例经病理证实,另2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乳腺癌的主要CT特征为:(1)肿块边缘不规整,有分叶和毛刺;(2)强化后CT值平均升高45Hu以上,无包膜;(3)肿块内有沙砾状钙化;(4)腋窝淋巴结境界欠光整,可有融合,呈“串珠状”改变;(5)肿块侵犯胸壁等。乳腺良性肿瘤境界光整,可有分叶和包膜。结论:CT是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发现临床扪诊阴性的乳腺病变,为乳腺癌术前分期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双期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0例共5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情况,将SCT表现特征与上述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中VEGF和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44/54)和75.9%(41/5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因素是病理分级;与强化类型有关的因素有病灶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与SCT显示侵袭转移性有关的因素是病灶的大小;与SCT显示的病灶大小有关的因素有AFP水平、VEGF和病理分级。结论 HCC的SCT表现特征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SCT表现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E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肺硬化性血管瘤(SHL)CT增强特点的分析,探讨肿瘤的CT强化基础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例SHL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得出增强前后的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CD34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计算MVD。结果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平均CT强化值为(56±15)Hu,直径≥3 cm的5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直径<3 cm的1例病灶强化不均匀,4例病灶强化均匀;肿瘤的强化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病灶显著强化是SHL的特点,是由肿瘤内的MVD决定的。 CT增强扫描对SHL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 的临床、病理及 CT 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 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 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 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 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 组各期CT 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4.
小肺癌CT扫描增强程度与肿瘤VEGF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肺癌增强CT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18例,炎性假瘤3例,结核瘤2例,错构瘤2例。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DAB显色法检测病灶标本中VEGF的表达。将检测结果与病变增强CT扫描的强化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VEGF表达:18例小肺癌7例为强阳性,10例为弱阳性,1例为阴性(阳性率为94.4%)。3例炎性假瘤1例弱阳性,2例为阴性(阳性率为33.3%)。2例结核及2例错构瘤均为阴性。18例小肺癌中,7例VEGF表达强阳性,增强CT扫描6例明显强化,1例一般强化;VEGF弱阳性的10例中,增强CT扫描2例明显强化;8例一般强化;VEGF阴性表达者1例,增强CT扫描为一般强化,分组数值经x^2检验,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的大量表达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标记。增强CT扫描病灶的强化程度与病灶VEGF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螺旋CT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程度、强化比值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经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手术病理标本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链霉卵白素复合物(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二甲基联苯胺(DAB)显色法进行VEGF和肿瘤MVD的测定,将检测结果与病灶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比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TNM分期的不同组间肿瘤VEGF和肿瘤MVD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不同组间病灶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比值也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005),两者间具有相关系,r1=05905,P1=00015,r2=04574,P2=00126。结论VEGF和肿瘤MVD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标志,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比值与其呈正相关,可间接反映其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动态增强表现的强化类型与瘤内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病理分级、MVD及VEGF间的关系:Ⅰ、Ⅱ、Ⅲ级和Ⅳ级的MVD分别为22.9±12.6、36.7±16.2、51.1±17.3和67.8±21.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53.3%(8/15)、90.9%(10/11)和100.0%(12/12),Ⅰ级与Ⅲ/Ⅳ级和Ⅱ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和Ⅲ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肝细胞癌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肝细胞癌,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及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所获部分参数和形态学表现特征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6例、全肝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和门脉期全肝扫描,评价癌灶形态表现特征、时间-密度曲线(T-DC)走势,并计算癌灶强化峰值(PV)和强化比值(CER)。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癌组织微血管数(MVC)和癌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将CT形态表现和所获部分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癌灶PV7.9-75.2HU,CER3.8%-36.0%;MVC6-91,VEGF阳性率32%-78%。癌灶PV、CER与MVC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08、0.423,P值分别<0.01、0.05),癌灶PV、CER与VEGF阳性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炎0.256、0.347,P值均>0.05);肿瘤新生血管分布影响TDC走势,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其组织结构特点影响肿瘤强化特征。结论 根据肝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部分参数及T-DC走势和增强大体形态表现,可推测癌组织MVC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并可反映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研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SPN患者经病理证实并行胸部CT常规平扫及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双能量增强扫描数据传入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工作站,选择"Liver VNC"模式进行自动能量减影,得到虚拟平扫图像及碘分布图像。对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SPN内的碘分布图像CT值与SPN的强化值(增强图像SPN的CT值-平扫图像SPN的CT值)进行比较研究;对利用碘分布图像CT值和强化值在诊断SPN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虚拟平扫图像显示SPN内钙化灶以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灶的能力;将双能量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与单源扫描模式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常规平扫图像的CT值以及碘分布图像CT值与强化值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1)。以20HU作为阈值,利用SPN强化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71.4%、58.3%;利用SPN碘分布图像CT值评估其良恶性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74.2%、66.7%。虚拟平扫图像对SPN内钙化灶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的显示率为94.2%。双能量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0.74±36.12)mGy.cm与单源扫描模式平均辐射剂量(238.14±29.12)mGy.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结论:双能量扫描技术能够一次扫描获得虚拟平扫图及碘剂分布图,不存在数据采集的位置和时间差,能够成功检出强化后SPN内的钙化灶,选择性重建SPN的虚拟平扫图像代替胸部常规平扫则可以明显减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早期综合评估及6个月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6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均于介入治疗后1周及6个月行MS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MSCT延迟扫描将患者分为A、B、C组,分析不同组别的图像特点。结果:36例患者中,早期扫描检出早期灌注缺损(early defect,ED)3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32例,30例表现为心内膜下,2例为透壁性,ED区域CT值(45.32±15.32)HU,明显低于正常心肌。延迟扫描检出孤立性心内膜下晚期增强(late enhancement,LE)18例,心内膜下残余灌注缺损(residual defect,RD)和心外膜下LE 4例,单纯心内膜下RD 12例;LE区域CT值(105.85±16.23)HU,明显高于正常心肌;RD区域CT值(39.24±8.36)HU,明显低于正常心肌。A组ST回落程度(63.2±7.1)%明显高于B、C组,C组(44.3±3.5)%明显高于B组;B组CT梗死容积(13.2±4.1)%明显高于A、C组;B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41.2±7.2)mm3明显高于A、C组。结论: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SCT双期扫描图像表现出不同的强化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急性心肌梗死6个月左心室重构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