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梗塞(MI)是成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但一般认为在儿童则极少发生,成年人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已为大家所知晓和接受,但在儿童则缺乏一般的诊断标准。作者回顾性地分析37例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儿童医院经尸检证实为透壁MI的病例,病人年龄均小于21岁(范围2天~20岁),心电图均为15导联(常规标准12导联、加V3R、V4R、V7)、分别观察Q波切迹,在I导联或QT间期最长的导联并用Bazett公式予以校正测算QTc值。QTc<440ms为正常,Q波的幅度以Nakanishi等的报道材料为标准,病例解剖均符合标准的急性或非急性MI。结果:37例尸检标本,发生MI的疾病分布是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9例(24%);川畸病7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和术后异常Q波变化。方法: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06-01至2011-12实施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手术患儿12例,分为婴儿组(≤1岁,n=6)和儿童组(>1岁且≤5岁,n=6),对术前12例心电图和术后存活9例异常Q波的12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心电图主要分析:①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②V4~6导联异常Q波和ST-T改变;③左心室肥厚;④术后Ⅰ、aVL、V4~6导联异常Q波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结果:两组在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V4~6导联ST-T改变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婴儿组V4~6导联异常Q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儿童组(P<0.05);术后1、6、12个月随访,儿童组异常Q波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婴儿组(P<0.05),婴儿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小儿心电图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是诊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重要依据,V4~6导联异常Q波是婴儿型与儿童型鉴别的重要依据。对小婴儿早期实施外科手术,有利于异常Q波得到缓解、最终消失及左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82例心肌梗塞(MI)患者心电图中Q波变化的发生率其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例(23.3%)异常Q波完全消失,35例(42.6%)异常Q波减小,28例(34.1%)Q波无变化。并用ST1的方法对3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Q波消失组的心功能无明显受损,Q波减小组和Q波不变组心功能均已受损,且以Q波不变组为最重,并分析了Q波消失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72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 72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 6 9例 (95 8% ) ;伴ST段压低 4 4例(6 1 1% ) ,T波异常倒置 36例 (5 0 % ) ;左室大和高电压 30例 (41 7% ) ;心电轴左偏 2 7例 (37 5 % ) ;异常Q波 2 1例 (2 9 2 % ) ;P波时限增宽 18例 (2 5 2 % ) ;右侧胸前导联r波递增序列异常 18例 (2 5 % ) ;合并心房纤颤 4例 (5 5 % ) ;QRS时限 >0 12秒 ,伴束支阻滞或室内阻滞 2例 (2 7% ) ;心电图正常 3例。结论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Q波型心肌梗塞(Q-wave MI)患者在1年后的静息心电图(ECG)检查中,可从ECG的变化获得重要的预后信息。例如:某份ECG检查显示有其它异常改变而缺乏Q波者,意味着其预后不良,这种ECG表现以女性患者多见,故作者认为,这点可能有助于解释在心肌梗塞(MI)后早期死亡率中女性高于男性的临床现象。 1948年Framingham的5209例登记患者中,Q-waveMI存活者251例,1年后静息ECG检查;无异常者31例(12.4%);无持续性Q波而有其他异常者37例(14.7%):有持续性Q波而无其他异常者108例(43.0%);有持续性Q波伴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6.
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发生率约为3~6%。本组报道的8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AD 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岁(27~40岁)。54%的患者(44例)在38~40岁,40%(34例)在31~37岁,8%(7例)≤30岁.临床表现 59例(09%)既往有心肌梗塞(MI)史,其中40例(68%)无胸痛史。在无 MI 的26例患者中,14例有静息性心绞痛,12例有轻度胸痛。在 MI 患者中,50例为 Q 波型,9例为非 Q 波型。心电图提示前壁 MI24例,下壁28例,侧壁5例,2例无明显的心电图改变,但肌酸磷酸激酶(CPK)浓度增高。冠脉造影发现,43例(51%)为1支血管病变,26例(31%)为2支血管病变,16例(19%)为3支病变。3例左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ECG)对心肌梗塞(MI)的诊断,传统的标准是强调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并称之为“典型的”MI的ECG表现。但Helfant等通过大样本的尸检得出结论:异常Q波的敏感性61%,特异性81%,绝对的诊断可靠性79%。新近,刘氏报道333例尸检资料,证实有梗塞病灶的33例中,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临床检测与预后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5例患有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成像和头颅 CT 确诊,并同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5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者69例,异常率为65.7%。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心电图异常36例(63.2%);脑出血患者48例,心电图异常33例(68.8%)。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 T 波改变、ST-T 改变、心律失常、QT 间期延长、明显 U 波、异常 Q 波等,且与病变部位有关。丘脑发生病变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发生病变的患者。在36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死亡2例(5.6%);在6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死亡9例(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意识障碍患者68例,心电图异常33例(48.5%);存在意识障碍患者37例,心电图异常31例(83.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电图异常率,并且异常类型较多。心电图变化可作为初步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沈全文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2):2309-2310
目的比较急性肺动脉栓塞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差异。方法回顾分析8例急性肺动脉栓塞和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比较两组心电图特征。结果二者在电轴右偏、肺性P波,SⅠQⅢTⅢ及T波导致方面各有其特异性。结论电轴右偏,肺性P波,SⅠQⅢTⅢ,且Ⅲ和V1导联同时出现T波倒置高度提示急性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不少作者注意到急性心肌梗死(简称AMI)时异常P波和左心衰竭有关,但均未进行动力学检查。本组观察了30例AMI患者,其临床过程、心电图及SGOT改变均符合本病。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9岁~83岁。住院期间死亡2例(7%)。每例在入院后立即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左房平均压(Meanleft atrial pressure,简称LAm)的推算是:用Cournand导管者以肺动脉舒张压,而用直流导管者以肺动脉楔压(即肺毛细血管压—译者注)来估计。常规描绘12个导联心电图,重点测量Ⅱ导联P波间期和V_1导联的P波终末电势(P terminal force in leadV_1,简称PTF—V_1)(图)。为了分析心电图和压力  相似文献   

11.
aVR导联在急性肺栓塞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aVR导联在急性肺栓塞中的意义。方法入选的42名患者,入院就诊时的发病时间为3h~1周,查心肌酶、肌钙蛋白定量等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灌注扫描等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观察溶栓前(入院时)、溶栓后2周内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做超声心动图(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肺灌注扫描(溶栓前后对比),观察疗效及12导联心电图的改变。结果(1)入院时情况:心动过速37例(88,1%),aVR ST段抬高26例(61.9%),肺动脉高压39例(92.9%),SⅠQⅢTⅢ13例(31.0%),V1~V3T波倒置23例(54.8%),行肺灌注扫描可见到肺动脉血栓形成42例;(2)溶栓后2周:心动过速3例(7,3%),aVRST段抬高5例(12.2%),SⅠQⅢTⅢ3例(7.3%),V1~V3T波倒置2例(4.9%),肺动脉高压6例(14.6%),肺灌注扫描可见到肺动脉血栓9例(22.0%)。结论心电图改变有些虽然是非特异性的,但其能特异性地反映肺动脉高压的改变,尤其aVR导联,可以观察溶栓效果,心电图对于肺动脉栓塞评价疗效与预后的价值也许更重于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预后等数据,同时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异常Q波6例、ST段压低16例、异常宽大T波37例、心率(77.12±2.31)次/min、心电图评分(1.71±2.31)分与死亡组异常Q波14例、ST段压低4例、异常宽大T波2例、心率(83.31±24.17)次/min、心电图评分(5.01±1.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发现,异常Q波、异常宽大T波、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心电图异常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预后十分重要,若患者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异常Q波、异常宽大T波等情况,尤其是患者发生异常宽大T波,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组资料来自我院1985~1997年间心电档案。发现异常Q波者280例,其中非梗死性Q波50例(占17.8%),分析如下。 1 资料 50例中男20例(40%),女30例(60%),年龄在4-80岁,平均54.64岁。 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为Q波时间≥0.04s,幅度≥同联R波的1/4或Q波有明显错折,粗钝或出现在不应有Q波的导联。 心肌病11例、肺心病和右心室肥厚8例、严重左室肥厚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7例、肺气肿6例、预激综合征(WPW)5例、心脏外伤、高血钾、感染性心包炎、房缺各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心脏包虫病、急性酒精中毒、脑炎、肺栓塞各1例。 Q波以Ⅰ、Ⅱ、Ⅲ、aVL、aVF、V_1、V_2、V_3、aVR除外导联多见。其中,V_(1-3)10例,Ⅰ、aVL8例,Ⅱ、Ⅲ、aVF8例,V_(5-6)7例,Ⅲ、aVF 5例,V_(7-9)3例,V_3R-V_5R 2  相似文献   

14.
常规导联异常Q波指Q波波幅>1/4R,时间>0.04s。Ⅲ、aVF异常Q波可见于不同情况,如下壁心肌梗死(MI)、心肌病等及部分正常人。头胸导联(HC)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导联系统。本文探讨用HC鉴别Ⅲ、aVF导联异常Q波的价值。对象为住院和门诊病人,共36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8.36岁。分为3组:①MI组(A组)包括急性、亚急性、陈旧性下壁MI者共15例。②非MI心脏病组(B组)包括除MI以外的其他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II、III、a VF导联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判定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 007例,包括心肌梗死(MI)患者305例,根据心电图定位分为前壁MI组患者204例及下壁MI组患者101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体表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灵敏度为35.6%,特异度为83.0%,准确度为49.2%;前壁MI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灵敏度(22.4%)高于下壁MI患者(13.2%)(P<0.01);下壁MI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特异度(98.0%)高于前壁MI患者(85.1%)(P<0.01);在评价的准确度方面前壁(40.3%)与下壁MI患者(37.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I、III、a VF导联病理性Q波判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灵敏度是前壁梗死高于下壁梗死,而特异度则是前壁梗死低于下壁梗死。  相似文献   

16.
21例均为男性,34~65岁。均有持续性胸痛史,持续3~6小时,8例有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史。19例表现为胸痛导联ST下移和T波倒置,2例为ST段抬高且与升高的T波呈卑向曲线。入院48小时内,发现19例心电图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呈进行性发展,酷似无Q波MI;2例ST段抬高者呈急性Q波MI演变,并有V_1~V_3Q波形成,符合心肌顿抑,在急性病程中始终无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升高,可能是单一的心肌顿抑现象。11例行冠脉造影仅1例示前降支严重狭窄,余均正常。参4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临床意义,我们观察40例40岁以上中老年正常人、31例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导联(V_(3R)—V_(7R))与头胸导联(HV_(3R)—HV_(7R))心电图Q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40例正常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40—60(平均52±7.5)岁,经全面检查确诊无器质性心血管病。 31例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2—76(平均54±9.7)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3例。 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5—78(平均55±9.5)岁,其中急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8例。诊断依据: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时,V_(3R)—V_(6R)导联中有1个或1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Ⅲ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1,陈旧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电图描记:纸速25mm/s,标准电压10mm/mV,描记常规12导联及右胸导联V_(3R)—V_(7R)后,用头胸导联描记同部位HV_(3R—HV_(7R)导联。 头胸导联心电田病理性Q波诊断标准同常规标准,即Q波宽≥0.04s,深≥R/4。 结果 40例正常人中26例(65%)右胸常规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其在V_(3R)—V_(7R)导联出现率分别是5%、12.5%、30%、45%、5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塞(MI)范围的大小是决定急性 MI 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急性 MI 患者2年的随访,观察心电图(EKG)Q 及 R 波改变与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因初次透壁性 MI(464例)或心内膜下 MI(123例),于发病初三天内入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患者共587例,分为前壁 MI 与下壁 MI 二组。前壁 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24个胸前标测导联的 R 波总和与 Q 波总和之差(ΣR-ΣQ),下壁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Ⅱ、Ⅲ、aVF 导联的ΣR-ΣQ,并按最后的ΣR-ΣQ(mm)分为四组(如349~126,125~33.5,33.0~-60,-60~-187)进行比  相似文献   

19.
心电向量图对下壁异常Q波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VCG)对下壁异常Q波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 对120例体表心电图(ECG)检查为下壁异常Q波者行VCG检查.结果 无下壁心肌梗死(MI)病史者VCG异常Q波检出率远低于有下壁MI病史者.结论 VCG检查可有助于排除无临床意义的下壁异常Q波.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收治的 1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溶栓后及治疗 2~ 4周后心电图的变化。 结果  (1)入院时心电图变化 :心动过速 8例 ,右束支阻滞 3例 ,V1 导联T波、V1 ~V2 导联T波、V1 ~V3导联T波、V1 ~V4 导联T波、V1 ~V5导联T波、V1 ~V6 导联T波倒置为 10、 6、 4、 3、 2和 1例 ,SⅠ >0 1mV、TⅢ 、QⅢ 、SⅠQⅢTⅢ 分别为 7、 7、 9和 7例 ;(2 )溶栓后心电图变化 :心动过速消失 7例 ,右束支阻滞消失 1例 ,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 4例 ,SⅠ 变浅 ,QⅢ 减小或消失 ,TⅢ 倒置变浅或直立 3~ 4例 :(3)治疗 2~ 4周后心电图变化 :心动过速消失 ;胸前导联T波直立数增加 ,ST段回基线 ,QⅢ 进一步减小或消失 ,TⅢ 倒置变浅或直立。 结论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变化是多变的 ,需动态观察并密切结合临床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