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DHS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具有操作简单 ,固定牢靠 ,骨折愈合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所采用。我院自 2 0 0 0~ 2 0 0 2年采用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39例 ,均取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9例患者 ,皆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男 2 5例 ,女 14例 ,年龄 4 1~ 72岁 ,平均 6 1.5岁 ,全部为外伤所致 ,车祸 11例 ,跌伤 2 8例 ,骨折类型根据改良 Boyd分类法 , 型 11例 , 型 19例 , 型 6例 , 型 3例 ,伤后至手术时间 5~ 14 d。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8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附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 992年 3月~ 2 0 0 1年 1 2月 ,我们对 85例 80岁以上高手术风险性髋部骨折进行手术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髋部骨折 85例 ,其中男性 37例 ,女性 48例 ,年龄 80~ 95岁 ,平均 86 5岁。 85例骨折中 ,股骨颈骨折 44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 41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方法分为四型 ,Ⅰ型嵌插型 4例 ,Ⅱ型非移位型 7例 ,Ⅲ型骨折面错位小于 50 % 1 0例 ,Ⅳ型骨折面大于 50 % 2 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二类 ,顺粗隆间骨折 38例 ,按Evan方法分四型 ,Ⅰ型 5例 ,Ⅱ型 1 1例 ,Ⅲ型 9例 ,Ⅳ型 1 3…  相似文献   

3.
股骨粗隆间骨折87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近年来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活动的增加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过去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 ,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水平的提高 ,更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我院自 1995年 10月以来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87例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87例 ,男 3 0例 ,女 57例。年龄 4 6~89岁 ,平均 69.2岁。按 AO分类方法 :A 1型 (骨折线从粗隆到远端内侧皮质 ,内侧皮质只在一处断裂 ) 2 8例 ;A2型 (骨折线方向平行粗隆间线 ,内侧皮质有两处以上断裂…  相似文献   

4.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平均年龄均高 ,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此类骨折在治疗后期容易遗留髋内翻 ,下肢外旋 ,短缩畸形 ,传统治疗方法很多 ,但均不尽人意。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总结近 3年之内 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 ,男性 2 9例 ,女性 8例 ,年龄 55~ 67岁 ,平均 63.2岁。伤因 :交通事故 1 1例 ,摔伤 1 8例 ,重物砸伤 8例。骨折类型 :顺粗隆间型 32例 ,逆粗隆间型 5例 ,合并小转子及内后壁骨折 1 9例。术前检查合并不同程度内科疾病者 1 8例。二、治疗方法 术前牵引 3~ 7d。手…  相似文献   

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 ,在老年人骨折中占很大的比例 ,早期的正确治疗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2年 6月 ,先后收治 2 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经手术应用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 ,疗效满意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 ,男 13例 ,女 11例 ,年龄最大的94岁 ,最小的 5 7岁 ,平均 6 6岁 ,平均住院日 2 5d。其中股骨颈基底骨折 5例 ,粗隆下骨折 4例 ,粗隆间骨折 15例。其中顺粗隆骨折 2 1例 ,按EVANS分型Ⅰ~Ⅳ型分别为 3,5 ,7,6例 ,逆粗隆骨折 3例 ,左侧 13例 ,右侧 11…  相似文献   

6.
牵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附8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间的骨折 ,是老年人常见损伤 ,治疗上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 ,但由于股骨粗隆部血运丰富 ,骨折后易于愈合 ,采用牵引方法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尤其对于合并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 ,可以避免经历手术的风险。我院自 1988年~1999年采用牵引治疗股骨粗降间骨折 87例 ,优良率为93 1%。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7例 ,男 45例 ,女 42例。年龄 46~89岁 ,平均 6 2 8岁 ,5 9岁以下 12例 ,6 0~ 6 9岁 2 9例 ,70~ 79岁 36…  相似文献   

7.
范少地  刘剑  于杰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976-978
目的研究探讨8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术、非手术治疗的优缺点,为临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32例8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前瞻性的控制研究,9例预计寿命短于半年的患者剔除研究,12例患者失访,111例最终得到观察,41例行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7例行PFNA内固定术,33例行胫骨结节牵引非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到4年,111例中有12例半年内死亡,其中9例是非手术治疗组,人工关节置换组与PFNA内固定组的关节功能,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在85岁以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身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以得到即刻的髋关节功能,尤其适应于超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8.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损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 ,发病率日渐增高 ,自 1997年~ 2 0 0 2年 ,我院应用动力加压螺钉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5 0例 ,此手术操作方便、组织创伤小、固定牢靠、愈合周期短、治疗效果满意。动力加压螺钉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 0例 ,男 35例 ,女 15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4 0岁 ,平均 6 1.5岁。左侧 4 0例 ,右侧 10例。受伤原因 ,均为滑倒摔伤。2 术前准备1)术前一日访视病人 ,针对病人术中所需体位向病人解释清楚 ,减轻病人精神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髓芯减压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及髓芯减压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预防措施。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收治髓芯减压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38~58岁,平均45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均为A3型:A3.1型3例,A3.2型6例,A3.3型4例。13例均采用PFNA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5~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并发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PNFA是治疗髓芯减压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下肢骨折 ,目前提倡闭合或切开复位髁钢板、DHS或PFN等内固定治疗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有关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物后股骨颈螺钉孔的愈合情况及是否并发股骨颈骨折的报告甚少。我院自 1996~2 0 0 1年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 16 9例 ,年龄 2 2~ 97岁。无论骨折类型 (Ⅰ—Ⅳ型 )都行DHS内固定[1] 。已取出DHS 111例 ,其中 2例取DHS后因轻微外伤导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1]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 1:患者 ,女性 ,6 0岁 ,田径运动员 ,1997年 7月髋部着地摔倒致“股骨粗隆间骨折Ⅳ型”入院 ,行切开复位DHS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