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的方法,检测腺病毒(adenovirus,Ad)介导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神经钳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视神经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夹伤后向大鼠伤眼内注射Ad-CNTF,在取材前7d进行荧光金逆行标记RGC,于伤后28d,对大鼠的视网膜铺片进行荧光金标记的RGC记数。结果伤后28d,单纯损伤组、PBS组、Ad-LacZ组视网膜标记RGC数均较低;CNTF处理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12.11±2.29)个(n=9),高于前3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1)。Ad-CNTF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20.93±2.67)个(n=8),在各组标记RGC数中最多,也好于CNTF组,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眼内单次注射Ad-CNTF,可明显增加钳夹伤后28d大鼠视网膜的标记RGC数。与单次注射CNTF相比,对损伤的RGC具有更加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敏  刘苏  王志刚  谢文跃 《眼科研究》2011,29(4):303-307
背景选择理想的基因载体是当前基因研究和治疗的前提与关键,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载体,可安全、快速、有效地增强目的基因的转染和表达。目的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转染视神经损伤大鼠对视功能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伤组、单纯损伤组、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超声微泡组。采用钳夹大鼠右眼视神经法制作视神经损伤大鼠模型,然后各处理组大鼠分别接受相应的干预处理。质粒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法注入,超声则采用辐照法进行干预。造模前1d和损伤后第7天检测每组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并于第7天处死各组大鼠。应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计数各组大鼠RGCs存活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大鼠视网膜中CNTFmRNA的表达量。结果损伤后第7天,单纯损伤组大鼠F—VEPP.波的隐含时较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明显延长,超声微泡组P,波的隐含时短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F—VEPP,波的振幅均高于单纯损伤组,超声微泡组高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微泡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波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平均RGCs数目均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超声微泡组平均RGCs数多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但少于对照组及假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微泡组CNTF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假伤组、单纯损伤组、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微泡能增强CNTF基因在眼内的转染及表达,对视神经损伤大鼠RGCs早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促进视功能的恢氪.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CNTF及CNTFR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视神经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及其受体(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erα,CNTFRα)在大鼠视网膜中的定位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d、3d、7d、14d、28d取眼球,以正常大鼠视网膜为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神经损伤后CNTF和CNTFRα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中,由视锥视杆细胞外节组成的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层均有大量的CNTF及CNTFRα存在,在其它各层也存在散在颗粒状分布的CNTF及CNTFRα,视神经损伤后,CNTF及CNTFRα在视网膜各层显著增加,并呈弥漫性分布,在损伤后3d、7d、14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损伤后7d.CNTF及CNTFRα在视网膜各层表达达高峰,在损伤后28d2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NTF:P=0.02〈0.05;CNTFR:P=0.015〈0.05)。结论视神经不全损伤导致了视网膜CNTF和CNTFRα表达量的增加和分布的改变,可能是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后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4.
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CNTF及CNTFRα 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视神经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7、14、28d取眼球,以正常大鼠视网膜为对照,提取视网膜组织RNA,运用RT-PCR检测视神经损伤后CNTF和CNTFRα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视网膜中存在CNTF和CNTFRαmRNA的表达,视神经损伤后CNTF和CNTFRα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第7d达到最高,第14d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8dCNTF表达仍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刺激了视网膜细胞表达CNTF和CNTFRα增加,可能是视网膜神经元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er,CNTFR)、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coprotein,OMgp)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夹持视神经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模型,在夹伤后1、3、7、14和28d剥离视网膜,提取总RNA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方法测定视网膜中CNTF,CNTFR,OMgp mRNA的表达,同时观测术后1、7、14和28dF-VEP波形改变.结果 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CNTF,CNTFR,OMgp mRNA有所增加,正常大鼠视网膜中CNTF,CNTFR,OMgp少量表达.视神经损伤后F-V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波形低而宽,14d后有所恢复.结论 大鼠视神经损伤后,CNTF,CNTFR,OMgp表达均增加,而CNTFR的增加可为外源性CNTF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依据.F-VEP的振幅,潜时伤后变化与时间相关,伤后14d变化最明显,以后有恢复迹象.  相似文献   

6.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视神经损伤后通常不能再生。视神经损伤后,其轴突很快发生变性,胞体死亡,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但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发现,视神经轴突可长入移植的周围神经,并且认为在再生过程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基因结构及其在视神经损伤后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33-404)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腺病毒介导,转染有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的SD大鼠雪旺细胞(Schwanncells,SCs)对成年SD大鼠视神经夹伤后修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BDNF基因转染到体外培养的SCs内,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nzyma-linkedimmum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BDNF的表达量。8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转染有BDNF基因的SCs治疗组(A组)、正常SCs治疗组(B组)、DMEM治疗组(C组)和手术对照组(D组),每组20只,每只右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D组大鼠左眼作为空白对照组(E组)。夹伤前7d进行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alcells,RGCs)。夹伤后即刻向A、B、C组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相应液体各10μL。分别在伤后第7d、14d、21d、28d时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kedpotentials,FVEP)检测和全视网膜铺片、记数RGCs。结果转染有BDNF基因的SCs的BDNF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SCs。A组的P1波幅比随观察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在夹伤后第14d、21d、28d时仍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夹伤后第21d和第28d时,A组RGCs数分别为(1591±82)·mm-2、(1516±91)·mm-2,明显高于除E组外的其他各组(P<0·01)。结论视神经夹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转染有BDNF基因的SCs能够促进RGCs轴突的修复,提高RGCs存活率,保护视神经功能,对视神经损伤修复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视神经损伤时视网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于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外源性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损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钳夹视神经的方法建立神经损伤的模型,在损伤后1、7、14、28d获取视网膜,提取总RNA及总蛋白,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视网膜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αmRNA的表达,用WesternBlot方法了解损伤后不同时间CNTFRα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视网膜内CNTFRαmRNA无表达,在损伤后的1、7、14、28d均有一定水平的CNTFRα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损伤后备时间均有CNTFRα蛋白的表达,但CNTFRα蛋白的表达较弱。结论神经损伤后CNTF的表达先短暂升高以后持续下调,而CNTFRα-mRNA在损伤后4周内均有一定量的表达,提示补充外源性CNTF可能改善神经再生的微环境而发挥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携带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基因的腺病毒(adenovirus,Ad)载体在正常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定位。方法正常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处理组(PBS组、Ad-LacZ组、Ad-CNTF组)及正常对照组,向处理组大鼠眼内分别注射相应溶液,各处理组均分为注射后7d、14d、28d共3个时相点。在相应时相点取大鼠眼球,行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Ad-CNTF组各时相点视网膜与其他对照组相比,CNTF阳性染色明显增强,分布更广泛,并且可一直持续到注射后28d。结论Ad-CNTF在正常大鼠眼内注射后,CNTF在视网膜的表达明显增加,且表达时限可达28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recombinanthuman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rhCNT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无创血管夹在成年鼠造成视神经不全损伤 ,治疗组玻璃体腔内注射rhCNTF ,对照组注射等量双蒸水。在损伤前、损伤后即刻及伤后 1、2、4、8和 12周检测伤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即刻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形几近熄灭。伤后 1周 ,潜伏期 (LP1) 2组基本恢复至损伤前水平 ,与损伤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振幅 (AP1 N2 )恢复缓慢 ,伤后 1~ 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4周以后 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8周时对照组恢复至损伤前的30 .84 % ,而治疗组恢复至 5 0 .35 % .结论 rhCNT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芷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204-2205
目的:探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眼外伤性视神经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单眼患者进行PVEP测定,并与自体健侧眼进行对照。结果:挫伤眼与自体健侧眼比较,P100波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P100峰潜时与正常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PVEP对视神经挫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视神经炎患者和正常人的视神经功能与视觉诱发电位.方法:本研究为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马来西亚大学眼科医院进行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包含在检查前3mo至2y间发生特发性神经炎一次的视神经炎患者20例和10例正常人.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色觉、视觉灵敏度、视野和视觉诱发电位.独立t检验用于比较视神经炎组与对照组视神经功能和VEP参数的差异.在参数非正态分布时,Mann-Whitney试验用于比较两组间的中位数.结果:视神经炎组的平均年龄为30.8岁.在视神经炎发作至评估期间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6个月.视神经炎组视力较差,平均LogMAR值(0.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色觉下降,视神经炎组的平均值为63%(P=0.001).视神经炎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在四个空间频率上均有所下降 [3CPD(P=0.029),6CPD(P=0.026),12CPD(P=0.002)、18CPD(P=0.006)].视神经炎组的视野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视神经炎组的VEP P100潜伏期有轻微延长.但使用棋盘格模式1或2时,VEP潜伏期的差异不显著.视神经炎患者的VEP振幅较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神经炎急性发作,平均6mo后视神经功能(即视力、色觉、对比敏感度和视野)显著下降.视神经炎组和对照组的VEP振幅和潜伏期无显著差异.VEP可能不是理想的诊断视神经炎既往发作史的试验,尽管VEP参数在浮动后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正常及视神经损伤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 VEP)及眼内应用腺病毒转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对F VEP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功能电生理检查仪检测正常大鼠F VEP。建立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模型 ,同时将含有B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经玻璃体腔注射到大鼠眼内 ,观察伤后 2h ,1、2、3、4周F VEP中P1波振幅和峰潜时的变化。结果 本实验系统测得的正常大鼠F VEP中P1波振幅为 (15 .5 1± 3.6 7) μV ,峰潜时为 (86 .2 0± 4 .30 )ms(n =2 0 )。视神经不全损伤后急性期P1波振幅降低 ,峰潜时延长 (P <0 .0 1)。BDNF腺病毒组P1波较对照组波幅高 ,峰潜时短 ,且在 1~ 3周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腺病毒介导BDNF基因转染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早期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对视神经挫伤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近两年临床诊断为视神经挫伤的患者60例(72眼)进行VEP检查。结果:P-VEP正常30眼;P100波潜伏时延迟22眼;P-VEP无波,F-VEP振幅降低12眼;P-VEP、F-VEP均无波8眼。结论:VEP检查是视神经挫伤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对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中国纯种大耳白兔104只,从中随机选取8只兔(16只眼)作为空白对照组(N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96只(192只眼)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玻璃体腔注射组和眼周注射组.每组48只(96只眼)。玻璃体腔注射组中每只兔的右眼为caspase-3抑制剂注射组(A组),左眼为玻璃体腔DMSO液注射组(B组)。眼周注射组中每只兔的右眼为球周caspase-3抑制剂注射组(C组),左眼为球周DMSO液注射组(D组)。又根据给药后不同的观察时间将每组分为1d组、4d组、7d组、10d组、14d组、21d组六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眼。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luid percussion brain ijury device,FPI)建立免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第4、第7、第10、第14、第21天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眼眶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并应用TUNEL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凋亡。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以及析因方差分析。结果①F—VEP:在术后第7、第10、第14和第21天,A组和C组的主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逐渐升高.与B组和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主波潜伏期在术后第4天虽然仍在延长,但与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伤后第21天的潜伏期和振幅分别为(65.46±6.97)ms和(6.75±2.75)mV,C组分别为(72.06±6.57)ms和(6.02±1.98)m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潜伏期和振幅与其他各组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A组和C组的视神经MRI可见,伤后第7天粗大的视神经开始消退,至第14、第21天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视觉诱发电位(VEP)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挫伤后的变化,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3-10/2015-02我院收治的患者,共34例34眼,经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挫伤,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22眼,主要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 每日1次,用2.0m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用药42d,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类及维生素类药物; 对照组12例12眼,除不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外,其他用药同治疗组。所有2组患者均在用药第21、42d复查视力和VEP。

结果:用药42d后,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VEP P100波潜伏期为104.59±7.54ms,振幅5.12±1.48μV,对照组分别为113.25±9.21ms,4.69±1.89μV,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有效率82%,对照组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6)。

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外伤性视神经挫伤有显著疗效,VEP变化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临床效果,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