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有明显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在阿尔采末病(A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降低脑中Aβ的生成量是治疗AD的策略。Aβ是由β-和γ-分泌酶裂解其前体蛋白(APP)而生成,其中β-分泌酶(BACE)是启动Aβ形成的关键限速酶,因此BACE是开发治疗AD药物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作用靶点。该文就近来对β-分泌酶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始发因素,所形成的老年斑是其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因此,靶向β淀粉样蛋白措施是AD最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也是AD的研究热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在γ分泌酶介导下裂解成β淀粉样蛋白,如能抑制γ分泌酶的活性,则可有助AD病的治疗。然而,  相似文献   

3.
GXXXG结构对老年性痴呆相关蛋白功能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β是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也是当前国际抗AD药物研究的热点。Aβ生成抑制剂是抗AD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发现,与Aβ生成相关的蛋白,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γ分泌酶复合物组成蛋白PS-1和APH-1,跨膜区均有一特殊蛋白序列GXXXG的结构修饰,GXXXG修饰通过自身形成二级结构,从而影响下游Aβ的生成和聚集。该文通过阐述GXXXG结构对AD相关蛋白功能的调节,为以GXXXG结构为靶向,进而影响Aβ生成的抗AD药物研究提供思路拓展。  相似文献   

4.
刘剑敏  姜凤超 《药学进展》2004,28(11):491-497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β淀粉样蛋白是经β和卜分泌酶水解口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而产生,故β和γ-分泌酶是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代谢的关键性酶,因而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很有潜力的靶点。根据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代谢、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过程及γ-分泌酶的结构、特性和作用机制,分类综述γ-分泌酶抑制剂抑制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活性及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β-分泌酶作为β-淀粉样蛋白产生的限速酶,被认为是治疗阿尔采末病的靶标之一。抑制β-分泌酶的活性可以降低阿尔采末病关键致病因素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阻止β-淀粉样蛋白有害级联反应,从而达到治疗阿尔采末病的目的。目前以β-分泌酶为靶标防治阿尔采末病的药物研发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包括肽类、拟肽类和化学小分子在内的化学药,二是中药和天然产物,另外还有诸如抗体和核酸的生物制剂。该文对以β-分泌酶为靶标的药物研发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抑制剂(盐酸美金刚)对老年性痴呆(AD)大鼠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及β分泌酶(BACE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盐酸美金刚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大鼠海马注射10 μg β淀粉样蛋白(Aβ)1-40构建AD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10 mg/(kg.d)盐酸美金刚,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处死大鼠取血及海马组织。ELSIA法检测血清及海马组织中Aβ含量,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APP和BACE1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Aβ含量显著提高,APP及BACE1蛋白及mRNA含量显著提高;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中Aβ含量显著降低,APP及BACE1蛋白及mRNA含量显著下降。结论 盐酸美金刚能通过阻断APP裂解,从而抑制AD大鼠海马组织中Aβ沉积。  相似文献   

7.
阿尔采末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APP、PS1为已被明确的痴呆基因,γ-分泌酶是生成Aβ的限速酶,三者都是目前AD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三者在AD间的具体相互作用机制及过程迄今还尚未明确,这些都可能是发现AD治疗新途径的潜在位点。  相似文献   

8.
阿尔采末病APP分泌酶及其靶向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α、β和γ3种分泌酶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加工及代谢的关键酶,选择性地激活α分泌酶或抑制β和γ分泌酶,将有助于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并可能成为治疗AD的有效靶点。该文主要对APP 3种分泌酶活性表达的影响因素及其靶向干预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淀粉样前体蛋白修饰、转运及其剪切加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β-,γ-分泌酶切割产生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代谢过程异常是AD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人们对APP的修饰及加工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A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本文就有关APP修饰及剪切加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出现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protein,Aβ)聚积形成的老年斑[1]。针叶聚戊烯醇是从松科植物针叶不皂化的脂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对于特异性调控分泌酶剪切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而临床上抗阿尔兹海默症(A lzhe im ers′D isease,AD)药物的疗效也不足以从根本上缓解病理症状的恶化。对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 in coup led receptors,GPCR s)在AD疾病进程的调节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予以总结,对于以GPCR作为药物靶点的潜在可能性进行讨论。方法对于特异性调控分泌酶剪切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分子机制相关的细胞生物学领域以及AD疾病模型上对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该领域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GPCR对于AD疾病进程的调节机制,尤其是其与分泌酶形成的复合体对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产生以及AD发病的调节机制,具有理想的特异性,可成为抗AD药物的新型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薛寿儒  杨小旺  戴兰 《江苏医药》2007,33(4):409-4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胞外老年斑和胞内神经纤维缠结以及血管壁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而老年斑以Aβ沉积为核心.Aβ是由其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osor protein,APP)经过β和γ分泌酶介导的蛋白裂解而成.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采末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随着A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peptide,Aβ)被认为是AD发病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很多药物设计选择以Aβ为靶标,但这类药物的临床研究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tramiprosate和semagacestat的临床试验已经提前终止。本文对目前进入临床试验Ⅲ期以Aβ为靶标的药物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以认知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淀粉样斑块(SP)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引发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AD临床上的主要病理特征。拟人参皂苷F11(PF11)是西洋参茎叶中分离提取的一种三萜皂苷化合物,本文通过自发快速老化(SAMP8)模型小鼠,从Aβ沉积和Tau过度磷酸化等方面,结合神经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手段,进一步评价PF11对AD模型动物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灌胃给予6月龄雄性SAMP 8快速衰老小鼠PF11(2,8和32 mg·kg~(-1)),在给药3个月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并检测APP和β-分泌酶(BACE1)、晚期内含体Rab7和循环内含体Rab11的表达。结果灌胃给予PF11(8和32 mg·kg~(-1))3个月可以显著改善SAMP8小鼠的识别记忆和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显著增加SAMP8小鼠海马和皮质中突触后致密蛋白95的水平;显著降低SAMP8小鼠海马和皮质中胞浆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和β-分泌酶(BACE1)的水平,减少海马和皮质中APP与晚期内含体(LE)的共定位,从而降低脑内Aβ的沉积;PF11可以显著提高SAMP8小鼠海马和皮质中异常降低的亮氨酸羧甲基转移酶(LCMT-1)水平,增加甲基化蛋白磷酸酶2A(PP2A)的水平,从而减少过度磷酸化的Tau。结论 PF11能够明显改善SAMP8小鼠的认知障碍,其机制与抑制海马和皮质脑区中APP淀粉样剪切途径进而减少Aβ沉积,以及增加PP2A活力进而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致病相关基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的高表达及β-淀粉样肽(Aβ)高度生成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胆碱能功能的影响,探讨AD脑内Aβ与胆碱能变化的联系。方法将携带野生型人APP基因的pCMV695质粒转染至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中,稳定表达后根据APP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甲硫哒嗪损伤大鼠学习记忆是否伴随脑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水平的升高,探讨甲硫哒嗪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甲硫哒嗪组,连续2wk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治疗剂量的甲硫哒嗪(10mg·kg-1)。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脑组织Aβ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表达,用RT-PCR方法测定脑中3种APP、α及β-分泌酶mRNA表达。结果甲硫哒嗪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脑组织Aβ含量升高(P<0.05),是对照组的1.3倍;脑皮质和海马区APP蛋白表达增高(P<0.05);除APP695、α-分泌酶mRNA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脑组织APP751和APP770 mRNA表达升高(P<0.05),相对表达量之和是对照组的2.5倍;β-分泌酶mRNA表达升高(P<0.05),是对照组的2.6倍。结论脑内Aβ水平的增加,可能是甲硫哒嗪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过表达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SH-SY5Y细胞上(SH-SY5Y/APP695)观察葛根素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生成的作用,探讨其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方法葛根素2.5,5和10μmol·L-1处理SH-SY5Y/APP细胞24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外Aβ1-40和Aβ1-42水平;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PP及β-分泌酶的蛋白表达变化;荧光法测β-分泌酶的活性;RT-PCR法检测β-分泌酶转录的变化。结果葛根素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少SH-SY5Y/APP695细胞外Aβ1-40、Aβ1-42的水平;酶活性分析显示2.5,5和10μmol·L-1的葛根素分别抑制了15%,30%和40%β-分泌酶的活性。Western blot印迹结果显示,葛根素能剂量依赖性抑制β-分泌酶蛋白表达,2.5,5和10μmol·L-1的葛根素使β-分泌酶的蛋白表达分别减少至82%,71%和4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通过下调β-分泌酶蛋白的表达、抑制β-分泌酶的活性减少Aβ的形成,这可能是葛根素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冰  张军  吴蓓  邱一华 《江苏医药》2012,38(18):2116-2118,2108
目的研究IL-10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PBS对照组(B组)、Aβ1-420.1、0.2、0.4mM注射模型组(分别为C1、C2、C3组)和IL-10 80μg/ml预处理注射组(D组)。注射2d后,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潜伏期,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APP的表达量。结果与A、B组相比,C1、C2、C3组大鼠水迷宫实验潜伏期、APP蛋白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P<0.01);而D组潜伏期、APP蛋白表达较C3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海马内注射IL-10能抑制Aβ1-42诱导的AD大鼠水迷宫潜伏期及海马内APP表达的增加,提示IL-10可能抑制由Aβ1-42诱导的AD神经炎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阿尔采末病(AD)的病理机制,对肝素类药物神经保护机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肝素类药物可通过调节IP3受体介导的细胞内钙释放,影响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其毒性、调节tau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保护胆碱能神经元等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延缓A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阿尔采末病(A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未来AD的治疗也将从传统的抗乙酰胆碱酶疗法转变为针对淀粉样斑块形成,淀粉样多肽介导的毒性作用及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的多发病机制的研究。这篇综述将对包括以分泌酶为基础的治疗、免疫治疗、抗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治疗以及传统中医治疗在内的各种新的实验性疗法做一个大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