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娟 《中外医疗》2016,(10):25-27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作用.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64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予以牙周基础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唾液与龈沟液内牙周致病菌治疗前后的检出情况.结果 64例患者唾液中的Aa、Pg、Tf、Td、Pi以及Fn在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分别是43.7%、100%、87.5%、81.3%、56.3%、100%和18.7%、56.3%、25%、31.2%、25%、43.7%;龈沟液中的Aa、Pg、Tf、Td、Pi以及Fn在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分别是17.2%、95.3%、75%、84.3%、40.6%、56.2%和7.8%、75%、14.1%、21.4%、15.6%、23.4%;治疗后唾液与龈沟液内Aa、Pg、Tf、Td、Pi以及Fn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均要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侵袭性牙周炎应用牙周基础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唾液与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维持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纵向观察分析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内龈沟液中6种牙周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并分析检出率的变化与牙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试为评价牙周炎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提供一个微生物学手段。方法:应用16S 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13名CP患者基线、牙周机械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时以及11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的6种牙周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Bf,现已更名为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结果: CP组在牙周机械治疗后2个月和4个月的菌斑指数(plague index, 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治疗后4个月比2个月有少量升高。CP组基线的6种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CP组在治疗后2周、2个月、4个月3个时间点的Tf(42.1%、73.7%、70.2%)、Pg(47.4%、68.4%、77.2%)、Aa(15.8%、22.8%、7.0%)、Pn(38.6%、57.9%、64.9%)、Pi(15.8%、38.6%、42.1%)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f 96.5%、Pg 93.0%、Aa 36.8%、Pn 86.0%、Pi 84.2%),而Fn的检出率则仅在治疗后2周减少明显(84.2% vs 98.2%),在治疗后2个月(93.0%)和4个月(96.5%)略有回升,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被检致病菌在治疗后2个月检出率比2周时回升。结论:Tf、Pg、Aa、Pn、Pi等牙周致病菌的共同感染可能在CP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CP组在牙周机械治疗后牙周致病菌的变化早于临床指标的变化,治疗后2个月内即应开始定期复查复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IL-17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炎症牙位治疗前后的龈沟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和总量。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患牙的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LI)。结果:IL-l7浓度和总量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显著上调(P<0.05),且IL-l7浓度、总量与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临床附着丧失(CAL)呈正相关(P<0.01、P<0.05、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IL-l7发挥了重要的致炎作用。龈沟液中IL-l7的浓度、总量与牙周组织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提示牙周炎活跃期的一个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纤周非手术治疗前后龈沟液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了解牙周组织恢复健康的程度.方法:对15名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非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8周用滤纸袋内取样法在测试牙位取GCF样本30 s,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SP含量.结果:所有进行牙周治疗测试部位的临床条件均有明显改善,表现为P物质含量(pg/30s总量)从术前的45.48下降到术后的10.11(P<0.05),浓度从术前的36.90pg/ml下降到术后的25.82 pg/ml(P<0.05).结论:牙周炎症减轻,其程度与龈沟液中神经肽P物质的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乳铁蛋白(LF)浓度,并探讨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基础治疗后及健康对照者各位点的龈沟液样本,用ELISA法检测各样本中LF的浓度.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牙周基础治疗可使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含量显著下降(P<0.05),治疗前后LF的浓度与牙龈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LF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龈沟液中的LF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对慢性牙周炎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HGF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用滤纸条的袋内取样法取15例慢性牙周炎患者30个牙位治疗前后的GCF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其中的HGF水平.结果 治疗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H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 HGF水平反映牙周组织的炎症破坏程度,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在判断牙周组织的活动性破坏中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CGF)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研究VEGF在牙周炎的病情进展及治疗监测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滤纸条法采集健康者以及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中VEGF的含量。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中VEGF的含量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的第4,8,12周VEGF含量低于治疗前(P〈0.01)。龈沟液中VEGF的含量与牙周探诊深度(PD)有相关。结论 VEGF可以作为在牙周炎的病情进展及治疗监测过程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与慢性牙周炎患者(chronic periodontitis,cP)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 收集50例CP患者及50例CP合并CHD患者的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以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法检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ficola,Td),并比较6种微生物在CP及CP合并CHD患者物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结果 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 98%,Pi 92%,Fn 88%,Aa6%,Tf92%和Td98%;CP合并CHD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 100%,Pi 94%,Fn 80%,Aa 14%,Tf96%和Td98%,2组间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组及cP合并CHD组的龈下菌斑中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GCF)量和GCF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探讨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GCF量及GCF中CRP的含量,同时检测临床指标并作相关性检验。结果实验组GCF量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呈正相关(P〈0.01)。实验组GCF中CRP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RP含量与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呈正相关(P〈0.01),与龈沟出血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GCF中可检出CRP,变化趋势与牙周临床指标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GCF)中T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4^+/CD8^+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治疗组,全部常规治疗,正常健康对照组32例,检测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12、24周的临床指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GCF中CD3^+、CD4^+、CD8^+的所占比例及计算CD4^+/CD8^+的值,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牙周炎通过常规治疗后,牙周临床指标包括PD、CAL、PI和PLI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GCF中CD3^+、CD4^+、CD8^+和CD4^+/CD8^+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6周、12周与对照组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后6周、12周和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PD、PI和PLI与GCF中T细胞亚群的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慢性牙周炎的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一项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群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8,MMP-8)和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水平。方法临床采集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群的龈沟液,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MMP-8、TIMP-1含量。结果慢性牙周炎组MMP-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P-1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牙周炎可提高龈沟液MMP-8水平,而MMP-8可能加重牙周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龈沟液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与炎症反应、牙周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50例健康人员作为A组,并于同期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及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50例单纯牙周炎患者作为B组,50例牙周炎伴T2DM患者作为C组。比较3组血糖、APN、牙周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牙周炎伴T2DM患者龈沟液APN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牙周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C组龈沟液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均P < 0.05);B组、C组龈沟液APN水平明显低于A组(均P < 0.05),且C组APN水平明显低于B组(P < 0.05);B组、C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高于A组(均P < 0.05),且C组明显高于B组(均P < 0.05);B组、C组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附着丧失(AL)、探诊深度(PD)明显高于A组(均P < 0.05),且C组明显高于B组(均P < 0.05);牙周炎伴T2DM患者龈沟液APN水平与MCP-1、TNF-α、IL-6、PLI、SBI、AL、PD呈负相关(r=-0.464、-0.471、-0.571、-0.319、-0.518、-0.515、-0.430,均P < 0.05)。  结论  APN水平在牙周炎患者中水平上升,其水平在牙周炎伴T2DM患者中进一步上升,且牙周炎伴T2DM患者APN水平与其炎症反应、牙周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8,(2):225-227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后血清及龈沟液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观察组)和同期于我院口腔检查的36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为对象,观察组实施基础治疗,比较观察组基础治疗前后及健康组血清、龈沟液脂联素水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临床指标[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变化,并探讨各观察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脂联素、龈沟液脂联素水平较其治疗后和健康组明显低(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IL-6、IL-8较健康组的明显高(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PD、AL、BI较其治疗前明显小(P<0.05);此外经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脂联素水平与血清、龈沟液炎症因子IL-6、IL-8呈明显负相关(r_1=-0.758、r_2=-0.698,P<0.05);而患者PD、AL值与血清、龈沟液IL-6、IL-8呈正相关(r_3=0.558、r_4=0.598、r_5=0.698、r_6=0.601,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疾病发生和进展与脂联素水平降低有一定关系,而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脂联素可降低机体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患者龈沟液(GCF)中IL-12、IL-17的表达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8例GAgP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6例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龈沟液测定IL-12,IL-17并记录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明显改善,其中IL-12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2浓度在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L-17总量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GAgPIL-17较治疗前明显下降.GCF中IL-17质量浓度与BI,PD呈正相关(r=0.291,0.330),同AL无明显相关性;IL-12的质量浓度与PD呈显著负相关(r=-0.239,P<0.05),与BI和AL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龈沟液中IL-12,IL-17浓度与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破坏及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健康牙龈和牙周病变位点龈沟液(GCF)中骨桥蛋白(OPN)的水平,分析OPN在牙周病病变中的变化及其与主要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对健康人及牙周病患者龈沟液中OPN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从健康牙龈、慢性龈缘炎至慢性牙周炎位点GCF中OPN总量逐渐升高(P<0.05).OPN总量与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呈正相关.结论 GCF中OPN水平变化与牙周病病变发展密切相关,GCF中OPN的水平有可能作为评价牙周病牙周组织炎症与破坏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