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DN的主要发病机制有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递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内质网应激等造成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足细胞损伤,其中糖代谢紊乱是主导因素。严格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选用他汀类降脂药特别是选择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原因。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明,白藜芦醇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通过作用于相关细胞因子、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影响肾脏内血流动力学、减轻肾脏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肾脏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等,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积聚,延缓肾脏纤维化,从而对肾脏起保护作用。本文通过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等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旨在综述白藜芦醇抗糖尿病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为白藜芦醇在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及治疗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危害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防护十分重要。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分子影响、纤维化等因素与DN的发生密切相关。六味地黄丸具有增强免疫、改善糖脂代谢、保护肾功能、调节血压、抗衰老等药理作用。文章对近年来六味地黄丸及配伍药物治疗DN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六味地黄丸治疗DN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N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一般较为严重,甚至需要透析治疗的方法来延续生命。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慢性代谢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调节变化,导致肾脏结构畸形的发生,进而发展成DN。近年来,中药复方防治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文献增多,显示出中药复方在防治DN方面所具有的一定优势。通过对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对DN主要发病机制的六大方面进行梳理,如调控异常糖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肾血管血流动力学、组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活化、肾小球超微结构变化、改善肾功能等方面,以期为DN的临床治疗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年来针对实验性DN的中药复方研究围绕DN发病的核心机制,主要通过影响糖异常代谢、氧化应激作用和肾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方面展开,达到控制DN大鼠过高的血糖,抑制体内氧化应激状况,调整肾脏血管血液动力学的目的,最终改善DN的临床症状,如降低尿蛋白、尿素氮含量和肌酐等指标。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显示中药复方在防治实验性DN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处方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展过程中,炎症相关信号通路——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与肾组织损伤密切相关。一方面,高血糖、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以及前炎症因子等多种因素在上游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另一方面,活化的p38MAPK信号通路进一步诱导下游炎症细胞活化,促进炎症介质表达,增加炎症因子产生,最终,导致肾组织炎症性损伤。中药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调节磷酸化p38MAPK(phosphorylated p38MAPK,p-p38MAPK)表达、减少致纤维化因子表达等。  相似文献   

6.
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已使糖尿病肾病(DKD)成为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有优化血糖控制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等药物干预,但肾脏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风险仍然很高.目前DK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包括慢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近年研究发现肾脏固有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CD)...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的特点是持续性的大量蛋白尿,研究发现在其病程进展中足细胞损伤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足细胞功能的缺失、肥大及凋亡等均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并且与肾小球硬化、肾脏纤维化的发生有关。足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既是DN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靶点。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综合近几年相关文章拟从足细胞损伤机制、中药减少足细胞脱落与凋亡、中药对足细胞相关分子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一综述,尽可能阐明中药在调节足细胞损伤方面的相关机制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肾脏中的表现,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出现持续显性蛋白尿后,进展至终末期的速度显著加快,近年来对糖尿病肾病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颇多,主要与慢性炎症、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紊乱、氧化应激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足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肾病主要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动物实验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高,故其取效机制是目前中医药实验研究的重点。中医药可上调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in和Podocaylxin的表达,维持肾小球基底膜及结构完整性,保护足细胞,减少尿蛋白,发挥肾保护作用;中医药可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的表达减轻肾脏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肥大,减轻免疫和炎症反应,减轻肾脏足细胞损伤,延缓疾病进程;中医药可通过调控Bax、Bcl-2基因的表达调节足细胞凋亡,保护足细胞,改善肾功能。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机制和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进展的机制主要是指中药改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譬如,通过影响肾小球血流动力,减轻足细胞损伤,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调整脂质代谢紊乱来改善肾小球硬化;通过减轻巨噬细胞浸润,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降低尿蛋白毒性来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等.中药延缓CRF进展的临床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肾功能和某些并发症等方面,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复方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复方口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以及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等.另外,对于晚期CRF患者所出现的钙/磷代谢失衡、微炎症状态以及尿毒症毒素蓄积,中药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按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法组方的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按53 mg/kg剂量腹腔一次性注射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复方)、西药组(瑞泰)、模型组和正常组.观察血糖、肾重/体重、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等生化指标及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的改变.结果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程度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中药复方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氮等的水平,具有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_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祈  张兰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631-632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实验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按53mg/kg剂量腹腔一次性注射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复方)、西药组(瑞泰)、模型组和正常组。灌胃8周后RT—PCR法检测大鼠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结果: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P<0.01),且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中药复方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mRNA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肾脏,延缓肾脏病理损害,抑制糖尿病肾病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目前DN由于病因复杂,仍以经验治疗为主,后期主要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此,对活血化瘀的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复方中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从活血化瘀中药中开发出治疗DN的有效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草药黄酮类化合物对DN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其防治DN的实验研究进展,本文检索了近10年的文献,从黄酮化合物分类、实验模型、作用及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在防治DN方面,研究最多的是总黄酮,有秋葵素、灯盏花素、葛根总黄酮、山楂叶总黄酮、酸枣仁黄酮、香椿叶总黄酮、青刺果黄酮、九里香叶总黄酮、镰形棘豆总黄酮等,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比较少。这些研究主要是动物实验,基本上都采用腹腔注射STZ制备DN大鼠模型或高脂高糖饲养制备DN大鼠模型,观察指标以血糖、血脂、肾功能为主,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的指标比较少。如何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多途径、多层次和多水平的阐述中草药黄酮类化合物防治DN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是开发中草药黄酮类药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早期糖尿病肾病"为主题词,"中医药治疗"、"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为副主题词,检索"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1991~2011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学术刊物中明确西医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且中医治疗组方完整的文献资料,最终经筛选实际进行分析文献251篇,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一般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51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报道中,共用中药149味,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芪、丹参、山药、生地、山茱萸、川芎、茯苓、大黄、当归、益母草。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用药是以补脾、益肾、活血药为主,在不同个体也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血糖血脂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N)血糖血脂的疗效。方法收集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药治疗D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6篇RCT和1篇CCT,全部论文被评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进一步降低DN患者空腹血糖(WMD=-0.65,95%CI(-0.90,-0.40),P<0.00001)、糖化血红蛋白(WMD=-0.42,95%CI(-0.71,-0.14),P=0.004)、胆固醇(WMD=-0.91,95%CI(-1.16,-0.66),P<0.00001)、三酰甘油(WMD=-0.51,95%CI(-0.68,-0.35),P<0.00001)。结论中医药对DN患者有一定的降糖降脂作用,但由于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故中医药对DN患者血糖血脂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法中药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2%,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肾组织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增多导致肾组织OS损伤的发生;其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和肾小管固有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肾组织OS调控途径涉及胞内多条信号通路,其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作为多种抗氧化物质的靶点而发挥着重要功能。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提取物对DN肾组织OS损伤的干预作用包括"调控ROS和抗氧化物质,减少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抑制生长因子表达,影响胞内信号通路活性"等。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红卫 《新中医》2001,33(10):35-36
目的:探讨西医常规治疗配合中药益肾汤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34例和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尿蛋白、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