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肾实证,肇见于《内经》,但自宋代钱乙以来多主张"肾主虚,无实也"。本文通过对"肾无实证"之本源进行剖析,并从虚实辨证法和泻肾法的角度分析了肾实证客观存在性。  相似文献   

2.
李杰 《新中医》2009,(3):68-68
目的:观察泻肾化瘀平喘法组方配合舒利迭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将80例哮喘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以平哮汤合舒利迭治疗;对照组以舒利迭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患者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改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肾化瘀平喘法合舒利迭治疗哮喘患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泻肾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纵观晋唐以降的大量中医典籍,论及肾病辨证,必言肾实证,方论具备。明清后,中医临床却忽视了该证的客观存在及实用价值。本文首先从大量的中医文献着手,结合现代疾病的特点,阐述了肾实证的客观存在。其次,分析了支气管喘哮临床表现与中医肾实证的密切联系,支气管哮喘的一个主要证型应包括肾热壅肺。最后,本文选择了近年来按泻肾法治疗的18例支气管喘哮患者的治疗情况,印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并为临床上更好地使用中医新疗法治疗疑难病证提出了新的有益尝试。18例患者主要按肾实证加以辨治,统一服用泻肾清热平哮方,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泻肾化瘀平喘法治疗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泻肾化瘀平喘法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哮喘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泻肾化瘀平喘法自拟平哮汤配合西药舒利迭治疗,对照组40例只用舒利迭。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患者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改善肺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肾化瘀平喘法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善较单纯西药组为优。  相似文献   

5.
泻肾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倩  刘士敬 《中医研究》1996,9(4):15-18
本文从中医文献着手,结合现代疾病的特点,阐述了肾实证的客观存在。其次,分析了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与中医肾实证的密切联系,支气管哮喘的一个主要证型应包括肾热壅肺。最后,本文选择了近年来按泻肾法治疗的18例支气管喘哮患者的治疗情况,印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  相似文献   

6.
在晋唐以降的大量中医文献中,肾病辨证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分型是肾实证,其理论及临床意义占有一定地位,后世部分学者论及肾病只言肾虚不言肾实,长期以来肾实证的研究至于冷柜,重温典籍,针对现代部分肺糸疾患以肾实证加以辨证施治,投以方药,收效良好。笔者仅以泻肾疗法在治疗肺心病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论述泻肾之法在中医临  相似文献   

7.
以泻为补治肾法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高艳霞,高继宁大同市公路段医务所韩同生关键词肾,实证,以泻为补“肾无实证”,“肾无泻法”的观点在许多医家的头脑中相当顽固。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肾病易虚,作为五脏之一,它有“藏而不泄,满而不实”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肾实证是指邪气壅盛于肾所出现的证候,多由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或由本脏内伤及他脏邪气传入引起,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五类,基本治法为泻肾法,包括疏散外邪、去菀陈莝、脏病治腑三法。研究了《黄帝内经》中对肾实证的论述,详细分析了肾实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以期对肾实证理论的完善有所助益,并有助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五更泻一病,前人多责之于肾阳虚弱,脾失温煦所致,以温煦脾肾法治疗大多有效,但经常会碰到效果不理想的病人。作者在临床中发现用温煦脾肾法无效的五更泻病人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脉弦等肝郁表现,故考虑具腹泻可能为肝郁犯脾,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采用疏肝理脾治疗,获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兴烈  周仲瑛 《新中医》2011,(3):161-163
业师周仲瑛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首届“国医大师”之一。笔者有幸跟随周教授师承学习,从事“周仲瑛教授临床经验及辨洽规律”的临床博士学位课题研究。周教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训诫弟子门生要重视临床,重视中医全科学习。古人求学而程门立雪,吾得周教授点拨,学习心得体会虽肤浅而不敢私藏,冒不才之责,初步整理周教授凉血化瘀泻肾法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古医籍中对泻肾药的零星记载,系统地阐述了泻肾药的概念与分类。进而以泻肾药的药性作用特点为依据,通过对补肾常用方的方义分析,17部主要方书中620首补肾方运用泻肾药的统计,分层次地论证了补肾诸方,常配利肾祛湿药;峻补之方,习用利肾化淤药;清补之方,多合清肾泻火药;温补之方,偏伍温肾逐寒药等,是泻肾药在补肾剂中的配伍特点。从而使泻肾药在补肾剂中的配伍运用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五更泻”亦名晨泻,指黎明前泄泻,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一般认为脾肾阳虚所致,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故五更泻的临床治疗,多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化裁。但不少医家也认识到本病并非只脾肾阳虚可引起。李中梓谓有“食积”、“寒积”、“酒积”;  相似文献   

13.
泻南补北法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通过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调节,使人体阴阳平衡,宁心安神。因此应加强对泻南补北法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邢春清 《北京中医》2003,22(5):32-33
慢性肾功衰竭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 ,造成严重的肾结构改变及肾功能减退 ,引起体内废物储留 ,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临床综合证候群 ,最后导致尿毒症。笔者近年来临床发现脾肾气阴两虚型 ,常兼血瘀、浊毒内蕴 ,故采用了补脾肾、益气阴、活血化瘀、泻浊排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衰竭患者 30例 ,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为门诊病例 ,选择 6 0~ 77岁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 16例 ,年龄 6 0~ 77岁 ,平均年龄 6 9.2 5岁 ;女性 14例 ,年龄 6 0~ 73岁 ,平均年龄 6 6 .79岁 ;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 11例 ,…  相似文献   

15.
笔者宗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结合泄泻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缓急,在治疗泄泻过程中,将九法(合酸收固涩,增加消导法)贯穿于外感致泻,内伤致泻,慢性久泻三大类型中,屡获效验,特报导如下:1外感致泻应  相似文献   

16.
方立曙  金梦祝  陈峰 《新中医》2014,46(12):1-3
肾脏因其独特的生理特性,故肾病多虚,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肾实证的存在。肾实证的主要病因有外邪侵袭或他脏所传。简述肾实证的源流,从肾精有余对肾实证作出补充。并从整体观念与三因制宜、既阴既阳与非阴非阳两个层次阐述性早熟的病因病机,以此论证肾精有余。提出了从肾、肝、脾三脏出发的泻肾治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泻肝法为中医的一大治则,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笔者集数年临床报道,将泻肝法的适应证归纳为:辨属肝火上炎、湿热内蕴、湿热下注致疾者。其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生地组成(下称泻肝方)。现将本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总结于下。 (一)内科 1.痿证:姚耿明等用泻肝方加制大黄、桑枝、生该仁以泻肝胆湿热,治痿证1例,药后基本痊愈。张宗贵用加味泻肝方治疗半身不遂2例,1例治以泻肝利胆佐以活血化淤,用本方加牛膝、桑枝、桃  相似文献   

18.
此语系明·宋廉从钱乙五脏补泻方中悟出,是肝肾二脏补泻法则.肝有相火 ,常有余, 宜泻不宜补,可以用泻青丸泻肝火;肾为真水,常不足,宜补不宜泻,可用地黄丸补肾.  相似文献   

19.
任存霞  许俊平 《河南中医》2012,32(7):800-801
糖尿病属肺、脾(胃)、肝、肾四脏同病,早期主要病在肺胃,中晚期则累及脾肝肾.治疗时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分别采用清泻肺胃法、清热除湿法、阴阳双补法、泻南补北法、温阳利水法、温清并用法、活血化瘀法治之.  相似文献   

20.
徐晓东  陈大权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98-1099
明代李中梓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瘟肾、固涩。泄泻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常见寒湿内盛、湿热伤中和食滞胃肠3种证型,治多用淡渗、清凉、疏利、燥脾之法。久泻常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气乘脾3种证型,治多用甘缓、酸收、疏利、温肾、固涩、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