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根据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和肝脏的生理特点,临床总结出高血压辨证治肝五法,疏肝理气,镇肝豁痰,清肝泻火,平肝潜阳,养阴柔肝,取得了明显的降压稳压疗效。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生与生活饮食、情志劳逸、先天体质等多种因素相关,中医药降压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改善不良预后。临床上以肝阳上亢证为主的高血压病占据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大部分,治疗上多以平肝潜阳为法。近年各医家关于平肝潜阳治法的研究创新较多。文章收集整理近年来运用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文献,总结了关于平肝潜阳治法的研究进展。最终发现近年关于平肝潜阳治法的创新多将其分为论治标实之平肝法与论治本虚之潜阳法以及标实兼治之平肝潜阳法,临床上也多兼用理血、熄风、化浊、健脾等法,降压疗效确切。文章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中医治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徐静  孔令彪 《北京中医药》2017,36(10):923-925
从肺与现代医学高血压产生的病理机制的关系、肺的中医生理特性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从肺论治的理论依据。对于高血压伴有肥胖、肺功能降低或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单纯采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镇肝熄风等法治疗效果不佳。此类患者较胖,痰湿症状明显,临床从肺论治,予宣肃肺气、理气化痰、淡渗利水之法辨证加减,治疗效果较好,为此类高血压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宝光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论治高血压病是王宝光主任的临证经验,提出镇肝祛痰、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肝泻火4种治疗方法,临证以涤痰汤、逍遥散、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加减用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天麻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本文结合近年发表的天麻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报道及中医古籍相关内容,就天麻的历史溯源、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95-1096
介绍了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史载祥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的病机是肝旺痰阻,治疗以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为主。某些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如更年期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等,又有阴阳两虚、脾虚湿阻等不同的病机特点。他强调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各取所长,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更年期高血压是国内外近几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病不仅表现在生殖生理变化伴血压升高,而且伴发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月经紊乱、阵发性潮热、心烦汗出、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妇女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中药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以及参考国内最近有关的文献和观点,按照中医理论,从平肝潜阳法、滋肾养肝法、补肾扶阳法、调养心脾法为治疗该病的辨证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而表明在治疗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病方面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初探牡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蛎 ,味咸 ,涩 ,性微寒。归肾、肝经、有平肝潜阳、敛汗涩精、镇惊安神、软坚散结之功效 ,虽非降压药物 ,临床每喜用之 ,除主用其平肝潜阳外 ,还与牡蛎含有大量的钙质及微量元素锌密切相关。1 阴虚阳亢、牡蛎平之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与治疗 ,主要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审因论治 ,而不取决于血压升高的程度 ,据统计 ,高血压病患者近三十种临床症状中 ,以眩晕、弦脉为多见 ,眩晕发生率占 74 5% ,弦脉占 83 2 7% ,中医理论认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肝藏血、肝主疏泄 ,开窍于目 ,其脉为弦 ,肝的气血失调是产生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临…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内伤杂病范畴,中医界多从"肝"论治,清肝泻火、平肝潜阳等乃常用治法,但有时疗效却不如人意.五苓散从温阳健脾利水人手,从另一种角度治疗高血压病,效果颇佳,故深人探讨五苓散治疗高血压病的机理有其临床必要性及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眩晕虽病位在肝,但关乎他脏,临证谨守"变动在肝,根治在肾,关键在脾,旁及心肺"的病机特点,分别施以平肝潜阳、补肾填精、宁心安神、益气化痰等法治疗。同时提倡内外结合治疗,处方用药时不囿于传统剂型,重视袋泡茶、膏方等应用,并有效结合穴位贴敷、中药浴足等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11.
活血潜阳法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德玉  黄蔚  王世红  华晔  钱义明  马宇滢 《中医杂志》2002,43(8):579-579,589
高血病压左室肥厚(HLVH)是高血压病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易诱发心血管意外事件,是医学研究的重点。HLVH患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心悸、胸闷、胸痛、眩晕、耳鸣、头痛、失眠、面部潮红、乏力、腰膝酸软、手足麻木等是常见临床征象,也是高血压病与左心室肥厚的共同表现。在大量临床调查发现,血瘀证常与高血压病心肌肥厚、心肌缺血等心脏事件并存,血瘀证与HLVH有显著的相关性。综观中医药治疗HLVH的报道,多强调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则强调平肝潜阳。我们在临床发现血瘀、阳亢是大多高血压病患者的共同表现,以活血化瘀、平肝潜阳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近20年来发表在国内生物医学期刊上的运用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Revman 4.2.10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944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但其方法学质量均较低。Meta分析降压疗效评价合并效应量R2(Random)为2.27及95%CI:[1.60,3.23];中医症状疗效评价合并效应量R2为3.16及95%CI:[1.72,5.76];纳入文献中安全性评价合并效应量R2为0.32及95%CI:[0.14,0.72]。结论: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3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柳传鸿  刘其政 《陕西中医》2002,23(8):696-697
目的 :探讨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菊花、钩藤、龙骨、牡蛎 )治疗本病 3 0例 ,并设对照组 2 0例 ,采用西药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塞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提示 :六味地黄汤加减对高血压病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祁向争  王保和  徐强 《陕西中医》2013,34(8):1019-1020
肝气是指肝的功能活动,主疏泄是肝气功能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肝气盛衰的角度探讨高血压病发生的作用机制,为从肝论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等诸多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有其独特优势,以往多从平肝潜阳、滋水涵木着手。我们通过综合分析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深入探讨高血压病的病机,结合古代诊治高血压病的文献,采取从痰瘀论治高血压病,收到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血压控制后又较易反复,令病人及家属非常苦恼。但是,若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食疗和药膳,则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高血压病在中医辨证中常分成肝阳上亢和肝肾阴虚两型,其食疗原则为平肝潜阳,补肾养阴。现介绍行之有效的药膳如下,供患者选用。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在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证约占87.33%[1].因此,研究该证型对于高血压、中风病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高血压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失眠、眩晕、心悸等症状.笔者应用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根据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多将其归为"眩晕""头痛"等范畴。郭维琴教授认为,青年高血压病多与肝脾有关,并与心神相互影响。其发病机制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被扰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肝脾同调,心神并养"法论治青年高血压病的思路,形成了独特且有效的用药规律。本文从肝、脾、心神与青年高血压病的关系入手,详细分析青年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且分别从调肝、理脾、心神并养三种治法介绍郭教授的临床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9.
根据292份高血压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结果,分析研究了高血压病方药特点。结果表明:方剂应用中平肝潜阳息风方应用率最高占66.6%,是常见治法之一。其中清热方占18.17%,为本组高血压治疗特点。高血压主要中药以祛邪为主者应用率为73%。具有清热解毒者在高血压病中应用率占50.3%。进而提出清热解毒法应为高血压病治疗的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以头痛、头晕、头胀为主要症状,也可见目赤、目胀等症,中医属"眩晕""头痛"范畴,朱良春教授对高血压病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色鲜明,他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特点主要是阴虚阳亢,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为主,有时亦可兼有心、脾(胃)阴虚,阴虚则阳亢,故标实表现为肝阳(火)上亢,扰于头目。治疗原则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并施,兼证宜辨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